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英語教學,教學模式似乎被定格,面對應試教育 “滿堂灌”難以避免,要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只是一個空的口號,這種“一廂情愿”的教學,使得英語課堂很難擺脫死氣沉沉、枯燥乏味的局面。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們越來越感受到提高英語課的趣味性的重要性,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有以下幾點拙見:
一、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提高英語課趣味性的土壤
要形成良好課堂氣氛,優化課堂效率,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基礎。在課堂交往中,學教師的人格態度、專業水平、教學方法、甚至對某一問題的看法對學生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都會在內心作出評價,如“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斷,“親近”或“不親近”的情感反應,甚至把對教師的好惡轉嫁到該教師所任的學科上來。如若對教師沒什么好感,對其所授的課自然就不會有太大的興趣。如果教師只偏袒于出類拔萃的學生,而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表現出冷落的態度,那么勢必會造成有的學生自以為是,驕傲自滿;有的學生喪失信心,長期自卑,逐漸產生對英語課的抵觸情緒,落下的功課越來越多,跟不上隊伍的學生甚至會破罐子破摔,時間一久,教師也會對這些學生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因此,筆者以為,在教學中,我們應對學生一視同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要我們做到熱愛每個學生,尊重每個學生,關心每個學生,那就必定能實現“情通則理達”。在老師的愛、關心和尊重下,學生健康的情感便會被激發出來,情感上也會引起共鳴,信念上的自覺,行動上的順應,目標上的認同,這些足以讓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動機,從而實現教學活動的共振。
二、豐富的教與學形式是提高英語課趣味性的關鍵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教師在課堂中所起的作用更多的是組織與指導。初中英語課堂同樣要將教師講學生聽的主要模式摒棄,而要將教師的指導作用作為貫穿整堂課的主線,這樣才能真正地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這是提高初中英語課趣味性的前提。在教學中,我們應多替學生著想,要思考如何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促進他們的自主學習。筆者平時是這么做的:在課前聯系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以及具體情況,將知識與能力的切合點找準,為學生制定科學的、具操作性的學習計劃或活動安排,如:怎樣根據教材大綱編排好教學內容;用怎樣的方式學生才能更輕松地學習并接受知識;怎樣才能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參與性最大程度都調動起來;采取何種形式訓練學生的語法、聽力、口語等……筆者所設計的課堂活動都以學生為主,如英語單詞接龍、問題搶答、編順口溜等,以此來活躍氣氛,使學生能全身心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此外,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還可以大量地運用直觀教具和電化教具,如與文本內容一致的圖片,師生自己動手的簡筆畫,或者是圖文并茂的電腦課件等,使學生對知識有直觀形象的印象,提高了趣味性,也就降低了學習的難度。
三、教師的幽默是提高英語課趣味性的潤滑劑
為了避免教學的單調乏味,適當的時候我們要注意調節一下氣氛,如講一個幽默小故事,它能成為提高英語課趣味性的潤滑劑。當然,這些方法的運用不能生搬硬套,要依據實際的教學情景。如筆者的英語課堂中,有一次有有位學生被要求回答問題時,不假思索、漠然的說了一句“I don’t know.” 筆者靈機一動,接著問:“which are the three words you speak most in class?”這位學生想了一下,還是說:“I don’t know.”于是,筆者說:“Yes,you are right this time.”其實這是一則幽默,當同學們領會其中的含義后,不禁啞然失笑,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了起來。可見,適時的幽默對課堂教學是大有裨益的。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采用,必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課內外相結合是提高英語課趣味性的翅膀
英語課的教學主要是在放在課內,我們都在向45分鐘要質量。但要學好英語僅憑幾次英語課是不夠的。學英語的終極目標是為了回歸生活,服務于生活。因此我們要創造條件將孩子帶出課堂,讓他們走進生活、接觸社會,使他們能在更寬廣的環境中運用自己所學到的英語知識和技能。但這種活動,不能視作課內教學的繼續,更不是無組織的放任自流。我們應根據年級的不同,學生層次的不同,學生愛好的不同,進行精心的組織。如有目標性的培養骨干,開展一些英語游戲、舉辦演唱會、朗誦會,演講比賽,識詞默寫比賽,英語作文比賽,聽力比賽等等,可各班分別進行,也可同年級、全校大規模的進行。其目的既為了鞏固課內所學的知識,又能創造學習英語的氣氛,使課內外結合,相得益彰。另外,我們還要注重多鼓勵學生,使他們建立學好英語的信心,并對課堂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或不良現象要巧妙地解決。
總之,只有想法設法提高初中英語課的趣味性,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才能讓學生在寬松良好的學習氛圍中,更好地掌握英語學習的方法,促使他們在學習英語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呂四港鎮鶴城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