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48年出版的《裸者與死者》是美國作家諾曼·梅勒的成名作。這部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小說沒有將視線聚焦于敵我雙方的戰爭場面,而是將筆墨更多地傾注于美軍內部的矛盾沖突上,期間的各色人物成了美國社會的一個縮影。作者借此影射了美國社會的各種緊張關系以及個人的精神混亂狀態,揭示了美國社會“民主”表象下,人的主體性被極權主義等所消解的種種危機。該作品與同時代的美國化存在主義思想具有一定的契合。通過存在與本質的沖突、權力與自由的沖突以及個人自身的思想對立三方面來解讀《裸者與死者》中的人性沖突。
關鍵詞:裸者與死者 戰爭 人性 極權 沖突 自由
2005年,時年八十歲仍筆耕不輟的美國作家諾曼·梅勒獲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終身成就獎。梅勒是美國當代最為多產的一個作家,其個性和思想獨樹一幟,寫作風格經歷了從現代主義到后現代主義的變化?!堵阏吲c死者》是梅勒的成名作,被認為是一部美國最成功地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作品。小說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進攻被日軍占領的南太平洋的熱帶小島——安諾波培島(地點為虛構)為背景,講述了一支偵察排的故事。小說主要人物包括具有強烈權力欲的師長卡明斯將軍、參謀軍士克洛夫特,反抗壓迫的自由主義者偵察排長赫恩中尉以及列兵雷德等。小說中的偵察排則更像是美國社會的一個縮影,其成員來自不同的地域和階層。
《裸者與死者》體現出作者對20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社會現狀的思考,并開始形成獨特的具有存在主義傾向的思想認知?!岸稹焙?,存在主義開始在法國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薩特于1943年出版的《存在與虛無》被認為是存在主義的奠基作。以薩特為代表的法國存在主義隨即滲透進美國的思想文化領域。《裸者與死者》中所揭示的主體的矛盾與困惑與當時美國式存在主義思想有不少相通之處。作品通過對人物之間以及人物自身的矛盾沖突描寫,揭示了美國社會“民主”表象下,人的主體性被消解的危機,表達了作者對自由的追求、對壓抑人性的抗爭以及對自我本性的尋找。本文從存在與本質的沖突、權力與自由的沖突以及個人自身的思想對立三方面來解讀《裸者與死者》中的人性沖突。
一、存在與本質 “存在與本質”是薩特存在主義思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一個最重要的原則。薩特的“無神本體論,棄絕上帝,一反本質先于存在的有神論學說,或者它毋寧是完全鋸齒本質而贊同存在”①。存在主義認為,存在是預置的,是在人周圍的不斷變化的處境。雅斯貝爾斯認為,處境是“一種現實,不僅是自然規律的,而且尤其是具有意義的現實,它不是就心理而言,也不是就生理而言,而是同時就身心兩方面而言的具體現實。它對我的實存意味著或者有利或者有害,或者是機會或者是限制”②。
《裸者與死者》中,人物所面臨的處境其實質是作為種種危機自我主體性的、力量極其強大的現實存在。戰爭是人物面臨的最根本和直接的處境。戰爭不可預知,象征著死亡、苦難與斗爭。偵察排的士兵們在向那個熱帶小島進發的那一刻起,其精神與肉體便被完全拋入了戰爭的荒原,成為孤獨、無奈而脆弱的一群。偵察排在叢林中艱難地行進,指揮官中尉赫恩成為第一個戰爭的犧牲品。隨后,戰爭的處境漸漸隱退,仿佛偵察排的士兵們歷盡辛苦,只是為了征服一座山峰。然而這座山峰的自然美景在士兵們的眼里卻沒半點誘惑力,也并不像登山運動那樣讓人激動和痛快。這里的山峰是不可測的兇險的處境象征。赫恩死后,克勞夫特如愿當上了頭兒,命令士兵攀越崎嶇陡峭的安那卡山峰。猶太士兵羅恩由于極度疲勞,在跨越深澗時不幸掉進了懸崖。誰知就要攀上山頂時,鐵腕的克勞夫特卻撞上了一個大蜂窩。一向驍勇善戰的他也不得不同士兵們一起倉皇逃竄下山,最后無功而返。而卡明斯將軍的周密部署也完全失去了用武之地。日軍由于彈盡糧絕不戰而敗。
二、極權與自由 當卡明斯問及赫恩,美國打這場仗的目的是什么時,赫恩指出,戰爭是罪惡的,只是某個人想推行他的制度,而使千百萬的人斷送性命??梢姡说奶幘吃谄浔憩F性上是出于偶然,而其深刻的根源在于他者的有意識建構。個人的處境就是各種力量的合力的結果。因此,人與處境的沖突,其實質是人與人的沖突。在《裸者與死者》中,作者強調的是這種沖突的最集中體現,即極權與自由的沖突。
