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夢也沒想到:一條1.5億年前的遠古魚,竟然不經意間游進我的現代生活!
前不久,與朋友去遼西采風。車子路過錦州市義縣鄉村,看到幾位整地的農民將一些碎石塊扔到了邊溝里。遼西山多,石頭隨處可見,百姓家的院墻就是用碎石塊壘的,石塊并不出奇。但當我不經意地用眼一掃時,驚喜來了:在一塊石片上,清晰地印著一條棕褐色的小魚!
這是什么石?為什么會有魚印上去呢?多年的收藏實踐使我突然眼前一亮:可能是魚化石!幾位農民顯然對這塊“魚化石”不以為然,我卻視為寶物,小心翼翼地包好,放在車內。采風結束后,我們特地驅車來到錦州地質博物館,拿出撿到的那塊“魚化石”,向專家請教。專家鑒定后確認:這是一塊魚化石,石上的魚是來自1.2~1.5億年前的遠古狼鰭魚!近年來,考古學家在遼西地區的地層中發現了大量的魚化石、昆蟲化石、鳥化石、爬行類化石和植物類化石。這些化石形成于侏羅紀晚期,而且化石蘊藏量大,造型美觀,保存完整。尤其是距今1.3億年前后的鳥宗祖化石,“三塔中國鳥”、“燕都華夏鳥”、“北山朝陽鳥”和世界首次發現的距今1.5億年的有角喙的“圣賢孔子鳥”化石等,更是震驚世界。我所撿到的那條“魚”名曰“義縣狼鰭魚”。狼鰭魚又稱“狼翅魚”、“蒲翅魚”,是原始的真骨魚類,體長一般在10厘米左右,身體呈紡錘形或長紡錘形。背鰭位置靠后,與臀鰭相對,其前有上神經棘;頭部膜質骨具有薄間光質層,尾正型,圓鱗;牙齒尖錐形。狼鰭魚種類很多,是我國北方晚侏羅紀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魚類,現已滅絕。這塊魚化石呈不規則的三角狀,面積約21平方厘米?;砻姘甙唏g駁,極盡滄桑。這條狼鰭魚頭寬尾窄,身長7.6厘米,身體最寬處達1.8厘米。雖說在地下沉睡了一億多年,卻是形體完整、鰭翼清晰、骨骼犀然,魚鰭更是如絲如縷、排列細密,儼然是一幅狼鰭魚的CT照片。它張口、擺尾、舒身,似在享受水溫,似在吞食食物。魚體周圍,密布著一些顆粒狀的水中浮游生物。專家端詳著這塊魚化石,為我們描述了一億多年前的一幅驚心動魄的畫面:一條條狼鰭魚在清澈的湖水中快活地游動著,水中豐富的食物讓它們大快朵頤。正午的陽光朗朗地照著,狼鰭魚們完全沉醉于這種安然靜謐的氛圍里。突然,一場滅頂之災轟然降臨——火山噴發了!熱焰鋪天蓋地而來,瞬間便將湖水煮得沸騰起來,水中的狼鰭魚驚惶失措,四散奔逃!奈何災難來得太突然,轉眼間,灼熱的巖漿和細密的火山灰便將湖中的狼鰭魚緊緊地包裹起來……隨著地質變化,若干年后,被火山灰緊裹的狼鰭魚們便形成了化石,以凝固的姿勢,書寫著生命的悲壯!專家說,義縣狼鰭魚化石在遼西魚化石中屬于精品,目前產地已經挖盡,存市量較少,極具收藏價值。我所撿到的那條狼鰭魚形神畢肖、栩栩如生,更是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和觀賞價值。
聽著專家的介紹,我真是心花怒放:想不到采風的途中,竟然會遇到這等驚喜!回來后,朋友勸我把這塊魚化石用鏡框裝裱起來,作為一種生活飾品。我拒絕了,我只是將它靜靜地安放在我收藏室的多寶格內,讓這條來自一億多年前的生命,靜靜地在時空隧道里沉睡,沒有喧囂,沒有驚擾,還生命以靜謐的本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