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然社會皆課堂,實踐探究促創新;千行百業皆教師,名家風范促成才;美景傳說皆教材,整合資源促發展;品德孝心皆內容,發揚傳統促品行四個方面,就整合校外教育資源,拓寬學校育人途徑進行探討。
校外教育資源綜合實踐活動育人途徑《新課程標準》指出:“要積極開發并利用校內外各種資源,讓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和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學校教育與社會、家庭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人們的教育觀、人才觀都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在注重學生知識掌握的同時,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有了新的認識,對學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幾年,我們開闊教育視野,拓展學校育人途徑,開放校門辦教育,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向自然,走向社會,最大限度地從自然環境、社會生活中汲取營養,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自然社會皆課堂,實踐探究促創新
拓展課堂空間,學生的學習陣地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我們充分利用節假日、雙休日等業余時間,開展業余生活指導和閑暇教育,引導學生走出校園,走進自然,深入社會,廣泛開展社會調查、科技創新、研究性學習等形式多樣的綜合實踐活動,以編寫手抄報、撰寫研究性學習報告等形式,呈現活動內容,提煉活動成果,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從自然與社會中汲取了營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結合學校綜合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我們根據學校所在地的自然和人文實際,成立了多種形式的活動小組,確立不同方面的小課題研究,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成立小課題研究團隊,制定研究方案,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技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例如,我鎮是全國山楂加工第一鎮,當地有豐富的山楂資源,學校也栽植有山楂樹。我們便指導學生開展了“山楂的生命歷程探究”活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明確活動目的,制定活動方案,然后從春季山楂樹發芽開始進行觀察,用觀察日記、攝影圖片、手抄報、研究報告等形式記錄山楂發芽、開花、結果、成熟、采摘、加工的全過程,學生利用雙休日、節假日跟隨父母到田間地頭,剪枝、除草、噴藥,看著經自己悉心照料的山楂從無到有,一天天長大,學生隨著山楂的成長而成長。山楂加工是當地的支柱產業,我們組織學生到當地山楂加工企業采訪,了解山楂的加工過程及對當地經濟發展的作用,學生進一步深入社會,成功企業家的奮斗歷程也為學生樹立了學習的榜樣。這種探究性學習活動學生從實際考察、操作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大的變化,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創新思維得到發展。
二、千行百業皆教師,名家風范促成才
拓展教師范圍,邀請社會名人、行業專家走進校園,走上講臺,讓學生近距離接觸校外名人名家,以他們的人格魅力和淵博學識讓學生接受教育,從小樹立學習的榜樣,成長的目標。
一是邀請全國知名專家進行專業指導。我們邀請全國著名家庭教育專家孔屏,來學校與學生、家長面對面的交流,指導家長的家庭教育,疏導學生存在的心理困惑問題,深受學生、家長的歡迎,許多學生、家長都跟孔教授建立了長期的聯系。聘請山東泉城畫院院長、中國鷹王云門子先生為學校藝術教育顧問,為他頒發聘書,與之建立了長期的校外輔導員關系,云門子先生多次來學校為學生講授美術課,現場授課、作畫,手把手指導學生繪畫,成為了一名實實在在的美術教師,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繪畫技能,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是邀請本地專業人才登臺授課。本鎮退休老教師、省作家協會會員王洪吉,中國楹聯協會會員本鎮上稍村村民張俊亮等本地的“土專家”,他們具有深厚的文學功底和生活閱歷,對家鄉的文化資源具有深刻的理解。我們請他們走進學校,登上講臺,或為學生講授生動的民間傳說故事,或講授對聯的編寫等傳統文化知識,他們豐富的知識和閱歷,深厚的文化功底和實踐經驗,娓娓動聽入情入境的講解,深深打動了學生的心,為學生學習傳統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是發揮家長的教育資源優勢。通過成立家長委員會,召開家長會等形式與家長建立廣泛的溝通,評選優秀家長,讓家長把自己創業的奮斗歷程、教育孩子的成功經驗以及個人專業知識等撰寫文章,結集成冊,一方面,豐富學校課程資源;另一方面,用于家長之間的交流學習。同時通過講座、授課等形式,把本地的“致富能手”“根藝大師”“果樹專家”請進校園,請上講臺,發揮家長的資源優勢,拓展學校的育人途徑。
三、美景傳說皆教材,整合資源促發展
拓展課程內容,挖掘整理當地豐富的自然環境資源,編寫校本教材,開設校本課程,豐富學校課程內容,用豐富的鄉土資源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身邊人,身邊事,學生喜聞樂見,學生搜集整理的過程也是接受教育、接受鍛煉的過程,教育效果更佳。
青州是一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王墳是一片充滿神奇魅力的熱土。在這方土地上,歷史留下了無數綺麗的自然景觀,國家4A級景區仰天山森林公園以其秀美和靈性吸引了無數海內外賓朋;在這方水土上,釣魚臺、十道人、“先有胡林谷,后有青州府”等一個個流傳于山水之間的民間傳說,動人美麗,令人神往和遐想;在這方水土上,傳揚著逄伯陵、黃巢、花榮、楊妙真等風云人物的英雄事跡,留下了張良、嚴子陵、李清照、趙明城、趙秉忠等歷史名人的足印……我們發動學生利用雙休日、節假日走進自然,深入生活,采訪老人,查閱資料,搜集各方面的材料,通過撰寫文章、編寫手抄報、攝影、繪畫等形式記錄搜集到的內容,匯集成冊,命名《魅力王墳》,作為學校自主開發的一門校本課程,成為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長教育的極佳內容。
四、品德孝心皆內容,發揚傳統促品行
拓展德育途徑,對學生進行先進孝文化教育。“百行德為首”“百善孝為先”“學做事先學做人”,把培養學生的孝心與孝行做為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我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生活實際,在學校開展了“孝文化進校園”活動。
一是訪孝,調查采訪身邊的孝行事跡。學生身邊不乏孝敬老人的典型人物和事跡,我們發動廣大學生深入實際,親自到村莊、進家庭調查采訪,并撰寫心得體會文章,親身感受那些孝老敬親的人和事,產生思想的共鳴,心靈的觸動。
二是學孝,學校開設孝文化課程。學習孝文化知識,各學科教學也將孝文化教育滲透到學習之中。讀“孝經”,存“孝心”,做“孝行”成為學生的一門必修課。
三是評孝,每學期評選“小孝星”。“小孝星”評選采取個人、學校和家庭評價相結合的方法,首先由學生寫出申請,主要寫出自己在校尊敬師長及在家孝敬父母的表現,然后再由家長寫出在家實際表現的推薦信,最后學校結合學生在校表現,到學生家中了解在家表現,最后綜合考查,決定小孝星的人選。學校還專門制作了小孝星光榮榜,把他們的材料制成刊板懸掛在教室中,讓其他同學思想上也受到教育,自覺地加入到孝敬父母的行列中。
幾年的探索與實踐,學校在借助校外教育資源,貫徹落實“育人為本”方面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拓寬了學校的育人途徑,提升了學校的文化內涵,為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豐富了校本課程內容,增大了學生的閱讀量,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轉變了教師的教育觀念,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提升了教師的專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