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目標、追求完美、繼續學習、善于回顧與總結、與時俱進、不斷加強對自我的認知、認真思考自己“憑什么不被世人忘記”,德魯克在《個人的管理》中,用自己的經歷告訴了人們做好自我管理的這7個深刻道理,意味深長、發人深思。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轉眼間,中國銀行業又走過了10年光輝歷程,正在根據一行三會的“十二五規劃”邁步未來。回首往昔,歲月崢嶸,彈指間,中國的銀行從業者又經歷了10年艱苦砥礪,正在伴隨行業的發展而健康成長。
回想自己在銀行從業多年的經歷,我清楚地感受到了中國銀行業在過去10多年間的飛速成長和巨大變化:從當初的行業集中度居高不下、壟斷現象時有發生到現在的行業集中度明顯降低、行業競爭日益激烈,從當初的四大國有銀行占絕對優勢到如今的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遍地開花,從當初的國內發展到如今的走出國門,從當初的算盤為王到如今的計算機全面普及,從當初的簡單的存貸款業務為主到如今的多元化全方位金融服務,從當初的主要依賴實體網點的柜臺服務到如今的高度依賴信息科技的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從當初的帶帽下達貸款到如今的考慮周全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從當初的鐵飯碗到如今的績效考核,從當初的國家干部到如今的職業經理人……在十多年的時間里,中國銀行業發生的巨變不可小覷。
與這些巨大的變化相伴隨的是,銀行工作對人的挑戰也越來越大。細數這些挑戰,我以為主要有三:
一是分工更細致,導致銀行對員工的專業能力要求不斷提高。如今,銀行內部的分工越來越細致,除了有原來傳統的會計結算、存貸款業務之外,財富管理、私人銀行、小微金融、電子銀行、供應鏈金融、投資銀行、資金交易、黃金交易、外匯交易……令人眼花繚亂的工作分工對不同崗位的員工提出了不同的勝任要求。幾乎沒有哪個崗位的員工是不需要刻苦學習就能更好地掌握本職崗位所需要的專業能力的。
二是服務更精細,導致銀行對員工的綜合素質要求更高。現在的銀行都講求以服務制勝,而服務的本質是人以及人所創造的服務手段和人所提供的服務方式。沒有高素質的人員作為銀行的核心資產,銀行怎么可能提供優質的服務?銀行對于服務水平的高要求,客觀上造成對員工的綜合素質要求不斷提升。一些在綜合素質方面有短板的人員,毫無疑問難以適應銀行工作的新要求。
三是競爭更激烈,導致銀行對員工的壓力承受能力不斷提高。曾幾何時,銀行在許多人的眼里還是趨之若鶩的求職目標,為什么?因為在人們眼里,銀行有著優厚的福利待遇、優良的工作環境、優越的社會地位。但是,伴隨著我國銀行體制的不斷變革,整個銀行業的競爭程度不斷加強,對相當多的普通銀行從業人員而言,銀行不再是“溫柔故鄉”。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銀行作為企業的本質逐步得以釋放,銀行不再愿意養懶人、閑人、窩囊人,各家銀行紛紛創立各不相同的考核機制,無非是想要將那些最優秀的人才選拔出來,同時也將那些對銀行發展幫助不大的庸才逐步淘汰。于是,銀行員工也必須要適應激烈的競爭形勢,不斷地讓自己成為能夠在激烈競爭中勝出的佼佼者。
應當說,這些巨大的挑戰,不但是銀行業快速發展的必然結果,而且是社會發展的一種進步。那么,作為一名銀行從業人員,面對嶄新的挑戰、劇烈的變革和激烈的競爭,到底該何去何從呢?
10多年前,我第一次讀到德魯克的《自我管理》一文,當時感到自己似乎是在迷茫的旅程中遇到了一盞指路的明燈。此后,我又有幸閱讀了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德魯克文集《個人的管理》,對于自我管理開始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如今,在中國銀行業邁步新的十年之際,帶著歲月的風霜與時間的賜予,我再次重溫德魯克關于自我管理的經典文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那種醍醐灌頂、茅塞頓開的感覺竟然更加強烈。我在他的思想中找到了一些閃光的答案:對任何一位身處中國銀行業的從業人員而言,只有首先做好自我管理,才會適應當今知識型社會快速變革、銀行業發展日新月異的新形勢。
德魯克的一個核心觀點是: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全球化的趨勢不斷加劇,競爭越發激烈,創新層出不窮,一方面,知識型勞動者正在成為社會勞動者的主體,而另一方面,用人組織的平均成功時期則很難長久延續。這樣以來,越來越多的知識勞動者的平均壽命將可望超過他們供職的組織。為此,知識勞動者“得為自己的后半生做好發展新的職業生涯、新的技能、新的社會認同和新的關心的準備。”那么,對個人而言,到底應當如何面對社會及供職的組織正在或者將要發生的巨變呢?到底應當如何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保持自己的競爭力呢?到底應當如何不斷擺脫束縛并走向成長和進步呢?在《個人的管理》一書中,德魯克試圖用他自己的7段個人經歷對上述問題給出答案。他認為:
第一,人要有目標。他在18歲時被威爾第的劇本深深打動,并從此牢記威爾第在80歲高齡時所說的一席話:“我的一生就是作為音樂家為完美而奮斗。而完美總是躲著我,我當然有義務去追求完美。”他將威爾第的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終其一生都在追求完美,即使在完美總是躲著他的時候,也從來沒有放棄這種信念。可以說,把事情做得完美已經成為他的人生奮斗目標。
