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基礎是技工學校開設的一門專業技術基礎課,其內容既有理論性,更有實踐性和應用性。因此,在教學中除了傳授基本理論,更應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筆者除采用講授法,還通過以下的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能力。
一、課堂演示,培養觀察能力
機械基礎研究的各種傳動、機構、零件等都是看的見,具有實際應用的直觀實體。在教學中,經常采用的是演示教學法。主要是通過教師展示實物、教具使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演示法的直觀性,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培養其觀察能力。如在介紹漸開線的形成過程時,利用塑料線繞在圓盤類實物上,然后用粉筆統領塑料線頭拉緊慢慢展開,就可以在黑板上畫出漸開線來。又如液壓泵元件教學中,利用注射器操作演出示。學生通過對注射器的吸水和壓水觀察,得出注射器內容積的改變可以完成吸水和壓水的根本原因,從而明白了液壓泵吸油和壓油就是通過泵體內密封容積的變化實現的。
課堂演示教學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演示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并擬好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思考題。演示由教師進行,也可讓學生操作。演示后要求學生根據演示實驗的觀察,回答思考題,這樣可使演示教學獲得最佳效果。
二、引導自學,培養自覺能力
引導自學法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學內容采用教師引導,學生自學的教學方法。目的旨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列出思考性問題提綱及閱讀范圍,讓學生閱讀、領會,并回答問題。期間教師作巡回檢查、答疑。如在講授螺紋的種類及其應用一節時,列出如下問題:螺紋的分類方法、螺紋截面形狀及其用途、螺紋的主要參數及含義、螺紋的代號及標記。這種方法也可以在直齒圓柱齒輪的主要參數和幾何尺寸的計算,鍵、銷及其聯接,軸、軸承等章節的教學都可采用此法開展教學。
引導自學法,使學生從被動聽講者轉變為以自學為主的探索者、思考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實施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是學生對教學內容從感性上、理性上應有初步的認識,有一定的自學基礎。其次,自學內容應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適應,不宜過難。再則,向學生介紹自學方法,解答疑難問題,尤其對基礎差的學生要重點輔導,否則自學便流于形式。
三、現場教學,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機械基礎中許多內容涉及到生產實踐,在課堂上借助掛圖講解,教師費力,學生吃力。因此,對一些內容可采用生產現場講解的方法,使教學更具有直觀性。如緒論部分教學時,將學生帶到實習工廠參觀常見的機加工設備,進行現場教學,使學生對機器、機構、零件等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對本課程研究內容有了初步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齒輪加工方法及變位齒輪加工教學中,學生到工廠參觀,目睹齒輪加工全過程。在帶傳動、鏈傳動等教學中組織學生校內實習工廠,介紹各種設備所采用的V帶、平帶、套筒滾子鏈的特點、型號,并實地進行拆卸講解,使理論知識與專業生產相結合。
現場教學的實施需根據學校教學、實習等條件來考慮,要取得實習教師的配合,在組織教學過程中要加強紀律和安全教育,確保現場教學的順利進行。
四、實習操作,培養動手能力
實習教學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一定實際操作,培養動手能力的方法。在聯軸器、離合器和制動器內容講解后,學生對其功用、類型、結構、原理等有了理性認識。通過拆裝實習,加深了對結構的認識和書本知識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此外,在液壓元件的折裝中,對常見的液壓元件結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極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熱情,也使他們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折裝實習中,教師應進行示范操作,講解拆裝步驟、注意事項,并適當地進行結構分析和拆裝要領介紹。此外,在實習過程中,教師應巡回檢查,加以指導。實習后要求學生完成實習報告。
五、營造氛圍,巧設疑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在機械基礎教學中,教師應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用充滿情感的語言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去營造民主、平等、寬松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和諧、愉快、自由的教學情境中學習知識;去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不同思維與看法,肯定學生的獨特見解,尊重學生的學習成果。打破思維定勢,引導學生主動質疑。深入剖析,指導探究知識要點。巧設疑點,誘導學生探尋新知。在教學中,教師應設法做到巧設疑點,啟發誘導學生探索新的欲望,鼓勵他們敢于談自己不同的看法與見解,努力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通州中等專業學校、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通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