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到云南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走進孟定芒團傣族人家,游客們能親眼( )與蔡倫造紙術大致相同的古老造紙技藝,( )那遠古時代的別樣氣息,( )先人的偉大發明。
孟定芒團是一個以傣族為主,傣、漢、佤族雜居的村寨,進村道路兩邊種有一排排整齊的樹木,據說這就是手工造紙原料。寨子151戶,其中常年從事手工生產白綿紙的就有62戶。
我們走進一戶人家,造紙老藝人玉勐正領著兒媳婦忙著搗造紙原料。玉勐嘎從十幾歲就開始學習手工造紙,這一行已經做了50多年,兒媳跟她學造紙也有20年了。玉勐嘎老人告訴我們,傣族手工造紙過程分為浸泡、蒸煮、搗漿、抄紙、晾曬5個流程11道工序。首先把原料用水浸泡,以木槌捶打,經清水漂洗再用草木灰堿液浸泡蒸煮,除去原料中的果膠、色素、雜質等物,拿到村邊的溪水里漂洗,在卵石上將原料捶打成絮狀,再拿回家中放入水中化為紙漿,最后在木槽中制作成質地柔韌光潔、色澤較白的綿紙,傣家人叫“潔沙”。
芒團傣族造紙已有近千年歷史,這種白綿紙具有防蟲防腐、紙質堅韌潔白、久存不變色的特點。過去多被官府用來書寫告示、公文或任職文書,也常被寺廟用來抄寫經文,傣族民間祭祀時用來扎牛、扎馬或裱大象、裱馬鹿。而現在很多書畫愛好者用來寫字作畫,銀行和商家多用于捆扎人民幣和包裝普洱茶等,深受各族群眾喜愛。芒團白綿紙不僅在周邊地區十分暢銷,還遠銷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
傣族手工造紙工藝是在中國傳統造紙術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與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記載的構樹皮造紙方法一致,可說是見證我國造紙術的“活化石”。2008年,芒團村手工造紙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老藝人玉勐嘎被文化部授予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傣族造紙傳承人”的稱號。
孟定鎮新聞中心吳仲禹主任介紹,為保護好這一文化遺產,當地將建設孟定芒團文化旅游特色村,著力打造“文明的履痕——中華傣家造紙第一村的旅游品牌”,以“記憶回廊——夢回東漢”為主線,為廣大游客提供參觀造紙工藝流程、體驗造紙工藝活動、體驗民風民俗等旅游活動。
(2012年5月12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
【閱讀訓練】
1.本文介紹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請結合語境在第一段的括號內填上合適的詞語。
3.下面這句話中的兩個數字在表達上有什么作用?
寨子151戶,其中常年從事手工生產白綿紙的就有62戶。
4.第三段除介紹造紙藝人外,還向我們介紹了什么內容?
5.為什么說傣族手工造紙工藝是見證我國造紙術的“活化石”呢?
(周俊根 設計)
《傣家觀造紙》參考答案
1.傣族手工造紙工藝 2.目睹 感受 驚嘆 3.這兩個數字一個是寨子的總戶數,另一個是寨子里生產白綿紙的戶數,兩個數字相比較,就說明了這個寨子從事白綿紙生產的人家多。 4.通過玉勐嘎老人之口介紹了傣族手工造紙的過程及相關工藝。 5.傣族手工造紙工藝是在中國傳統造紙術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與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記載的構樹皮造紙方法一致,可說是見證我國造紙術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