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能夠發揮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作用,促進學前兒童的健康成長和發展,需要我們廣大學前音樂教育老師在音樂教育過程中針對學前兒童的實際特點和教育的具體情況,合理采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教育方法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對于促進學前兒童的成長和發展意義重大,然而學齡前的兒童活潑、好動、愛玩、自制力差、好奇心強等,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您了解孩子們的這些特點嗎?而且,這個時期的孩子多變化,每個孩子都與眾不同,您在進行教育教學時注意到他們之間的差異了嗎?了解幼兒的年齡特點、能力水平及每一階段的發展狀況是每一名幼兒教師必須做足的功課。那么,我們作為音樂老師應該如何針對學前兒童的實際特點,有效開展音樂教育呢?
一、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
教師了解幼兒,包括了解他們的心理特征、能力接受水平以及思想上的隨時變化,在音樂教育中,還要觀察、分析每一個孩子在音樂能力上的發展變化,熟悉每一個孩子對音樂的感受能力與表現能力,靈活掌握兒童音樂學習的發展變化,有的放矢、恰當好處地開展音樂教學活動,滿足幼兒在音樂上的發展需要,確保每個幼兒都有所發展、有所進步。如果教師對孩子缺乏了解,不注重孩子在音樂學習上的個體差異,那么就不可能因地制宜地去制訂班級教學計劃、設計教學活動,也做不到以幼兒為本,滿足幼兒的發展需求。而是以教材為中心,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目的,遠遠偏離了教育的根本。
例如,有的孩子私底下唱歌很好,在家里也愿意表現,但一到幼兒園或者舞臺上就不敢去唱,即使唱聲音也很小,放不開,對這種類型的孩子教師可以借助樂器、游戲、律動等形式為孩子創設一定的情境,使幼兒在一定的情境中放松自己,進而大膽表現,發展示出自己的音樂才能;還可以讓他與同學、老師一起唱,在老師的帶動下,逐漸敢于表現自己,真正體驗音樂的魅力。慢慢下來,這種孩子就能主動去表現,逐漸克服膽怯心理,增強自信心。相反,如果教師對這種孩子不管不問,任其自生自滅,那這個孩子的音樂才能就會被埋沒,失去對音樂的興趣。因此,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各方面的引導、發展非常重要。除此,針對孩子的個體差異,對不同層次的幼兒要制定不同層次的教育目標。例如,對音準能力強的幼兒要重點培養其歌唱的表現力,通過聲音的強弱變化、快慢變化以及樂句等進一步體驗音樂的魅力,培養其美好的情感;對基礎較差或樂感不強的幼兒,重在音樂基礎知識的學習,逐步培養對音樂的興趣,鼓勵其大膽嘗試,勇敢地歌唱。
二、音樂教育活動游戲化,讓幼兒自主、快樂地參與活動
游戲活動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在音樂教育中,游戲既是活動的重要內容,又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活動形式與手段。孩子們喜歡游戲,也是由幼兒的年齡特征決定的,幼兒好動、愛玩,游戲正滿足了孩子們的這種心理,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具有特殊的意義。3~6歲的兒童,其意志力還處在薄弱階段,不能了解自己行動的目的與意義,也不能清晰、正確地認識到自己行動的錯與對,更不可能積極主動地去設計、支配或調整自己的行動。因此,如果教師設計的活動本身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使其產生愉悅的體驗,外力是很難讓他們進行全身心的投入。多年的音樂教育實踐表明,學齡前兒童音樂教材的設計必須包括一定比例的音樂游戲,而更重要的是所有音樂教學活動都必須有很強的游戲性。總之,音樂教育活動必須生動活潑,富有情趣,蘊含深刻的含義。只有游戲化的音樂活動才符合學前兒童的天性,才最容易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保持活潑的學習氛圍。但游戲與音樂不是割裂的,而是渾然一體的,游戲設計要自然滲透在音樂教育情境中,讓幼兒自主、快樂、充滿激情地參與到音樂學習中。
三、運用身體表現法,增強教育內容的趣味性
身體語言是音樂教學活動的一種有效補充形式。所謂身體語言即用身體、肢體做出簡單的動作根據音樂來創編舞蹈。小要小瞧這創編活動,它可以培養幼兒的認知評價及發散思維能力。音樂創編的過程如下:第一步是理解音樂語言,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第二步是把自己理解到的語言轉換為具體的形象,第三步是把音樂與形象進行結合,進行評價、判斷,最后用身體動作表現出來。以教學《蝸牛與黃鸝鳥》為例,這首兒歌孩子們都已經很熟悉,在創編中我重點引導幼兒想象音樂中的情境,觀察、模仿蝸牛背著重重的殼爬行以及黃鸝鳥在枝頭嘲笑蝸牛的神情等,加深對具體動作的認知,這個過程提高了幼兒轉換、評價的思維能力。在教學中還可以利用節奏簡單、旋律優美的兒歌培養幼兒的樂感,比如《小星星》,讓孩子們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音符,先互相比較其高低、長短,然后再根據音樂的變化用身體動作進行配合,形成了音樂的旋律。教師也可以通過變換各種隊形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如S形排,W形排等。
四、加強引導,增強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自主性
傳統的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是以老師為中心的傳授的方式,而這種方式不利于學前兒童主動性的發揮。因此,教育的效果也不理想。學前兒童在音樂活動中的自主學習應是孩子智慧、情感、創造性的體現,但由于以前的教學常常是教師示范在前,幼兒模仿再后,自主性、創造性根本得不到培養和發揮。我們作為教師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讓孩子欣賞、感受、體驗在先,創造表現在前。如在上音樂活動“我的朋友”時,教師大膽地把孩子推向前面,讓孩子自己去觀察、自己去嘗試學習“找朋友”的舞蹈動作,這一參與過程既滿足了孩子情感的需要,游戲的需要,作小主人的需要,創造的需要,又使孩子在情感、個性、智力等方面獲得和諧發展。實踐證明,孩子確實是有著巨大潛能的發展中的個體,兒童只有充分體驗自身的存在與價值,才能更好地獲得發展。
五、合理使用多種教學手段,發展學生形象思維
利用生動有趣的故事、富有感染力的語言、鮮艷豐富的圖畫等為兒童提供想象的空間,讓幼兒充分感受音樂的魅力;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幼兒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情境,調動幼兒多種感官參與,讓幼兒在情境中真正理解音樂的內涵,感受音樂的美。
總之,為了能夠發揮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作用,促進學前兒童的健康成長和發展,需要我們廣大學前音樂教育老師,在音樂教育過程中針對學前兒童的實際特點和教育的具體情況,合理采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音樂教育更加有效,充滿活力。
參考文獻:
[1]孫麗芳.幼兒音樂智能活動的組織與指導初探[J].黑河教育,2010,(1).
[2]梁冬梅.嘗試激發托班幼兒對音樂的興趣[J].新課程學習(小學),2009,(3).
[3]張麗春.樹立新理念,讓幼兒音樂展現藝術魅力[J].教育藝術,2008,(10).
[4]林玫瓊.新教師在幼兒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學前教育研究,2001,(5).
[5]談彩梅.淺談幼兒教學中的“減法”策略——以幼兒音樂活動為例[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