作品塑造了卡明斯將軍和克勞夫特兩個典型的權力欲望人物??魉棺杂幸惶桌碚?,而克勞夫特的行為則更多地由自己原始的支配欲所指引。卡明斯認為,“軍隊要治理好,像梯子那樣一級畏懼一級必不可少,一定要把軍隊里的每一個人都納入這樣一把梯子”③。為了證明他的權威,卡明斯將一支煙扔到赫恩腳下,并命令他撿起來,否則就要將他送上軍事法庭??藙诜蛱厣砩细求w現了這種強烈的極權主義和控制欲。他設計了圈套讓赫恩被日軍打死,使自己能夠大權在握;強制偵察排的士兵們攀越穴河山;當士兵抗議時,他便將黑洞洞的槍口對準他們的腦袋;他逼迫士兵跨越四米多寬的深澗,猶太人羅恩因此命喪黃泉。在這期間,在控制欲的支配下,克勞夫特瘋狂揮灑著幾近扭曲的激情。出生于礦工家庭的流動工人雷德一直對抗著克勞夫特,但當他勇敢地站出來,表明大家都不會再聽從克勞夫特的命令繼續前進時,其他的士兵們卻沒人敢給予呼應。雷德孤立無援,只得放棄自我選擇的權力,在恐懼和孤獨之中,消解他者權威暴力的陰影。偵察排的士兵們在被權力壓迫的處境當中,不但不能自由地作出選擇,反而成為極權主義者壓迫他人的工具,進而也加重了囚禁自身的力量。
普通士兵的犧牲換得軍官們的升職。他們不是“死者”就是“裸者”,即無遮掩、任人擺布、毫無保障的人。④軍隊在梅勒這部作品中,成為有組織的國家暴力和集體鎮壓的象征。人與人之間的沖突集中體現在極權與自由的沖突上。正如薩特“他人就是地獄”的存在主義觀點。在極權的控制與支配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被扭曲和破壞,他人就只能是地獄。
三、人性的內在對立 “戰爭中,幾乎每個人都在心中不斷進行著掙扎。每一個人都是獸性與理想的組合,每個人內心都存在著殘忍的一面,也有對自己的未來的迷惘憧憬?!雹?首先,戰爭以殺戮為主題。但在《裸者與死者》中,美國士兵眼里的日本敵人,卻并不像殺人魔鬼一樣令人可怖和可恨。扮演殘忍殺戮和奪取他人生命的劊子手同時,他們的良心又無時不一次次受到了震撼,“雷德不愿殺人,低下頭去,眼光落到了那個日本兵的身上,雷德覺得心情一下子復雜起來,但是種種感觸瞬息即逝,很難辨出個滋味”⑥。當雷德看著那個日本俘虜時,竟突然忘記了自己的立場,他眼中的那個日本兵竟變得“神氣和藹,討人喜歡”起來。雷德甚至害怕去想到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人,轉瞬之間便會一命嗚呼。一切仿佛是一場夢一般。不顧自己士兵死活的克勞夫特在對待俘虜時也表現出其具有人情味的一面,他給俘虜巧克力,又“解下水壺,情不自禁地遞了過去”。
其次,小說中的幾個主要人物,不論是權力欲熏心的卡明斯、克勞夫特,還是富有反抗精神和自由意識的赫恩與雷德,他們都不是完美的,其自身都有著不可克服的缺憾。小說中曾借用了這樣一段尼采的話說:“你們中間第一等的賢者,也只不過是草木與幻影兩者雜糅、混而不和的產物。可是我又何嘗要你們成為單純的幻影,又何嘗要你們成為單純的草木?!雹?每個人都不可不犯錯,每個人又都是獸性與理性的矛盾體。但無論是誰,面對矛盾著的自我都沒能實現一種相對的和適度的平衡。
就作為自由主義者的赫恩而言,一方面他對戰爭以及參加戰爭都有抗拒,在他眼中,戰爭便是為了權力而犧牲他人,也無關乎自己的福祉,甚至帶來艱苦的體驗與死亡的恐懼。另一方面,赫恩又沒有一個可持續的信仰。他的政治自由主義在卡明斯的“美國式”法西斯主義面前碰了壁,又沒有提出任何有建設性的人本主義者觀點。他的抵抗也只能是消極和脆弱的,具有強烈的個人主義傾向。最終成了極權主義的犧牲品,死在自己人的算計之下,生命價值變成虛無。此外,赫恩本身也是有著權力欲的。他“知道只要自己有意于此,到戰爭結束要混個把校級軍官那是十拿九穩的。他內心也不是沒有巴高望上之想,看到這種前途也不是沒有動過心,不過對這種巴高望上之想總有些不以為然”⑧。并且,當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時,即被調到偵察排后,他又覺得“認真檢查起來,他自己儼然也就是一個克洛夫特”⑨。
綜上所述,在《裸者與死者》中,梅勒向人們展示了個體自由被消解的種種危機,特別是極權主義的力量。它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惡化和扭曲,使人的私欲無限膨脹。然而,作品中,無論是極權主義者還是反抗壓迫的自由主義者都遭遇了最終的失敗。戰爭是荒誕的,世界是荒誕的,深刻體現出社會的精神迷茫與失落。這些都無疑對現代社會的人類具有深刻的警示價值和思考價值。
① [美]梯利.西方哲學史[M].葛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② 徐崇溫.存在主義哲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③⑥⑦⑧ [美]諾曼·梅勒.裸者與死者[M].蔡慧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④ 竇慶蘭.諾曼·梅勒成名作《裸者與死者》之象征、隱喻和諷刺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08):47-49.
⑤ 李穎娜.《裸者與死者》中的“沖突”闡釋[J].學術交流,2006,(08):176-179.
⑨ 趙艷花.存在與人性—《裸者與死者》的主題闡釋[J].棗莊師范??茖W校學報,2003,(06):17-20.
作 者:趙香凌,碩士,周口師范學院外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和外國文學。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