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位繪畫藝術的經濟價值,有人認為,懂畫,就懂畫的價值,其實也未必。說懂畫是非常狹隘的,多指懂繪畫技法等等,畫了幾十年畫的人未必就懂繪畫市場價值,一個畫家不一定比一個收藏家更明白書畫的市場價值。
中國畫是“惡以誡世、善以示后”及“陶情冶性、賞心悅目”。中國畫還有傳承文化、傳遞文明的歷史使命。收藏中國畫在我國是久已有之,但是繪畫作品又屬于高層次的文化消費品,昔日繪畫作品只有君王將相、達官貴人或文人、墨客才能享受,如今也能擺在百姓的客廳里,也能被工薪大眾所接納收藏,從更深意義上看,繪畫走近大眾,使更多更好的有價值繪畫作品的藝術生命力得到延續。
如何定位繪畫藝術的經濟價值,有人認為,懂畫,就懂畫的價值,其實也未必。說懂畫是非常狹隘的,多指懂繪畫技法等等,畫了幾十年畫的人未必就懂繪畫市場價值,一個畫家不一定比一個收藏家更明白書畫的市場價值。
對當前中國畫市場的狀況眾說紛紜,可謂見仁見智,下面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談談中國畫的收藏:
近代中國畫市場的發展
在有著千年繪畫藝術品交易傳統的中國內地,1949年后相當一段時期內繪畫作品的商品功能被極大地弱化。尤其是現代繪畫,更趨向于反映人民政治思想活動,淪為政治宣傳的載體,精神作用被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改革開放以后,原被作為意識形態表現形式的繪畫出現了緩慢地松動,流通功能也逐漸得以恢復。1980年,蘇富比和佳士得相繼在香港舉辦了中國近現代書畫作品的拍賣,隨后又在美國紐約舉辦了中國歷代書畫作品的拍賣,一時間,香港和紐約成為當時中國畫作品的兩大交流中心。與此同時,許多國內的書畫家紛紛走出書齋,前往香港、臺灣、日本、韓國等地舉辦個人繪畫藝術展覽。這也使得許多當代畫家的作品流向海外,其中不乏精品,同時也為日后的中國畫作品從海外回流埋下了伏筆。繪畫市場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復蘇以來,經歷了20多年的持續穩定發展,特別是經過2004年下半年和2005年的“井噴式”行情后,逐步走到了一個關鍵的拐點期。
2004年是內地文物藝術品拍賣誕生以來最火爆的一年。全國六大拍賣公司年成交額達30億元,其中書畫作品成交額近20億元,有20多件中國畫拍品的單幅拍賣成交價格突破了500萬元大關。其中排名前幾位的分別為傅抱石的《茅山雄姿》2090萬元、陸儼少的《杜甫詩意百開冊頁》6930萬元、徐悲鴻的《巴山汲水》1650萬元、徐悲鴻的《十二生肖冊》800萬元、傅抱石的《云中君和大司令》1870萬元、李可染的《井岡山圖》1100萬元、陳少梅的《二十四孝圖》1495萬元、潘天壽的《江天新霽》748萬元。在這20件單幅成交超過500萬元的近現代繪畫拍品中,傅抱石的繪畫作品有6件,陸儼少的繪畫作品有3件,徐悲鴻的繪畫作品有3件,潘天壽的繪畫作品有2件,齊白石的繪畫作品有2件,李可染、張大干、吳昌碩、黃胄的繪畫作品各有1件。這20幅繪畫作品的9位作者均已過世,除吳昌碩外,其余均經歷了晚清、民國、新中國三個時期。中國近現代史正是在這三個時期發生了轉折,中國畫藝術也正是在此時打開了緊閉的變革之門。
盡管2004年的繪畫藝術品拍賣還不能完全代表整個市場的走向,有些畫家的作品可能還沒有進人流通的領域,但這9位畫家的20幅成交價超過500萬元的作品,還是能比較客觀地展示了權威投資的熱點,和主流資金的流向及收藏投資者的價值標準。
拋開這些作品畫幅大小尺寸、精細程度等因素,僅以拍賣成交價格高低而言,他們排序依次為陸儼少、傅抱石、徐悲鴻、吳昌碩、李可染、張大干、潘天壽、齊白石、黃胄。1990年香港拍賣市場中,以單幅繪畫作品的拍賣成交價排序前5名的是李可染、吳作人、程十發、朱屺瞻、陸儼少。
