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寓德于美,可見在美術學科中滲透德育藝術的多角度性、多層次性和多色調性非常重要。教師應在教學中從挖掘學生心靈美的因素出發,借助教學內容中蘊含豐富的德育因素的美育材料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心靈進行感染和熏陶。
【關鍵詞】美術教學;德育滲透;人格培養
“教書的同時始終注意育人”,在學科中滲透德育藝術的出發點,這是教育改革家魏書生教育思想的關鍵部分之一,也是我們現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如何借助美育的力量在美術教學中滲透德育,也是一種重要的藝術手段。
一、優化學科課程,立足滲透
《美術課程標準》為我們規定了美術課程的性質,這就是人文性質。“欣賞·評述”是美術新課程標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領域,自然也要充分地體現出人文性質。學科間的滲透和融合,是現代課程和改革的趨勢。針對美術學科的特點,為了滲透德育,在教學內容上,首先根據現有教材,深入挖掘整體德育資源,選擇、充實具有現代精神的教學內容,并注重在各個教學環節中挖掘教育素材,結合審美活動,找準德育的切入點,力求使教材內容與教學結構辨證融合,使知識傳授、技能開發和人格陶冶三者同步提高。
在欣賞課上學生接觸比較多的是那些人類藝術史上的經典之作,這些經典之作常常滲透著深厚的人文精神。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通過欣賞,不僅學會了多角度欣賞和認識這些經典之作,提高了視覺感受能力,形成了健康的審美情趣,更重要的是讓他們逐步形成了崇尚文明、珍惜優秀民族藝術與文化遺產、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態度。
應該說“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是美術課程內容中覆蓋面最寬、分量最重的部分,該學習領域不僅培養學生對美術的基本態度和行為方法,為其他美術課程內容的學習奠定基礎,而且為學生的情感和觀念的表達提供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給他們帶來極大的身心愉悅。在教學中,教師應聯系社會現實和生活實際,在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充分調動學生的審美積極性,把美育重點放在情感的體驗上。如圍繞色彩教學,有意識地針對人口、資源、環境、健康等社會行為規范意識,組織學生進行宣傳畫臨摹和創作,表達他們關心地球、關心人類、關心未來的美好愿望;聯系社會現實中的真、善、美,通過收集具有時代價值、典型生動、寓意深刻的漫畫、連環畫和簡筆畫資料,讓學生編繪手抄報,將藝術手法融入思想性之中,寓教于樂,也是一種深化德育的好形式。
《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學習目標之一就是“了解藝術形式美感及其與設計功能的統一,提高對生活物品和自己周遍環境的審美評價能力,激發美化生活的愿望。”這是對學生的美術學習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方面所應達到的目標。結合“設計·應用”學習領域這一特點,把對社會發展有價值的德育滲透于教學過程中,如引導學生收集整理商標圖案、廣告資料,進行產品包裝、廣告設計等課堂教學,使學生進一步增強商品價值觀念、廣告意識觀念;通過標志設計教學,使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消費意識、禮儀交往意識;在環境設計教學中,教育學生要關心我們生存的世界,所居住的環境,人類在享受自然賦予的同時,更有責任保護和改善這一代和將來世世代代的生存空間。在普及環保知識的同時,又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讓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環境道德風尚。
二、強化活動課程,重在參與
為了實施對學生德育的正確引導,就要結合美術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學校與社會兩塊陣地的教育優勢,強化活動課程的功能,讓學生在親自實踐、主動參與中開闊眼界,提高認識,把培養德育意識落實到自己的實際行動中。
《美術課程標準》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制定了“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達成目標。其中第三條目標是從學習方式、情感、態度的角度來制定的,強調通過“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活動,使學生的個性、合作精神得到發展,并主張讓學生以獲得的情感體驗為基礎,激發學習動機。在活動中,一方面,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如“校園文化節”、“創文明宿舍”、“美化校園”、“學楷模、講奉獻”等活動,采取舉辦書畫展覽、黑板報比賽、美術知識競賽、美術小論文比賽等,對學生進行德育意識滲透。另一方面,為了充分發揮美術學科的社會教育功能,定期組織學生參與必要的社會公益活動,如“世界無煙日”、“世界環境日”、“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周”、“教師節”等,針對性地在校園內外舉辦專題展覽、繪制招貼畫、公益廣告、宣傳標語等;適度地參與各種藝術欣賞活動。使學生在這些健康、和諧、積極、充滿美的氣氛中獲得極大的精神營養。通過參與,進一步培養學生關心社會、嚴守紀律、熱愛勞動、尊敬師長、樂于奉獻的美德和風尚,使德育意識真正收到良好效果。
三、樹立教師形象,旨在教化
江澤民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教師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導師,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全面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范,這樣才能真正為人師表。”美術教師在審美教育過程中要牢固樹立教書育人的自覺意識,既要做美育知識的傳播者,又要用健康的審美觀念、高尚的師德和精神風貌去教育學生,成為學生做人的良師益友,對他們進行言傳身教,處處用自己的“形象”去感染他們。在教學實踐中去真正體味“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的豐富內涵,使德育在雙向過程中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和升華。
“教師讓學生做任何一件事,都應該使學生覺察到心靈中有一種美感、幸福感、自豪感。這種幸福感就能成為學生繼續做同類事情的動力源泉。”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市綢繆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