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讓語文課堂充滿激情,綻放出生命的光彩,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使課堂成為學生向往的樂園呢?我認為,語文教學應添點“油”,加點“醋”,讓其“五味俱全”。這樣,語文課堂才會獨具魅力,充滿生命活力。
一、讀出韻味
古詩文是我國古代文獻資料所使用的一種基本的書面語形式,三千多年的時空距離,造成他與現(xiàn)代學生的隔膜,學生學古詩文就像與陌生人交朋友,只有拆除那道隔斷千里的心理防線,才能讓學生走近古詩文,學好古詩文。古詩文往往一字多義,不易理解,但它語言高度凝練,講究聲韻和諧,講究朗朗上口,只要多讀就一定會讀出它的韻味。讀,首先要讀準字音,讀懂詞義,其次,要讀準節(jié)奏,讀出語氣,再次,要讀出意蘊。讀,要采用不同手段調(diào)動朗讀興趣。聽錄音、教師范讀、全班齊讀、小組合讀、個人讀、男女生賽讀等均是激發(fā)學生朗讀欲望的好形式。如上杜甫的《〈秋興八首〉其一》一課,先讓學生對照注釋初讀,解決字音詞義的問題,再讓學生邊讀邊劃句子節(jié)奏(難點由學生質(zhì)疑解答),然后學生找出朗讀時要變化的語氣。學生很快進入角色,一個個讀得搖頭晃腦起來,一副有滋有味的樣子。當然,這只是初步感受古詩文韻味的魅力,是讀的最低層次。
二、讀出情味
“情者,文之經(jīng);詞者,理之緯;經(jīng)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詞暢,此立文之本源者也。”再擴展開去看古詩文的內(nèi)容,也不外情、事、景,三者之中,情也為本。情是作家跳動的心,情是文章勾人的魂,它就滲透在字里行間,學生若能透過字表,調(diào)動主觀情感積極參與,與作者脈搏共振,心隨文跳,情隨文動,就能讀出古詩文的兒女情,山水音,讀出田園樂,童真趣,也就讀出了古詩文的“經(jīng)”,讀出令人心動的動情點。教師只有找準每篇古詩文的動情點(是突破重點的關(guān)鍵),引導學生加以體味辨別,學生自己的情感才會與作者的情感共鳴,擦出耀眼的火花。
三、讀出意味
文言詩詞是最袖珍、最精練的文學樣式,它往往借助意象來渲染一種氛圍,借助跳躍的詩行來表達一種意境。其和諧的音韻,或鏗鏘,或纏婉,或迭沓,或明快,或含蓄,只有朗讀,反復詠唱,才能體味得到,只有讀到了位,才能把眼前的方塊文字,轉(zhuǎn)化成一幅幅鮮活生動的畫面。
四、讀出品味
讀古詩文要達到的第四個層次,就是要學會賞析,通俗地說,就是要學一點“品頭論足”的功夫,它是提高欣賞品位和審美能力的最好途徑。它要求通過作品的文學語言把握藝術(shù)形象,具體認識形象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的面貌和本質(zhì),體會作者蘊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品味作品的藝術(shù)技巧,從而獲得歡欣愉悅。這是一種心智互動的活動。它要求學生有前面的“三讀”為基礎,積極主動地投身作者構(gòu)置的藝術(shù)圖景,參與作者提供的以文本為基礎的再創(chuàng)造,從而獲得獨特的審美感受。賞析的角度可以選取:全詩概說,聯(lián)意解析,字詞品味,修辭辨識,畫面欣賞,思路體會,情感體味,風格指認,意境探求等多個方面。
五、讀出余味
“余音繞梁,三日不絕”是好的音樂帶給人的感覺。讀古詩文也能讀出這種味道。“讀之者盡而有余,久而更新。”古詩文要多讀,還要不斷創(chuàng)新。用翻譯解說內(nèi)容,用描述再現(xiàn)意境,用抒情表達感受,用吟誦勾通情感,用賞析創(chuàng)新思路,這些都是讀古文值得一試的好方法。然而要讀出余味,還需要在課的尾聲再掀起一個高潮,讓學生在精彩紛呈之中回味無窮。我在上完古詩文后,要么讓學生用一副對聯(lián)概括內(nèi)容,要么用一句簡潔有哲理的話表達讀后的感覺,要么用名言警句賞析作品風格,要么讓學生續(xù)想文后的內(nèi)容……學生參與踴躍,情緒高漲,常常妙語連珠,令人驚訝。
具有“語文味”的五味俱全的語文課堂應該有朗朗的讀書聲,應該有濃濃的情感體驗,應該有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應該有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自然滲透,應該有自然和諧的師生互動場景,“五味俱全”的古詩文教學會在新課標的指引下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