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學科、各教育渠道的有機結合。語文課因其豐富的想象空間和人文內涵,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語文教師應該在充分把握語文教學獨特性的前提下,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一、優化課堂,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特性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特性。教師要精心設計一些新穎別致、構思巧妙的問題,營造一個寬松的氛圍,用恰當的形式引導學生把自己思考的結果表達出來,從而達成學生之間的交流和碰撞,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多重思維碰撞,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去探索新知識。所以教學中無論是學生的“疑問”或“感悟”,只要是學生自己的思考成果,都應該得到教師的肯定和重視。語文課堂上通過討論、辯論等形式,可在學生中倡導一種敢于爭論、敢于發表不同見解、敢于向權威發起挑戰的精神。
例如在學習《善良》一課時,教師結合現在社會上的“彭宇、小悅悅事件”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談自己的看法。學生的觀點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角度各有不同,有的認為“人性本善,理應施以援手”,有的主張“從法律上要設立見危不救的罪名”,有的則認為“民眾的冷漠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不同觀點在學生中間引發討論甚至爭論、辯論。其實不論誰的觀點正確,只要學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能夠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那就是創新精神的良好體現。因此在語文課堂上要允許學生大膽評論、勇于思考,從不同角度挖掘主題,敢于發表獨特見解,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依托教材,培養學生的創新情感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是文學精品,文學性很強,十分利于學生創新情感的形成。這些作品有的語言生動活潑、富有情趣,有的情節曲折、引人入勝,還有的激情奔放、讓人怦然心動,十分適合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的特點。教師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滿足學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
在學習《飛向太空的航程》時,教師不是拘泥于課文中講述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事跡,而是引申開去,讓學生從課外搜集關于目前已經發射成功的“神舟六號”“神舟七號”“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的情況,以及還未發射的“神舟十號”的報道。學生們通過對課外資料的搜集,不僅進一步了解了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發展史,更對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和載人技術有了深入的了解,從而深深體會到了中國航天人在科學探索之路上不畏艱難的崇高精神。
所以,在師生共同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多站在學生的立場去理解、尊重學生獨特的解讀與發揮,盡可能多地給學生以創新的意識和自我學習的機會,讓學生的個性在語文課中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示。
三、把握內涵,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格
語言的功能不僅是一種知識的延續,更是一種人文精神的傳遞。所以語文課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能對學生產生強大的感染力,從而使學生創新人格的培養具有豐富的營養基礎。在語文教學展開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多元性,使學生在精神上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懂得尊重人、重視人,能夠發展、張揚人的個性,珍惜生命,同時學會從多個角度創造性地看問題。
例如《項鏈》一課,以往的教學方式往往是把思路停留在對路瓦栽夫人的批判上,引導學生去批判路瓦栽夫人愛慕虛榮的小資產階級思想,但實際上作者對路瓦栽夫人的描寫傾注了自己的同情與嘆息。從以人為本、尊重人格的角度去思考,一個女人讓自己的后半生陷于無休止的勞作之中,目的只是為了還債,其實這是一個高尚、自尊的女人,從這一點上說,她是值得敬佩的。讓學生認識到這一點,其實就是教給學生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從多方面、多角度去評價人、尊重人,從而正確地看待世界。
四、重視參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自學為主,多開展研究性學習、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等語文學習活動。通過這些語文學習活動,教師要改變傳統的、單一的接收式學習方式,積極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整體發展。
同時,日常生活更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鍛煉和實踐機會。教師要把學生的學習引向課外,與廣闊的社會生活聯系起來,創造課內與課外、學習與生活、讀書與實踐相互融合的語文教育,引導學生學有所用、學以致用。
綜上所述,語文創新教學在使學生獲取語文聽、說、讀、寫基本能力的同時,能進一步培養創新精神,重鑄與延展人文精神。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多措并舉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特性、創新的情感、創新的人格和創新的能力,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張家口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