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7日,溫家寶總理在北京《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并指出“十一五”期間,我國教育工作的三大任務是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并進一步強調了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強調要積極推動職業教育從計劃培養向市場驅動轉變,從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觀引導轉變,從傳統的升學導向向就業導向轉變。隨著職業教育快速發展時期的到來,教師們更加注重在教學實踐中體現新的教育觀念,并為此作出了積極的探索。但是,在探索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下面,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筆者對中職教育教學方式的思考。
一、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以前中職學校在教法上帶有濃重的普教色彩,“教師中心”和“滿堂灌”是基本的特點。這種教學方式造成了嚴重的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的傾向,背離了職業教育應用型、實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因此,中職教育教學應改變現有的方式,解除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順應中等職業教育課改的要求,及時更新教學方法。據筆者了解,現在以“教師為中心”的現象,“滿堂灌”“注入式”的教學方式的確是越來越少了。很多中職教師憑借自己豐富的教學經驗,認真上好每一節課。他們講的每節課都既有成功的一面,同時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與此同時,筆者開始思考問題的另一面:學生活動急劇增加,而老師在課堂的講授卻越來越少,據此是不是就可以認定是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了呢?筆者認為,這種想法應該是轉變教育觀念過程中的一個誤區。學習新大綱、樹立新理念之后,以往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已被我們教師所摒棄。但是,若該講的也不講,或者不敢講,甚至美其名曰“以讀代講”“以練代講”“以討論代講”“以實踐代講”。好像在課堂教學中只要“講”了就有“注入式”的嫌疑,就意味著給學生提供現成的知識,展示現成的結論。這種做法導致的后果就是通過課堂教學之后,學生既沒有會學,也沒真正學會,留下了一個課堂氣氛表面活躍的假象。筆者認為,教學中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自己總結,或者先自學,培養他們對學習該學科的興趣,激發他們學習該學科的熱情,這樣,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活動必然就會多一些,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自然得到體現。
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一些教師雖然教授的學科不同,選用的教材不同,但在教學的模式和方法上卻或多或少地采用了相似的方法:比如先讓學生自讀教材、自學知識,然后回答教師的提問,對重點、難點進行分組討論,完成教師布置的練習……
筆者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之后,產生了一種疑問,這樣做雖然可以達到一堂課預期的效果,但是這種方法是否就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體現新的教學觀念呢?筆者認為學生主體是有差異的,尤其是中職學校的學生,他們都是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他們具有以下明顯特點:一是文化基礎差——不好教;二是紀律觀念差——不好管;三是自信心不強——沒要求;四是對前途渺茫——無所謂。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差異,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無疑是十分正確的,但問題在于,老師對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認識和理解往往有偏頗或偏差。有些老師認為讓學生自學自讀、歸納要點、掌握內容、練習仿例等,就是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了。筆者認為這從某種角度講是一種低層次的自學能力。根據新的教育理念,學生自學能力應該是學習者善于并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是能夠提出、發現問題并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建立在一定分析和積累基礎上,能提出有一定價值的假設并按照科學的方法加以驗證的能力。例如,在《園林植物》中,同一種植物在不同的地區長勢是有區別的,而在同一地區不同的土壤條件下長勢也不一樣,而且不同地區間植物的長勢差別有時還非常大。教師應該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自己去找答案,通過學習培養學生提出、發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才是我們在教學中正確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所應提倡的。
教學是要傳遞的,而教師要成為最必要的、最重要的傳遞媒介。這種傳遞包括四個要素:信息、知識、智慧和操作。中職學校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不僅要傳遞信息和知識,還要傳遞獲得知識的方法以及如何去操作。因此,教師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導學生滿懷興趣地讀書;必須引導學生去發現、總結學習方法,獲得學習價值,完善綜合職業能力;必須指導學生思考和創新,使學生的關鍵能力得到提高。
(作者單位:煙臺市商貿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