第二,“一個人必須為完美而奮斗,即便只有上帝知道。”他在閱讀小說時知道了古希臘大雕塑家菲迪亞斯的故事。菲迪亞斯雕塑了2400年以后的今天依然矗立在雅典帕臺農神廟頂上的神像。當時,菲迪亞斯不但雕刻了神像的全身,而且雕塑了人們看不到的神像的背面,因為他的信念是:“上帝能夠看到神像的背面”。正是這種追求完美的精神,使帕臺農神廟頂上的神像成為曠世奇作,至今仍廣受贊譽。德魯克從這個故事中深受啟發,為此,他要求自己在整個一生中都要不斷地為完美而奮斗。事實上,他的確從未懈怠過。
第三,要繼續學習。他從當記者的工作經歷中體會到,要想做一名勝任工作的記者,就必須掌握許多領域的知識。為此,他利用工作之余持之以恒地廣泛學習各學科知識,并漸漸形成了繼續學習的習慣。在隨后的60多年時光中,他一直保持著繼續學習的習慣,要求自己每過三四年就選擇一門新的學科進行學習。正是因為在60多年中始終堅持繼續學習,他才不但夯實了知識基礎,而且廣泛涉獵了各種新學科、新學說和新方法,淵博的知識是他成為一代管理宗師的關鍵因素之一。
第四,要善于回顧和總結。他在當記者期間,親身感受了老主編的總結回顧工作法的有效性。因此,在他隨后的人生中,他反復使用這種方法來幫助自己做出更大成就。每年他都會安排專門的時間,對自己上一年的工作進行回顧和總結,他首先回顧自己做得好、但仍然能夠或應該做得更好的方面,然后回顧自己做得不好或應該做而沒有完成的事,最后確定自己的新的計劃,明確自己在咨詢、著書和教學方面必須優先完成的各項工作。正是這種持續不斷的總結回顧,讓他保持了一種“PDCA”(plan計劃—decision決定—check檢查—action行動)的良性循環,使他保持了活躍的思維、清晰的計劃、準確的目標,最終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第五,要與時俱進。德魯克回顧了他在倫敦銀行工作的經歷。當時,一位資深合伙人對他的嚴厲批評令他明白,一個人每當到達新的崗位時,就要不斷地問自己:“在新的崗位上,我現在應該怎樣做才能發揮效能?”他告誡人們:一旦到達新崗位,就要認真思考新崗位對自己提出的新要求,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新崗位的新挑戰和新任務的關鍵因素上,唯有明白自己在新的職位上應當做什么,才能避免舊做法的不良干擾,并在新的崗位上獲得成功。
第六,要通過書面記錄和反饋分析來加強對自我的認知。德魯克發現,耶穌會的神甫或加爾文會的牧師在做任何重要的事情時,都會把預期的結果以書面形式記錄下來。在9個月以后,他們將此前預期的結果與實際獲得的結果進行對比,以便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并及時明確自己需要抓緊學習的方向和必須改變的習慣。德魯克非常認同這種做法,他認為這是繼續學習的關鍵,并堅持使用這種做法長達50多年,從而不斷地將自己的長處發揮到極致,最終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第七,要認真思考自己“憑什么不被世人忘記”。德魯克回顧了自己的父親與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的深厚友誼,回顧了熊彼特臨終前他們在一起所進行的關于一個人憑什么不被世人忘記的交流。他說:“我永遠也不會忘記我父親和他的這段對話。我從他們的對話中明白了3個道理:首先,一個人必須考慮自己憑什么不被世人忘記;其次,隨著年齡的增長,一個人希望不被世人忘記的東西會發生變化,而且隨著自己的成熟和世界的變化而變化;最后,值得被別人記住的事就是一個人在生活方面的與眾不同之處。”這次與熊彼特的見面對德魯克的影響非常深遠,自此之后,他不斷地告訴自己要明白自己“憑什么不被世人忘記”。他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和成就給出了完美的答案。
德魯克用他一生的7段經歷告訴了人們關于做好自我管理的7個深刻的道理,意味深長,發人深省。反復回味德魯克的這些經歷,我意識到:自我管理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課題。早在幾十年前,德魯克已經用他的個人實踐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在幾十年后的今天,德魯克的思想仍然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對如今的銀行從業者而言,他們仍需不斷探索如何進行自我管理。
當前,中國的銀行業正在呈現出越來越多的知識密集型行業的特征,作為銀行業中的知識型勞動者,不斷加強自我管理,這才是一個人在行業發展的潮流中勇立潮頭的不二選擇。唯有如此,我們才有機會伴隨著中國銀行業的發展而實現更多的個人進步。因此,對所有銀行從業者而言,請拋棄自己作為一個金融從業者的優越感,請借鑒德魯克的那些閃光的思想,從自我的管理做起,踏踏實實學習,點點滴滴進步。讓我們牢記德魯克的話語:“學習有開始的時候,但卻永無止境。……學習的最大好處不在于學到新的東西,而是把我們已經會做的事做得更好。”
十年后,再回首,也許,在我們這一批銀行從業人員當中,將會有更多的人清楚地懂得如何進行自我管理,將會有更多的人能夠自豪地回答“憑什么不會被世人忘記”這個重要的人生命題。我深信,自我管理理念的廣泛傳播和深入執行,將為中國銀行業構建優秀的人力資源隊伍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