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是一門課堂知識與課外實踐緊密聯系的學科。《科學》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需要有目的地做好計劃和引導,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中學生自主的觀察自然界現象并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找到其運行規律,并在這一過程中極力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從《科學》教學實踐出發,就如何在理論學習、知識鞏固、實驗教學、課外活動等方面的主體性教學實施進行了詳細闡述。
《科學》課教學教學方法主體性教學《科學》的教學內容及教學宗旨決定了《科學》課的教學要注重對學生的啟發性,培養學生獨立的科學探究意識,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科學》課的教學不僅僅在課堂上,還包括在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中。在教學的實踐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加強教師的引導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積極建立師生溝通關系,實現師生的良性互動,也是體現學生主體性的一個重要方面。
一、精選教學方法,建立學生獨立主動、師生互動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1.《科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知識緊密相連,課堂教學要選取與初中學生常見的自然現象進行分析,用直觀、形象的語言、圖像或演示進行說明,提升學生對《科學》課教學的興趣。例如,在八年級《科學》課有一個關于氧氣的學習點,氧氣是每個人天天都會呼吸到的,但它無色無味,學生平時生活中也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在進行有關學習時,教師就可以準備好氧氣樣本、試劑、打火機等,通過一系列的演示,讓學生全面學習有關氧氣知識。充分考慮中學生的學習特點,采取簡單、直觀、形象的方法,由淺入深地學習《科學》知識點,是注重學生主體性的一個具體表現。
2.針對初中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啟發學生從事物的已知認識去認識事物的本質特征和科學規律。學生對事物的認識由于閱歷、背景、個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能真正系統抓住事物本質的認識還比較少。在《科學》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有計劃有目的的啟發性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啟發性教學不但能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中來,而且對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勤動腦、勤思考的科學思維品質也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在學習有關質量守恒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通過演示氧氣在密封環境下進行燃燒后質量不變的現象,啟發學生從化學反應方程式去考慮氧氣燃燒后質量守恒的本質,即發生化學反應的物質原子數沒有變化,只是分子的組成結構發生了變化,從而能將有關的質量守恒的現象都歸納到這一本質規律。啟發性教學的前提是承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不把學生作為知識接收的“容器”,通過與知識相關的深入淺出的演示、舉例,引導學生自覺尋找答案,將課堂知識融進學生的思想體系里。
3.主體性教學的主體是單個學生,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既要認識到每一個學生每一個階段的學習成果都是通過各自的努力取得的,所有學生對學習都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肯定學生所做的努力,做到有教無類,同時也要正視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別,因為先天或者興趣愛好的不同存在差別是正常的,教師重要的是要因材施教。以學生為主體,還包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充分肯定學生個體在學習上的進步。例如在一些提問式的教學場景中,盡量使用突出學生個體的提問語式:“你對這個現象有新的發現嗎?”“以上是某某對該問題的看法,你同意嗎?”等等,突出學生在知識學習中的主體性,主動參與學習,獨立思考問題。中學生無論行為、思想都還具有一定的依賴性,傳統的教學方式過于強調學生的依賴性,教師對于學生的學習過程處于支配地位,其實,中學生在客觀上有獨立的意識和能力,《科學》教學必須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教師主觀上要逐步的對學生獨立性進一步培養和提高,畢竟獨立學習能力是未來學生最重要的能力。
4.在中學的《科學》主體性教學實踐中,必須將學生的獨立主體作用與教師的主導輔助作用結合起來,教師利用自己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主導,輔助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獨立探究事物規律并完善自己思想體系的能力。通過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實現良好的師生互動,不但活躍了《科學》課堂氣氛,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二、知識理論聯系生活實踐,做好《科學》習題練習的設計
任何基礎學科知識的鞏固,都離不開習題練習。《科學》課程知識和學生生活實踐緊密相關,在進行習題練習的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科學》課的這一明顯特點,設計的習題盡量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與學生生活背景類似,使得學生通過習題練習,不但重新認識了身邊的自然界客觀現象,而且還能將這類現象和《科學》知識聯系起來,得出這一客觀現象的規律,極大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升了學生對《科學》課學習的積極性,這也是主體性教學的重要目的。例如,許多學生在生活中都會看到“螞蟻搬家”的客觀現象,有些學生還會去“戲弄”正在搬家的螞蟻隊伍,給它們設置一些障礙物。教師就可以在有關天氣變化征兆的習題中設計此類情境,也可以在有關昆蟲群體活動中設計相關問題考察學生對這類常見客觀現象的理解。
三、加強學生動手能力,通過學生自己親身試驗提升對課堂知識的理解
中學生對陌生、好奇的事或現象都有一顆探究的心。在教師在設計《科學》的實驗內容時要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首先可以設計一些簡單演示實驗,例如在講述“光在水中的折射現象”時,可以將一把直尺慢慢插入水杯中,及時提醒學生注意直尺在水中的變化情況。當學生看到直尺真的“變折”了時,一定會對自己的視覺產生極大好奇,從而形成了對這一現象的探究心理,教師在演示實驗已經完成了自己的引導,而學生卻陷入了思考之中,在經過系統的學習之后,學生再通過自己進行這個實驗,一步一步的掌握了這一學習點。
四、通過課外活動,進一步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提升學生主體性
學生的課外活動是學生主體性教學實施的更大舞臺,《科學》課堂知識的學習和鞏固效果最終要通過學生的課外活動來檢驗。學生的《科學》相關課外活動主要有三類:一是由教師組織的校內校外學生的科普知識交流、各類實驗操作技能比賽等,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學生是參加活動的主體;二是學生自發組織的各類興趣小組的活動,目的明確,積極性高,教師主要起到監督、指導、咨詢的作用;三是學生在生活實際中有意無意進行的與《科學》知識有關的課外實踐。課外活動是學生親近自然、觀察自然、探索自然的最好時機,也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通過課外活動不但能提升學生的動手、交際能力以及想象力、創造力,還對學生的獨立、進取、合作等優良品質培養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高振山.讓學生真正“當家作主”——探究構建主體性教學課堂.劍南文學,2011.
[2]王宏奇.加強主體性教學突出教師主導地位.基礎教育論壇,2011.
[3]劉永波.科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