2006年以來,書畫市場進入了拐點,但海內外市場對中國書畫的關注度達到了一個新高。近幾年來,中國書畫拍賣成交額呈現出極大的上升趨勢,市場交易額從2001年的4.94億元人民幣上升到2005年的99.83億元,交易量也從2001年的6848件,增長到了2005年的79463件。短短幾年,中國書畫市場急劇增長的交易額和作品交易量,反映出中國市場對書畫作品關注度的升溫和書畫市場力量的積聚。
中國畫市場的發展,經歷了“走穴”推廣、拍賣及畫廊營銷三個市場形態后,目前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當前中國繪畫已進入一個初步的調整期。在這個時期中,畫家會出現結構性的市場狀態:學術定位明確、市場定位清晰的作品,其價格會繼續上漲;有些虛火太旺、已將5年內的潛力充分釋放的名家,將面臨市場的滑坡。市場是無情的,誰不注重市場規律、不尊重收藏家的利益、不認真對待藝術作品,誰將會在這個調整期中被掃入收藏垃圾的行列。優勝劣汰是市場發展的必然規律。
如何甄別中國畫的收藏價值
面對市場的迅速分化,我認為收藏應注意“六品”:
一是要選擇“真品”。但是,真品里面又有原作和新作的問題。在特定背景和情緒下,創作出來的原作和后來創作的作品,它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是不一樣的,例:梅肖青的《踏遍高原千里雪》。
二是要選擇“精品”。一個畫家一輩子可以創作出很多作品,但是,并非每件作品都是代表作,或者是精品。
三是要選擇“名品”。人們都愿意收藏名家的作品。名家的作品,一般來說,應該都是好的。但是近年來,在商品經濟的浪潮中也有些畫家開始變得浮躁,個別人為了應酬或掙些潤筆費,隨便畫幾筆,因此,對于名家的畫作也要有所區別。凡是那些曾經展覽過的,或被國家美術館收藏過的,或得過獎的名家作品,一般來說,應該都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四是要選擇“稀品”。歷史久遠的名家之作留在世上的極少,因此,這一時期名家的作品較為珍貴,有的甚至成為國寶,由國家收藏。這些畫因為數量少,而成為了稀品、絕品,但它是歷史的積淀,“物以稀為貴”,所以也較為珍貴。
五是要選擇“特品”。即選擇那些在特定時期,一些畫家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創作的作品,如油畫《毛主席去安源》就是其典型代表,現在這類作品的增值都比較大。
六是要選擇“完品”。一件繪畫作品只有完好無損,才更具有收藏價值和升值空間,就是畫作品向。
對畫家的評判標準主要包括:
一是畫家自身藝術活動和作品中的繪畫藝術思想。
二是畫家對繪畫藝術的理論貢獻。縱觀中國繪畫史,凡有大成者,無不集高水平的實踐與理論于一身。
三是畫家藝術思想與具體技法相結合的發展方向。只有把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相結合,把本土藝術與外來藝術相結合,才能是中國畫藝術發展的方向。百年以前西方繪畫藝術的傳人,使中西繪畫藝術結合成為了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并在任伯年等人的藝術實踐中漸進發展。而徐悲鴻、林風眠等人則是有意識、有目的地將西方繪畫藝術嘗試著引入改良,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使結合初期的生硬機械逐漸向豐富自然的方向轉化。而之后的諸多畫家都在走中西結合的發展之路,這已被100多年來中國畫壇發展歷程和繪畫市場風雨所證明。這也是我們以此為選擇標準的重要原因。
