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學目的來講,就是要通過具體的教學行為,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讓學生能夠運用具體的學科知識,對相應的問題作出分析,并且培養起持久學習的良好習慣。中學地理教學中,地理活動的開展就在這方面起到了相應的作用。地理活動的開展是地理課堂教學的延伸,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手段。從課程目標上看,地理課程的教學不是單純從地理知識著眼,而是要讓學生的素質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促使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自己的能力。這個過程是學生通過自主活動、自主思考、自主實踐,獲得地理活動的一些體驗,在具體的地理活動中,讓自己的能力得到發展。現在就來探究關于初中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的一些具體方法。
一、關于環境內容的選擇和配置
中學地理課程內容的一個重要組成要素就是有關資源的內容,這是讓學生科學資源觀得到合理培養的一個重要載體。資源有著很大的特性,比如說資源的有限性、有價性和有主性等方面。當前,中學地理課程中的資源內容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資源的分布與特點;二是資源的開發利用;三是資源的問題。這三個方面都是資源倫理教育的關注點,但是關注點主要放在了資源有限這個角度上,對資源有主和有價這些方面的關注明顯是不夠的。想當然這樣的教育是有所缺陷的,不利于學生對完整資源倫理觀念的培養。為了能夠讓中學地理課程關于樹立科學的資源觀念成為預設目標,必須將資源有主和資源有價這些觀念的內容貫穿到中學地理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明確資源有限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自然資源是有主的,不能隨意占有及使用,它是屬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個人的,同時,自然資源是有價的,在使用過程中,應該有償使用。
同時,中學地理課程內容應適當增加有關體現自然價值和自然權利方面的內容,具體指的是自然除了具有供人類使用的工具價值外,還具有自身的內在價值。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態都具有生存的權利,人類應尊重其它生命形態的生存權利。比如,在初中地理關于海洋生物這一課時的教學中,除了要讓學生增加海洋生物這一方面的知識外,還應當樹立起保護海洋中那些有形的和無形的生命的意識,培養起熱愛自然,關注地理環境的良好習慣。
二、多開展討論,培養學生的地理批判性思維能力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地理批判思維能力。那么,什么是地理批判性思維呢?就是要冷靜考慮具體的地理問題,對地理事物要進行有主見的分析評價,對那些所謂的權威意見不迷信,要把握自己正確的判斷能力。在實際的地理教學工作中,我們更多的是培養學生的客觀地理知識,卻總是忽略了對地理思維品質的培養。可是,在這樣一個科技日益發達的社會里,只有在思維品質方面具備批判性的人,才能在地理學科方面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并且研究出相應的地理成果。如在初一地理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對過去評價我國基本地理國情特點的一詞——“地大物博”進行討論。從我國的表面情況來看,我國的確是地域遼闊,并且有著豐富的物產。但是,在分析的時候要充分考慮我國的現狀,我國人口眾多,如果從人均這個角度來考慮,就能夠得出這樣一個人口負擔讓我們不再樂觀的結論。學生通過討論,并且運用已有的地理知識,對“地大物博”這個詞語在我國的實際情況作出否定,相對所學的地理知識來說,認識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通過對此類問題的討論,讓學生在看待這些問題的時候,能夠辯證對待,批判性地接受知識,從而增強具體的識別能力。所以,展開討論可以讓學生對具體的地理知識進行掌握,并且培養起正確的批判觀念。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強化環境教育
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師要重視在環境中學習,有效的方法就是組織學生參與以環境教育為題的一些具體實踐活動,讓學生在不同的環境中真正感受到環境以及環境問題是同自己的生活聯系在一起的,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從感性慢慢過渡到理性中去。此外,還可以組織其他相關的與環境有關的活動,比如說開展多種形式的專題紀念活動,如向群眾宣傳環保知識、舉辦環保文藝晚會等。或者通過閱讀大量的參考資料,擴大學生的環境知識信息量。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通過一系列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環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環境知識,陶冶環境道德情操,提高環境保護技能和環境宣傳能力,養成“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的良好環境行為習慣。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是必要的、有優勢的,而且要把環境教育貫徹始終,就能夠使學生在此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一種科學的環境保護意識。比如說在講授地理環境這一課時的時候,就要讓學生們明白在享受自然給予我們幸福生活的同時,也要讓自然環境得到我們的愛護。在具體的地理環境的學習中,培養學生的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涉及到多門學科,涉及到很多課程,所以,在地理教學中要注重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和滲透,讓學生全面掌握環境知識,讓環境教育的整體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在環境教育過程中,要與現在的新課程改革目標充分結合起來,進行全方位的有效教育。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包場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