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覽廣西美麗的潿洲島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能在那里休閑度假就更是一次美妙的享受了。島上風和日麗、民風純樸,隨意在海邊拿著海蝦烤烤吃,也是十分美意的事。夕陽西下時,傾聽著海濤聲,趕著退潮漫步在沙灘上,任由夕陽、海浪撫摸自己,竟生出幾許不舍之意。
說起潿洲島,還是對那座天主教堂的印象最深。如果你不曾到過潿洲島的天主教堂,很難想象在這遙遠的海島上,會有一座由法國傳教士于1880年建成的哥特式建筑。而且,這座教堂的建筑材料全取自島上的珊瑚、巖石、石灰拌海花和樹木。在果實累累的香蕉樹叢中,經歷了一百多年風雨的教堂巍然矗立,莊嚴的鐘樓、羅馬式的尖塔,別有一種接近天國的奇異感覺。
那么,這座奇特而莊嚴的天主教堂建筑又是因何而建的呢?
1867年,清政府對潿洲“重開島禁”,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利用這一機會,派法籍神父上島傳教。據史料記載,當時上島的移民幾乎全是客家人或從本省其他地方遷移來的,總數約6000人,其中1/3是羅馬天主教徒。在潿洲島傳教的法籍范神父,于1869年在教徒最多的聚居點圣堂村(今盛塘村),花了10年時間,用島上特有的珊瑚石,建造了這座占地面積近千平方米的教堂。
沿著石質的螺旋梯盤旋而上,頂層是一口鑄于1889年的白銀合金大鐘。據說,這是一法籍寡婦教徒所贈,當年,每當司鐘人拉響教堂的大鐘,整個潿洲島都能夠聽到那悠遠的鐘聲。
我們來到這里的時候,教堂里空寂無人,陽光從圓拱形的窗上射下來,透過窗格灑在長椅上,使得教堂內光線明暗不定,教堂里寂靜得只能聽見自己緩緩的腳步聲,頗為神秘。一百多年前,神父是如何遠渡重洋來到這里傳經布道的呢?他們的足跡一定踏遍了這島上的每一個角落,他們遭遇了怎樣的故事,這些都不得而知了。無論如何,如今的教堂已成為游人上島觀光的景點之一。在教堂后院,我們偶遇幾個排練舞蹈的小女孩,她們目光清澈,動作認真,透出童真與稚氣。同行的人們情不自禁地駐足在那經歷過滄桑歲月變遷又歷久彌新的古墻邊,留下每個人的回憶。在我的鏡頭里,她們眼里多少也流露出美好的期盼,或是真誠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