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計算機教學,不僅要進行基礎理論的教學,更要注重學生實際應用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要將計算機基礎的知識性和技能性相融合,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尋求最合適的教學切入點,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計算機課程教學才能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
一、巧妙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適當的提問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疑問情境,引起學生困惑,誘發學生學習愿望。在提問時要巧妙地把新課知識同他們感興趣的事物聯系起來,這樣學生帶著好奇心學習,注意力會集中,學習效率也會提高。在學習Word軟件的第一節課,筆者拿一份圖文混排的報紙,設計了讓學生感興趣的開場白:“大家經常看報紙,可你們知道它是如何排版的嗎?你們想不想當一回編輯,把它在計算機上排出來?”這樣的開場白會引起學生追求知識的欲望,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導出Word軟件的學習,使學生更易接受和掌握。在講Photoshop軟件中的修補工具時,筆者準備了兩張不同的照片,其中一張是已經被修飾過的。筆者問學生:“衣服破了,我們是拿塊布給補上去。當然這塊布最好能在面料、顏色等方面同衣服相近,這樣補的效果就會很好。我們在留住美好瞬間的時候往往有些遺憾的地方,當我們的照片(給他們展示未被修飾的照片)有缺陷時,該怎樣彌補呢?”這時又給他們展示已修飾過的照片,讓他們感嘆計算機的神奇。由于在生活中也會遇到相同的情況,所以他們急切地想知道該如何解決,為了解開疑問就會帶著濃厚的興趣聽課。老師在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后,也就引出了新課的教學。
二、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1.變“教師的權威教學”為“師生的共同探討”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要大膽放手,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把課堂的舞臺交給學生去表演,變“一言堂”為群言堂,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中來,成為學習的主角,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當然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每次課,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注意并挖掘計算機教材本身的趣味性,一切教學行為必須圍繞學生的發展設計和展開,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支持者、促進者。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任務驅動法。任務驅動,注重實踐,每學習一個知識點,教師可以先布置任務,讓學生自行探索。教師輔助提示,一定要讓學生發揮學習的自主性和主觀能動性。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通過創設的問題情景,把所要學習的知識巧妙地隱含在一個個任務當中,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達到理解學科知識、掌握技能的目的。設計精巧的“任務”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在融洽與和諧的情境中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在講解Word圖形設計時,先讓學生自學這一節的內容,然后給出實例“電路圖”“公章”“大紅的燈籠”,讓他們分組討論該如何運用所學知識做出圖形。在討論中盡可能讓每個學生都充分參與,積極表現。教師在其中只起引導和啟發的作用,教學生如何去解決問題,讓他們親自動手去實驗,在上機過程中尋求答案,最后做知識總結。整個教學過程既不是學生放任自流的學習,也不是教師“滿堂灌”的教學。在積極發言和相互討論中,教師往往還能驚喜地發現學生思維中的閃光點。把枯燥的知識融于有趣的實例制作中,在動手時把知識運用得淋漓盡致,這樣學生不但學到了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還充分發揮了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培養出獨立探索的自學能力。
2.變“空洞的板書教學”為“直觀的演示教學”
現在的計算機軟件,以圖標方式和鼠標操作為主,其操作直觀、便捷,學生軟件應用的學習如果仍然采用傳統的“板書+講解”的授課方法,那就必然會教師講不清,學生聽不明。這就要求我們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代之以“演示+操作+講解”(即邊講、邊練)的新授課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室,教師做適當的講解,把教學所能達到的效果展示給學生,這樣能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授Windows操作系統時,老師運用多媒體教學軟件,將操作過程通過視頻動畫演示給學生,并適當講解,讓學生觀看到完整的操作過程。這樣不僅易于傳授所學內容,還能有效控制課堂進程,提高學習效率。同時為了配合演示模式的教學,教師可根據課程內容及學生接受能力,制作有針對性的課件,使課堂內容生動形象,變難為易。在教學生“圖文混排”一節時,教師邊演示課件邊講述本堂課的學習任務,然后再依次展示示例,這種生動形象的表述吸引了學生注意力,完成教學任務也就輕而易舉了。
3.變“枯燥的理論”為“形象的比喻”
計算機教學有很多概念、原理都很抽象,不易被學生理解和掌握。怎么辦呢?關鍵在于適當應用一些簡單和貼近生活的比喻,把深奧的道理講得通俗易懂,把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形象化。如在講“硬件和軟件及兩者的關系”時,為了便于學生理解,筆者給學生打個比方:我們都喜歡聽Mp4歌曲,硬件就是我們能看到的Mp4播放器,軟件就是我們聽的歌曲。歌曲借助于Mp4播放器才能播放出來,而Mp4播放器沒有歌曲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也就只是組裝在一起的電子元器件而已,不能發揮它特有的功效。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的關系就是這一道理。在講解計算機原理及結構時,筆者將計算機比喻成一個人,人的感官系統如眼睛和耳朵相當于計算機的輸入設備,所看到聽到的進入人的大腦相當于計算機的CPU經過處理后,再通過嘴巴相當于輸出設備說出來。這樣的比喻給學生留下了鮮明而又深刻的印象,對課堂氣氛也起到了較好的調控作用。
三、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學就是讓學生時時享受到做學習的主人的歡樂,有了對學習的熱烈情感,就會增強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探求知識,頑強克服各種困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計算機教學的特殊性要求教師要充分地放權,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習的主動性交給學生,多動腦,多動手。教師要有意識地磨練學生的意志,在引導學生參與知識探究的過程中要設置一定的困難,要求他們能不斷探索。設計的提問和練習要有一定的坡度和跨度,鼓勵學生不畏困難,知難而進,但是不能設計得太難,這樣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分層次教學法,因材施教才能讓理解慢的學生也能感受到學習的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在平時布置上機任務時,針對學生掌握的不同情況,先把學生進行大致分組,根據分組情況再給每組學生分配任務,每組學生的任務都有“必需任務”和“專項任務”之分,要求每人都要完成“必需任務”,掌握好的同學還要完成“專項任務”。學生在低一級組的專項任務完成后,還可以再完成高一級組的任務。要求最高一級組的學生完成任務后,當“小老師”去輔導低一級組學生的學習,這樣做解決了學生多、教師輔導分身乏術的問題。分層次教學可以有效地解決學生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各個層次學生對計算機知識需求不同的問題,同時可以更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湖北省襄陽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