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著名教育家保羅弗萊雷認為:教育具有對話性,教學即對話,對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在對話精神的作用下,整個教學過程是充滿創造色彩的。由此我結合新課程《故都的秋》就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師生、生生、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新課程;對話教學;交流;教師;學生;文本
對話作為一種重要的活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以及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巴赫金認為“對話交際才是語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處”,哈貝馬斯在他的“交往理論”中也把對話視為一種方法論,認為對話是達成現代交往最為合理、最為有效的一條途經。
在對話精神的作用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師生與教學媒介等在合作的氛圍中進行平等交流、真誠溝通、互相借鑒,各自生成和建構自己的認識與知識。與傳統教學相比,整個教學過程是充滿創造色彩的。
對話教學主要發生在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對話教學正逐步走進語文課堂。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在語文課堂中運用對話教學顯得至關重要。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師生、生生、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從而實現教師、學生和文本三者間心與心的交流呢?下面我結合《故都的秋》的教學設計來進行探討。
一、教師與學生“平等對話”:和諧相處
對話教育認為,師生的關系應該是互為主體的平等關系。為此,教師應該主動把自己的地位“降”下來,把學生的地位“升”上去,學會傾聽,做忠實的聽眾,認真地傾聽他們獨特的見解,營造一個自由、輕松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們如癡如醉地探究、體驗、交流,或發表見解、或補充他人的發言、或互相啟發、或自由組合朗讀……教師要以欣賞的眼光看、聽,適當地做些點撥。
在教學《故都的秋》中我與學生有這樣的對話:
師: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嫵媚的,夏天常常是熱情的,那么,秋天呢?
生:秋天是悲傷的,“萬里悲秋常作客”。
生:秋天是美麗的,“落霞與孤驁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生: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萬類霜天競自由”,秋日里,毛澤東讀到的是壯麗;“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和“楊柳岸,曉風殘月”秋雨里,柳永讀到的是凄苦;“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秋風里,白居易讀到的是孤獨……
師:那么,郁達夫筆下的“秋”又是怎樣的一種景象呢?先讀讀文章吧。(頓時教室里一片朗朗的讀書聲。)
師:讀完課文,你心里有什么滋味?酸甜苦辣?
生:我有點心酸。
師:哪一段使你心酸了?讀一讀,說說為什么?
生:因為秋蟬的殘鳴……
生:我有點心痛,有點苦澀,那皇城根下的破屋有點貴族沒落的味道……
生:我覺得有點甜甜的,因為作者愛故都的秋,愿意用生命去換秋天……
從導入課堂到學生對文章的初步印象都是在對話中形成的,《故都的秋》的主旨,歷來聚訟紛紜,莫衷一是,我并不以自己的認知去左右學生,而是鼓勵學生積極發言,讓學生把話說完整,在對話中適當的引導,積極創設一種民主、平等的對話氛圍,讓學生充分表現自己,從而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心與心的零距離交流。
二、學生與學生“平等對話”:交流互動
“平等對話”離不開學生與學生的交流互動。這是因為學生之間的年齡、心理、水平相近,交往中最放松。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爭論中啟發,最能激發創新。
在《故都的秋》中,我在課前設計了“繪畫”環節。我先請同學盡情發揮畫藝,課上與同學交流,然后有了以下對話:
生:這是清晨作者在院子所見的景象圖,有破屋、碧空、鴿子、槐樹、牽牛花和秋草。這些景物都給人清涼疏朗的感覺,尤其是藍色的牽牛花更增添了蕭瑟的秋意。
生:這是槐樹的落蕊圖。這幅圖真難畫,只能通過素描畫出地上掃把掃過的細紋來表現。秋的清,給人清靜悠閑的感覺。
生:這是秋蟬的殘聲圖,圖畫是沒辦法讓人聽到叫聲的,但那瘦弱的蟬每刻都引發人的思緒,叩擊人的心扉。蕭瑟的氣氛籠罩著故都,讓人頓生“悲涼”之感。
生:這應該是秋雨及后話秋涼的場面圖, 灰沉沉的天,冷風,雨點。但人畫得太不仔細了,郁達夫筆下的“一陣秋雨一陣涼”才有味道啊。
生:這是棗樹在秋天里的奇景圖。五顏六色的棗子,秋天真美。
這是多么精彩的對話。老師在課堂上“拋磚引玉”,學生通過對話的方式實現溝通、匯聚、融合。對話教學給他們創設了盡情展開想象的廣袤空間,給他們搭建了自由舞蹈的寬廣舞臺。他們彼此促進、影響,同時又看到彼此的不足。課堂真正成為育人、成才的樂園。
三、學生與文本的“平等對話”:思想碰撞
葉讕教授曾經說過:“我們的語文,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語言文字,才能使其變成生命的涌動。”
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由低到高可分為三個層次:正確的閱讀,準確的解讀,有創意的理解。
學生的課前預習基本解決了生字詞等問題;了解與教學文本相關的背景知識有利于學生和文本的對話。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先向學生介紹郁達夫以及寫作背景,然后讓學生找出難以理解的句子,體會并領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觀情感。
有創意的理解,表現在學生不僅能準確地解讀文本作者的真實意圖,還能從中獲得自己的獨特體驗和啟迪,使文本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互交融,產生情感上的交流。我給學生留了作業:選取自己對《故都的秋》感受最深的一點作為鑒賞、評論的對象,寫一段頒獎詞,并給它取一個“獎名”。
【參考文獻】
[1]巴赫金.《文本·對話與人文》,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
[2]鐘啟泉.《對話與文本:教學規范的轉型》,《教育研究》2011.3.
[3]林佩燕.《對話教學:21世紀學校教育的新理念》,《教育評論》2003.3.
[4]楊艷琴.《批注—學生與文本的心靈密語》,中小學教學研究雜志社 2006.10 70期.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晉江養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