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崗施教”的理論基礎
“對崗施教”一般是根據某個崗位的職業能力要求來設計課程組織教學,是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模式,強調的是讓學生形成一定的能力,其最終目標都是讓學生能夠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達到就業的目的。
2006年,教育部在下發的兩個文件中(教高[2006]14號、教高[2006]16號)中均提出,高等職業院校要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并“要重視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職業學校實施“對崗施教”不僅對全面落實和認真貫徹國家的方針政策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對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就業準入制度的實施,促進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增強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就業、創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二、“對崗施教”的內涵
對崗施教,即對照職業崗位及崗位群所需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組織實施教學。其內涵主要表現為:一是“對崗施教”的實質是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素質高級技能型人才。對崗施教以培養高級技能型人才為根本任務,設計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以職業應用能力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職業化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有機融合,達到教學做合一;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是雙師執教、雙境教學、雙證融通。二是“對崗施教”是高職教育的一種教學模式,是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教學模式的典型運用。對崗施教模式是通過綜合的和具體的職業技術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獲得在實踐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實際工作能力,使學生具有更強的持續發展能力。
三、“對崗施教”模式下職業化課程的開發
要實行“對崗施教”,關鍵在于要融入職業崗位工作知識與技能的課程及教學內容。對崗施教教學模式下教學內容是在對行業及各類企業的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確定了高職某專業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崗位,然后對各崗位工作任務進行系統分析,在提煉出典型工作任務的基礎上,開發學習領域課程,這樣的教學內容是緊密結合崗位特點的,教學組織按行動導向來組織,有效地實現了對崗施教,直接增強了學生的職業崗位認知與崗位能力。
下面以會計專業為例,說明“對崗施教”模式下職業化課程的開發步驟。
第一,以職業生涯為背景,分析高職會計專業就業范圍及就業崗位。高職會計專業就業范圍主要集中于財務核算、財務審計、財務管理三個方面。畢業生就業范圍所涉及的主要崗位包括:出納員、記賬員、統計員、成本會計、內審員、審計員、財務經理、財務總監等職業崗位。通過對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范圍及就業崗位的調研與分析,可初步對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門類、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進行全面規劃和設計,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基礎性工作。
第二,以職業崗位為框架,分析職業崗位主要工作任務、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構建職業化的課程結構體系。工作任務及典型工作任務的確定是研發職業化課程的關鍵。典型工作任務來源于實際,對各類經濟組織單位的會計崗位所涉及的工作任務進行調查,分析出各崗位可能存在的工作任務,然后進行整理歸納,集合構成典型工作任務。
第三,以工作任務為項目,將行動領域課程轉化為學習領域課程。要在進行職業崗位群典型工作任務分析的基礎上,根據相應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及社會能力的要求,運用教學論的基本原理進行加工,將企業中的實際工作任務轉化為學習型工作任務。并依照職業成長和認知規律,以能力為本位,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進行典型工作任務到行動領域再到學習領域的配置轉換,確定需要開設的課程門類(學習領域),構成專業課程體系。
第四,精心編寫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實施教學的重要文件,是編寫教材的核心要素。課程標準一般包括課程性質與任務、課程設計思路、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工作任務、工作內容、技能要求、知識要求、參考課時)、考核標準、教學實施建議等部分。一份完整的課程標準實質上是一本教材內容濃縮,也是編寫教材的基礎與前提。課程標準強調以培養學生具備什么職業能力為課程目標,以學生學會做什么事情為學習內容,以職業工作標準和職業資格標準為考核標準,使課程目標、內容和考核標準更加明確并可測量。
“對崗施教”模式下職業化課程應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職業化課程體系是工作任務過程化,是按典型工作任務的工作過程重構教材體系。二是教材體現了教學做一體化。教材是以做事為切入點,而不是以學習知識為切入點。知識的學習是通過做事來實現的,體現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三是教材內容實踐理論一體化。職業化課程是以實踐操作的設計來引領的,理論知識不按其邏輯聯系排序,而是按實踐操作所需要知識的先后進行排序;理論知識的多少及其深度以實踐操作的需要為度。
(作者單位:黃岡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