四是畫家作品中各種技法運用的水準。繪畫的技法水準,既包含了點、線、面、色構圖等單項技法,也囊括了畫家作品中的整體技法表現。
五是繪畫作品呈現出的多元化表現題材。題材是繪畫藝術思想的重要表現形式,是聯結現實生活與藝術思想的紐帶。古人繪畫的題材門多類廣,發展到今天,最終形成今天畫壇的山水、人物、花鳥三大類繪畫題材,并衍生出各有特色的表現技法。山水、人物、花鳥的各個題材中又都衍生出了許多表現流派,且各有自己的代表畫家。而能融貫山水、人物、花鳥題材為一體的,堪稱大師。融會貫通意味著三者題材中的技法表現水平的同步一致。
如何選擇中國畫
畫家作品的數量。畫家作品的數量多少直接影響到作品市場價格的走勢。
市場中贗品的數量和質量。贗品的出現往往取決于被仿者作品是否有個較高的市場價格,贗品數量的多少又取決于作品的市場價格高低和仿制難易程度。現在市場中齊白石和李可染的作品市場價格較高,但齊氏作品的仿品遠遠多于李氏,而李可染作品的贗品往往集中在牧童水牛題材方面,山水題材的贗品很少。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仿制李可染畫山水題材的作品難度很大。無論是用筆、用墨,都不易達到與原畫相似的效果。
作品在市場中流通的時間。市場是永恒的,但它也是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變化而發展的。繪畫作品在市場中流通時間越長,它的學術內涵被公眾接受得就越全面,市場價格變化就會越貼切,就越能為我們觀察、研究、分析、把握它的變化規律和真正價值提供可靠的依據。
作品的流通市場范圍。絕大多數繪畫作品所流通的市場范圍遵循著先小后大、先近后遠、先國內后國外的原則。職業畫家成功與否取決于其作品流通市場的大小;市場大小決定了作品的需求量,更進一步決定了作品的價格。
作品單位面積的市場價格。中國書畫慣以每平方市尺的面積論價。從20多年前現代畫家的幾元錢一平尺的收購價,到今天幾十萬元一平尺的拍賣價,產生了巨大的懸殊。對比單位面積的市場價格,發現市場價格差異與其藝術差異是否成正比,這些諸多比率差異中,就蘊藏著收藏投資機會。
畫家成功的年齡。“試玉須燒三日滿,辨才要待十年期”。中國畫特殊的技法和思想內涵,決定了一個中國畫學習者要經過漫長的時間才能學習掌握它。 通過調查分析我們發現,我們把評定畫家的高分值年齡定在45歲以后,而不是齊白石成名的70歲以后模式。
畫家和作品有無包裝和炒作的現象。探討這個問題時,要首先區分開正常的市場波動、合理的包裝和非理性的炒作。前面分析過影響繪畫作品市場價格波動的很多因素。像海灣危機、亞洲金融風暴等國際大環境的變化,都影響了繪畫藝術品的價格下跌。而近年來中國經濟實力整體發展,又推動了繪畫藝術品價格的上升。我們發現,個別畫家作品價格背離或超越了市場變化,普遍下跌時,他不跌或少跌;普遍上漲時他上漲速度和幅度又大于其他畫家。這既有作品自身藝術價值高于別人帶來的價格異常,又有圍繞作品的投機力量大小所導致的價格異常。發現這些異常,可以使我們遠離炒作的風險,獲得收藏的愉悅和投資的回報。
市場成熟與不成熟都會給我們提供收藏與投資的機會。一個長期關注收藏的人,只要對畫有領悟力、感受力,他就有了譜,如果還能加以積累而體驗整個繪畫的分量,這就在行了。這僅僅是感覺。作為一個行家里手,要相對精確到位,必須有幾個條件:心中有一本繪畫美學;心中有一部古代和近現代的繪畫史;繪畫市場意識。
日有升落,月有盈虧,任何一個事物都存在一個循環發展過程,今天市場中的“東邊日出西邊雨”也許就會變成明天的“西邊日出東邊雨”,唯一不變的,只有永恒的藝術。
(作者系云南省文史館副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