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藝術,首先是“濃縮的藝術”。這種濃縮大致可分為幾種情況,那就是畫面的單個截取或多個連綴。其次是“擴張的藝術”。這種擴張表現在形式上則是畫面外延的擴張,亦即簡單的一個或多個畫面能讓人聯想或想象到無數個畫面的存在;表現在內容上則是意蘊的擴張,表現為情感的豐富性和含蓄性。不論是濃縮或是擴張,詩歌必須憑借虛實這一表現手法達到理想的境界,只是各個詩歌本身表現的是點是面、程度輕重不同罷了。
一、由實景到虛景
所謂實景、虛景是相對而言的,有者為實,無者為虛;現實為實,夢境為虛;敘述為實,議論為實。實景是可見、可嗅,甚至是可觸的;虛景則只 可感受。在寫景類詩歌中,在景情的過渡或延伸中總是追求一種自然貼切。這種轉化對追求至善至美的詩人而言則是充分展示個人才情的契機,也是詩歌內容層面擴 張,追求濃厚、含蓄之美的需要。于是在景和情的轉化處也就成了情景類詩歌的作者普遍的著力點之一 ,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
總的說來,詩歌的前兩句屬寫景,后兩句屬抒情。就前兩句的寫景而言,首句的“暗飛聲”寫出了詩人聞笛的感受,實中有虛,尤其是“暗”字意蘊豐富;而次句的“滿洛城”則差不多都是想象了:詩人覺得這樣優美的笛聲飛遍了整個洛陽城,仿佛全城的人都聽到了。這句與前一句的“暗飛聲”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正是這種反差讓讀者體會到了此曲的巨大穿透力,更進一步說,它實際上展示的是一直在醞釀和最終形成爆發的思鄉之情的威力。難怪詩人情不自禁地發出了何人不起故園情的感慨了。需要補充的是也有不少詩歌是先有情,然后才有景,也即緣情即景之作,那么詩歌的后幾句景物刻畫則或多或少地符合這種由實景到需景的特點;而詩歌的 最后一句往往起著提升全詩映照詩情或另辟蹊徑、拓展意蘊的作用。
二、由實景到虛情
這里的“實景”與“虛景”亦是兩個相對的概念。我們初略地將景物描寫統稱為“實景”,將詩中抒發的情感統稱為“虛情”。
在寫景類詩歌中由景到情的寫法是主流。這是詩歌本身擴張的需要,也只有從有限的景升華到無限的情,詩歌才能實現內容上的有效擴張。若僅僅擱于實,不能較好地融入虛,詩歌便會顯得淺顯和單調。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首句寫遙望 一輪落日向著一望無際、連綿不絕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緩緩而沒。次句寫流經樓前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向東流向大海。這兩句詩結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了詩人筆下,使畫面顯得格外寬廣和遼遠。如果說第一句詩是標準的實景展示的話,那么次句則是由實景向虛情的過 渡,實中已有了虛的融入了。在看似寫盡望中景色之后,詩人卻以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將詩篇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將先前之景與胸中之情打成一片:以視野之開闊,暗含詩人抱負和氣度之遠大,同時還使人悟到“站得高才 能看得遠”的生活哲理。就這樣,整首詩在濃縮中實現了擴張,通過由實景到虛情這種手段提升了整首詩的意蘊和層次。
三、實景寄寓虛情
在寫景類詩歌中,景與情往往是緊密交融,難以分割的。我們知道,景往往是情的載體;情往往是景的目的。但在寓情于景的作品中,景既是情的載體,又是情的顯性表現。在解讀這類詩歌時,我們要充分激活自己是聯想和想象,讓自己的情感在詩歌的景物描寫中自然涌動,以達到自我情感與詩歌情感共鳴和交融,進而實現詩歌內容的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