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材刪減教材重組教材新的教材觀強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就要求教師既要潛心“走進教材”,又要善于“走出教材”。而要充分發揮小學數學教材的作用,就必須在正確理解教材、準確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個性化地處理和創造性地加工,使教學教材本土化、生活化、活動化,進而讓數學教材在教學過程中充滿生機和活力。
一、補充教材,讓學習素材“寬”起來
教材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是編寫者經過深思熟慮、精心編排出來的,是眾多專家、學者反復審定通過的。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都認為教材已經給了我們一幅“錦繡作品”,教學時只需要“照本宣科”就行了,從而極少去思考教材呈現的知識是否全面、是否合理。其實,教材只是一個例子,是教學的一個起點,而不是教學的終極目標。因此,教師在使用教材時,要憑借自己的智慧、靈感、經驗,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完善或加工,必要時還需作適度補充,努力挖掘教材的內在價值,讓它更好地為教學服務,為學生發展服務。
例如,全國青年名師張齊華在執教《認識分數》一課時,對于“想想做做”第3題的處理,真是別出心裁。“想想做做”第3題的要求是先填一填,再讀一讀。 張老師并沒有按照課本的編排,順次出示題目并要求學生逐一回答,而是稍加改變,依次出示了下面的3張紙條,分別組織學生觀察、估計紙條中的涂色部分各用幾分之一表示,然后交流估計結果及策略。
在交流過程中,他把紙條平均分成相應的份數對估計結果進行驗證。接著引導學生想象拓展:如果繼續往下平均分,還可能出現幾分之一?平均分的份數越多,表示每份的份數將會怎樣?
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學生不但直觀感受了幾分之一與“1”之間的關系,而且通過估計,引導學生把涂色部分的大小與平均分的份數多少聯系起來了。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也滲透了極限思想,還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了分數的意義,直觀感受到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就越小。這也為下一個環節教學“分數大小的比較”起到了思維導向的作用。
二、刪減教材,讓學習素材“活”起來
新課程強調,教師不是教科書的執行者,而是教學方案的開發者;教材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載體和資源,而不是教學活動的“圣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靈活地對教材中一些不科學、不合理、易于干擾學生思維的學習素材進行大膽刪減,實現教材與教學的有機整合。在這種刪減學習素材的過程中,教材可以更加趨于合理,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
三、重組教材,讓學習素材“亮”起來
教材的結構不僅要符合學科的知識結構,也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總體來說,現有教材在內容編排上有它的科學性、系統性、嚴密性和思維性,但有時并不滿足這些要求。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教學安排時,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對教材的結構進行適當地調整。
我們倡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非隨意超越教材。只有深入地鉆研教材,才能精確地把握教材,才能高效地使用教材。這樣,我們的數學課堂才是有效的,學生的素養才能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