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語言注重科學性、準確性,缺少生動性;內容注重說明性,缺乏引人入勝的情節,導致了在說明文教學過程中往往出現講解枯燥、課堂氣氛不活躍等問題,而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恰好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這一不足,能使原本枯燥的教學變得生動有趣。
一、可再現課文中的說明對象,學生易于接受
利用多媒體技術可再現課文中的說明對象,學生易于接受。多媒體的一大特點就是可以播放與課文意境有關的圖像等,使得抽象的說明對象變為直觀,使學生容易理解課文內容。在進行《伯格曼法則在北極》的教學時,由于北極這個地域離學生過于遙遠,學生對于課文中提及的很多物種缺乏直觀的感覺。筆者利用多媒體制作課件,通過視頻《走進北極》,配以圖片文字說明,將課文中提及的北極熊、北極狼、北極旅鼠、北極兔子、北極燕鷗等北極特有的物種一一展現。通過這些展示,學生能明顯感覺到這些北極物種和平時我們所見到的物種的區別,從而能了解伯格曼法則在北極的作用。
又如《一次大型的泥石流》中,教師在講解這篇課文時,利用多媒體,組織學生觀看泥石流爆發的視頻。通過視頻,學生感受到了泥石流爆發時的恐怖,也看到了泥石流帶來的巨大危害,從而能較好地理解該文的寫作
主旨。
二、能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說明文的積極性
利用多媒體教學能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說明文的積極性。多媒體能以豐富的畫面和美妙的音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文《景泰藍的制作》通過描寫制胎、掐絲、點藍、燒藍、打磨、鍍金等工藝,向我們介紹了景泰藍的制作過程。傳統教學中,要求學生完成表格,了解課文說明順序、詳略安排和說明方法,較為枯燥。筆者在課前根據課文內容,找到了景泰藍制作過程的視頻和圖片,同時配以古箏彈奏配樂,使我國這項傳統工藝徐徐展現在學生面前,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視頻的展示,學生看到了這些制作的步驟,知曉了哪些步驟比較簡單,哪些步驟比較復雜,也從中逐步了解了課文安排和說明方法的使用。
又如在《蘇州園林》教學前,筆者制作了課件“蘇州園林”。課件以《好一朵茉莉花》為背景音樂,利用動畫展示了四幅蘇州園林風光“亭臺軒榭圖”“假山池沼圖”“花草樹木圖”“門窗圖”。上課時利用多媒體投影,學生一下子就有了身臨其境之感,立刻對蘇州園林有了圖畫美的直觀感受,領略了我國園林的建筑美。
三、可將說明文語言簡化,充分利用時間
利用多媒體技術可將說明文語言簡化,充分利用上課時間。借助于多媒體無需多寫板書,有些內容無需長篇大論,學生已了然于胸。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未曾接觸過的內容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在說明文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學生較難理解的知識,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圖片、動畫等化靜為動,把抽象的、難以直接用語言表達的知識以直觀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現出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課文《未來的士兵》中有很多的專業裝備,如綜合頭盔、單兵計算機、理想單兵武器、野戰服裝、微氣候動力裝置等,課文對于這些裝備用了詮釋的說明方法,而教師在解釋這些裝備時很難用三言兩語講清楚。因此筆者便利用多媒體,準備了相關裝備的圖片,結合課文說明語言,學生很快就了解了這些專業裝備,比單純的口頭介紹節省了上課時間,提高了上課效率。
四、能提供閱讀練習,強化說明方法、說明順序等技能訓練
利用多媒體教學能提供閱讀練習,強化說明方法、說明順序等技能的訓練。如在《南州六月荔枝丹》課文中,要求學生能梳理清文章說明順序,了解課文說明方法。筆者采用多媒體教學,制作了一個課件“答題闖關”。在一曲古典音樂中,展示荔枝,并對荔枝的各個部分設計問題,學生只有找出與課文中說明相對應的對象、順序和方法才能順利過關,否則就會受到懲罰。這樣學生在游戲中既掌握了知識,又使枯燥的東西變得生動有趣。
五、方便師生交流,調動學生參與意識,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直觀地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更方便師生交流,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進行探究學習,關注學生的合作態度和參與程度,培養學生篩選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在說明文的思考和練習題中,往往有較多填表類題目,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投影,讓表格展示出來,所有同學均可參與,較好地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當然,我們在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時不可流于形式,只圖花哨,不求實效;不可忽視人文性,忽視審美教育和情感教育;更不可忽視基礎,舍本逐末,忽視聽說讀寫基本能力的訓練,讓學生丟掉課本光看屏幕,既違反語文學科的特點,也違背認識規律。
(作者單位:江蘇省通州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