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素養難以提高,幾乎成了許多語文教師共同的困惑:課堂教學四十五分鐘聽、說、讀、寫步步到位,課后安排大量的練習、作業兢兢業業,結果依然是作文時的抓耳撓腮,考試時的愁眉不展。語文素養依然故我。為什么呢?筆者認為:課堂教學只是一個“授漁”的過程,真正“捉魚”的過程還是在于平時的積累—課外閱讀,這樣才能切實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在擴大學生閱讀面、加強學生課外閱讀指導上做了些嘗試:
一、轉變觀念,還閱讀以正當的地位
部分學生認為課外閱讀見效慢,沒意思,再加上各和作業的壓力,考試的壓力致使他們無暇閱讀,也不愿閱讀,針對這種現狀,首先必須讓學生轉變觀念,提高認識。閱讀文學名著可以認識社會、了解歷史,懂得是非善惡;閱讀文學名著,可以提高文學名素養、豐富文化底蘊,有助于完善自我。擺閱讀在學生心中的位置,明確閱讀的必要性和重性。
二、培養閱讀興趣,提高閱讀口味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每個學生的喜好自然也各不相同。要調動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就必須放開手腳讓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自由先取閱讀方式,對作品的選擇可以不受年段的限制,完全尊重學生的個性的意愿。
三、創造閱讀條件,實現資源共享
我們利用學校圖書室豐富的讀本資源,向學生定期開放,最大限度地解決學生買書難、讀書難、無書讀的問題。另外在班級建立“圖書角”,向社會和學生廣泛收集經典的有價值的書籍,鼓勵學生交流閱讀,真正實現資源共享。每周抽出一節課作為閱讀課,讓學生自由閱讀,互訴閱讀心得。
四、指導閱讀方法,做到讀有所得
指導學生制定閱讀計劃至關重要。計劃要細致。分年計劃、學期計劃、月計劃、周計劃。閱讀方法的指導有利于提高閱讀質量和閱讀效益,有助于學生將對文化經典名著及文學名著的閱讀由隨意性、消遣性提升到有品味的研究性積累性閱讀。讓學生真正讀有收獲。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勤查字典,排除字詞障礙,勤翻閱參考文獻,以擴展視野,加深對作品內容的理解。采用精讀與略讀相結合,略讀全文有利于整體把握主要內容,選取感興趣的內容仔細閱讀,精彩部分和主要內容要精讀。做好讀書筆記,可以抄名言、寫摘要、作批注、列提綱、制卡片、畫圖表。寫心得等多種方式,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五、建立閱讀價方案,促進健康發展
對于學生的課外閱讀,我們應進行評價,教師的評價與學生互相評價相結合。
另外,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來展示閱讀成果。如:開展閱讀演講比賽、辯論賽以及讀書筆記展覽等。提高學生閱讀興趣,促進全面健康發展。
優秀的文學作品可以蕩操,只有學生的靈魂,陶冶學生的情操,只有學生心靈的沃土豐厚了,言語之樹才會枝繁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