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護理技術是一門主干課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基礎知識,護理專業教師在教學中要勇于打破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重新組合教學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學會采用各種開放式的教學方法,把專業基礎知識的內容與素質教育的內容科學地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水平。
一、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高職學生基礎較差,學習動力不足,但他們對初次接觸的人和事容易產生好奇心和探索心理。因此,我們從講授基礎護理技術的緒論開始就以詳實的圖片資料講解護理學的發展與現狀,說明護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同時讓學生觀看臨床護士工作視頻資料,讓學生在頭腦中對護理工作形成良好的印象,了解今后的從業方向,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的動力。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到教學醫院參觀,了解醫護人員的工作全過程,以加深學生對護理專業的理解,還邀請臨床一線護理專家到學校做報告,讓同學們感受工作氛圍;在教學過程中定期開展學習討論會,讓學生們各抒己見,取長補短。每年護士節組織進行護理禮儀匯報演出,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護理技能大賽,獲獎學生還有機會代表學院參加省市級的比賽。
二、實時更新教學內容,注重實用性,開展互動式教學
臨床護理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為了跟上護理學發展前進的步伐,讓學生盡早地適應臨床工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及時地更新了教學內容,避免各章節內容交叉重復,及時地反映臨床護理發展的新動態,對一些新技術以及倫理道德、衛生法規等內容進行補充。例如,皮內注射法,在傳統教材上講解的方法是:在前臂內側與腕橫紋皮膚紋方向呈90°進針,注入0.1mL藥液。我們通過查閱文獻和臨床實踐發現,在前臂腕橫紋上三橫指正中處,和腕橫紋皮膚平行進針,注入藥液,疼痛明顯減輕,于是及時地更新了教學方法。又如氧氣吸入法,在教材中只介紹了鼻塞給氧法和鼻導管給氧法,但是現在大多數的醫院均有中心供氧裝置,因此,我們在授課過程中加上了中心供氧法的相關內容。
三、重點培養動手能力,加強實訓課程的考核力度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按照衛生部印發的技能訓練標準,教師首先進行示范性教學,接下來由學生分別做操作演示,同時給學生播放教學錄像,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操作時間、操作程序和操作質量上嚴格要求。每學完一項操作都要求學生錄制操作視頻,作為平時實驗成績記錄在冊,并選取優秀的操作視頻放在校內網站上供同學們學習借鑒。學生從一開始就接受嚴格、規范而又系統的職業訓練,在就業前就學到一門從業的技能。
為了讓學生能夠準確、熟練地掌握基礎護理操作技能,學校在每學期均進行理論和實訓的雙重考核,由原來的單純理論考核,改為理論課與實訓課均需要考核并記錄成績。實訓考核標準參照本市衛生系統護理技能大賽標準進行,考試內容讓學生隨機抽取。此外,在每年的護士節舉辦大規模的護理技能大賽,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通過技能大賽增強了學生的心理素質、競爭意識和集體榮譽感。
針對課時、實訓場地不足的問題,我們利用課余時間開放實訓室,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練習機會。為使教學不與臨床脫節,任課教師輪流到附屬醫院掛職,以加強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此外,學校還經常參加學術交流,更新教育理念,專業獲得持續不斷的發展。
四、增強護理職業意識,塑造護士職業形象
護理工作是服務行業,離不開服務意識;患者是弱勢群體,更加需要關愛。學校在教學過程中,要確立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要站在社會和患者的立場上進行換位思考,確立以患者滿意為中心的質量標準,增強護理職業意識。為使學生畢業后能順利地適應臨床工作,學校定期舉辦護理禮儀培訓班,通過聘請禮儀專家開展知識講座、觀看錄像、示范表演、發放護士禮儀規范手冊、開展護理文化建設活動、定期考評等方式,對護生進行規范化禮儀培訓。
我們在護理實踐中,要讓她們在護理專業課的學習中強化護理人文關懷,關心、體貼、尊重患者,突出人文精神,讓學生懂得護理操作技能只是護理幫助患者的手段,要獲得患者滿意的效果,還要滿足不同個體的不同需求,把尊重、關心患者放在第一位。要以護理程序為框架,在技能的訓練中強化整體護理觀念。在考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知識和技能的考核,而且還要重視學生態度和情感目標的考核。要讓學生認識到,臨床護理直接面對的是身心備受困擾的患者,不僅要求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熟練的操作技能,還要有仁愛之心,成為患者可以信賴的人。
我們在基礎護理技術的教學改革中,抓住護理的特點,通過整合分析,不斷地充實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技巧,把培養和提高學生能力作為終極目標,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實施教學,以學生為本,以培養合格護理人才為宗旨,力爭為社會培養更多實用型護理專業人才。
(作者單位:山東省棗莊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