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主義這一概念很難界定,但表現主義這種繪畫風格的的確確存在。這里的表現主義僅僅是一種風格概念,是作為中國油畫發展中的一種繪畫風格。
油畫在中國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但它的真正發展,是進入20世紀以后的事情。20世紀90年代前,我國繪畫界是千軍萬馬走獨木橋,信息閉塞,畫家們得不到有效的藝術信息;90年代后,西方現代藝術大量涌進,中國的藝術家們用十年的時間演習了一百年的技巧;十年后的新世紀,中國油畫界開始反思形式,尋找屬于自己的繪畫語言。由此開始,中國油畫的繪畫格局開始由單一化走向多樣化。
中國表現主義風格油畫發生和發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國表現主義的形成與發展深受西方表現主義流派的影響。筆者把表現主義在中國油畫藝術發生和發展的原因大致分為內在、外在兩種因素。
一、內在因素
中國傳統繪畫表現基因的存在,以文人畫(亦稱“士大夫畫”)為代表。自從宋代文人畫興起,促進了中國繪畫向更高深階段發展,形成了中國繪畫的獨特表現個性,文人畫的興起代表中國表現繪畫發展達到成熟。所謂文人畫是畫中帶有文人情趣,畫外流露著文人思想的繪畫。文人畫的題材多為梅、蘭、竹、菊、高山、漁隱之類,文人借描繪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寫心靈感受,“文人畫家們標舉‘士氣’‘逸品’,崇尚品藻,講求筆情墨韻,脫略形似,強調神韻,強調對客觀對象‘似與不似之間’尺度的把握。”這與西方表現主義標榜的非理性、情感化的審美意象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油畫家詹建俊曾說過:“西方的表現主義相通于中國的寫意畫,中國的大寫意其實就是西方的表現主義。中國寫意畫與西方相通的地方,主要在觀念層面而不在技法層面。也就是說,中國寫意畫的寫意性與西方表現主義的表現性,在自由表現畫家內心的意象和情感方面相通,而不是中國寫意畫的寫意筆墨與西方表現主義的油畫色彩雷同或互換。”中國固有的文化精神對于吸收和理解西方表現主義的藝術理論和藝術作品有著充足的理論積淀。這種內在的理論積淀深深扎根于中國表現主義藝術家的藝術理念與藝術創造之中,成為他們營造表現藝術的原動力與歷史內核,也注定了表現主義在中國被接受、運用和發展,中國表現主義風格繪畫的生成與發展,正說明了這一點。還有一點就是,表現主義包含的反傳統精神與當時中國文藝界打破舊秩序、開創新風的愿望相吻合,對寫實派的“科學主義”給藝術帶來的負面影響構成了直接的反駁。
二、外在因素
由于中國油畫與西方特殊的“血緣”關系,決定了它的發生發展必然要受到西方各種藝術思潮的影響,中國表現主義風格油畫就是在西方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表現主義思潮的影響下發生和發展的。這包括西方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兩個方面。
1.西方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是本世紀初在德國和整個中歐出現的一場廣泛的藝術精神運動,它在繪畫、詩歌、戲劇、小說等方面都有所表現。表現主義一詞最初是1901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的馬蒂斯畫展上茹利安?奧古斯特?埃爾維一組油畫的總題名。1911年希勒爾在《暴風》雜志上刊登文章,首次用“表現主義”一詞來稱呼柏林的先鋒派作家。1914年后,表現主義一詞逐漸為人們所普遍承認和采用。1905年組織的橋社、1909年成立的青騎士社等表現主義社團在德國作為一種繪畫風格而崛起。他們的美學目標和藝術追求與法國的野獸主義有些相似,只是其中帶有濃厚的北歐色彩與德意志民族傳統的特色。在創作上,他們不滿足于對具體客觀事物的描寫臨摹,要求表現事物的內在實質;追求突破對人的行為和人所處的環境的描繪來揭示人的靈魂;要求不再對暫時現象和偶然現象進行描繪記敘而展現其內在的永恒的品質,它不重視細節的描寫,只追求強有力地表現主觀精神和內心激情。由于中國的閉關鎖國政策,這時的西方表現主義并沒有對中國的油畫藝術產生多大的影響。
2.新表現主義
新表現主義(New Expressionism)是80年代初西方畫壇上的流行風格,它一反西方繪畫簡約冷靜的抽象(極少主義/Minimalism)和對傳統繪畫形式的否定(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開始重新回到有形象的、用顏料和畫布構成的繪畫上,這樣一種風氣席卷了歐美成為80年代西方藝術的新潮流。這種新表現主義它到底新在哪里呢?我們知道西方繪畫在20世紀初開始脫離他們一貫嚴謹寫實的傳統走向變形、寫意,最后發展出一種沒有具體物象只有純粹的色彩或線條的抽象繪畫,它使得藝術成為高于生活的精神化的產物,不再是生活的臨摹品。
20世紀60年代前,抽象藝術一直是西方藝術的主流,然而當這種高于生活的純藝術完全發展到頭的時候,西方藝術開始對藝術進行肆意的破壞,甚至要取消傳統的藝術形式,如繪畫和雕塑等。這時候藝術家的創造活動傾向于搞裝置、搞活動、搞表演,而不是繪畫、做雕塑。即使有進行繪畫創作者,其作品的形式也是怪異的,離奇的,同時創新的密度也極為密集,讓人心生厭惡。所謂物極必反,在20世紀80年代再度出現了具有具象變形的表現性的繪畫,這種繪畫被稱為“新表現主義”。這時的藝術家對于那種千奇百怪一味求新的藝術創作產生了排斥的心態,他們放下光怪離奇的藝術思想,回歸并投入到傳統的繪畫方式的懷抱中,再次面對畫布,重拾畫筆開始繪畫創作,這種回歸繪畫的“復舊”就是所謂的80年代的“新”的意味。“新精神繪畫展”于1981年在皇家學院舉行。這是第一個新繪畫的國際大展。此后的“時代的精神”等國際大展,都凸現出新表現主義精神的風尚。
這時的新表現主義比較強調人的內心感受、強調人文的歷史內涵,這種重神而不再是表面的形式創新,與中國傳統的寫意精神相契合,這促使中國油畫界對表現主義的關注力度逐步提高,中國藝術理論家們也不遺余力地推崇表現主義的理論文獻。西方新表現主義的代表人物有德國的巴塞利茲、基弗、伊曼朵夫、彭克、盧皮茲等,在意大利有克萊門特、基卡、庫奇、馬瑞阿尼等。而且這股潮流波及到整個西方畫壇,美國和英國也推出了相應的畫家,形成了一個80年代初新表現主義在西方風行的局面。在80年代的新表現主義者那里,他們變成什么都可以做,包括挪用傳統藝術,你甚至可以用傳統藝術的手段去達到打倒砸爛新老傳統的目的。它為后現代的藝術提供了一個特別的藝術境界,提供了表現藝術的另一種手段。
20世紀初的表現主義對中國已產生了一定的影響,80年代的新表現主義豐富了架上繪畫的語匯方式。但是表現主義在中國沒有固定的模式和范圍,中國藝術家們并沒有表現“純粹表現主義”,表現主義風格的出現只是提供了形式上的另一種可能,融入到繪畫創作中去,那是一種自我表現的形式。正如“德國表現主義版畫”展覽目錄前言上所說的:這些畫家們很少把形式和風格作為自我目的來對待,他們更多地倒是關心感情和情緒,甚至對形而上學的、倫理的、宗教的、社會的以及心理學方面的看法和觀點也感興趣。對他們來說,藝術和生活從認識上看來是一致的。
中國內在的傳統因素和西方外在的表現主義因素的影響,開拓了現代藝術發展的途徑,并深深啟發了中國表現主義藝術家對形式和語言的拓寬。同時也不斷豐富著表現主義風格的內容,使其大放異彩的同時又經久不衰。
(作者單位:山東濟寧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