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學校地處渝黔交界的偏遠山區,在當前激烈的“生源大戰”中,生源數量少,不僅如此,生源質量也存在很大的問題。農村“留守學生”、家庭離異的學生及貧困學生占了較大比例;這些學生在入校后表現出自信心嚴重不足,行為習慣不規范,自主管理能力較差,學習主動性欠佳。他們往往自由散漫、對學習沒有興趣,遲到、上網聊天、打游戲等現象更為普遍。這對學生健康成長極為不利,也給班級管理帶來了很多麻煩。如果我不能及時地研究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不能很好地及時地引導,必定會影響到學生的成長,更會影響一個班級的發展。
本著“全面發展學生”的教育教學方針,為了充分調動這些學生學習生活的積極性,我從挖掘班級文化內涵的角度入手,積極促進班級文化的建設。因為班級文化建設既是一種文化氛圍的創建,又是對學生心靈的塑造,是一個復雜的充實、完善和塑造靈魂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循序漸進地采用一定的方法、使用恰當的形式完成對學生的“雕琢”,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班級文化,努力編織好學生成材的搖籃。
一、營造愛的文化氛圍,傾注愛心、呼喚自尊
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曾說過: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而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這就是說,對學生要動之以情,產生極大的愛才能達到教育效果。教師要熱愛學生,這是轉化學生的根本所在。這些學生因家庭貧寒、父母離異或學習成績較差等多方面因素往往受人歧視,遭人嫌棄。這就更需要教師用真情去感化他們,使他們冰冷的心在溫暖的關懷中漸漸融化。原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蓮柯說過:“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冰心老人也說過:“有了愛,便有了一切,有了愛,才有教育的先機”。 教師燦爛的笑臉是學生心中永不凋謝的花朵。你笑臉面對學生,學生才會笑臉面對你。你給學生一縷陽光,學生會還你一個太陽!師愛是學生樹立良好品質的奠基石。我經常利用休息時間“沉”到學生中去:或寢室、或食堂、或家庭或放學路上,只要一有機會就對學生問寒問暖。
二、營造美的文化氛圍,運用細心,呼喚自信
曾有人說過“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要教不好的老師”,這話從一個側面表明,學生總有自身的優點,關鍵是老師要善于發現和挖掘,心理學表明,人都有被注意的心理需求;俗話說得好“不想當元帥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其實學生也是如此,他們都有上進的愿望,也想進步,也想成為好學生。
結合班上學生學習基礎普遍不好、學習興趣普遍不高等特點,我采取“避實就虛”的迂回策略,挖掘學生個體才能;將新課程大綱所強調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充分運用于教育管理中。如開展“天,天天藍”主題環保活動,從活動的名稱、形式到節目的選定、編排等都由學生自行安排。學生們穿著用平常生活廢品做成的時裝走在T型臺上,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活動也得到了學校領導的積極好評。整個過程,就是展示自信的過程,就是感受美的過程,讓學生自己去體會美,去體驗審美的情趣。同時,在積極地發揮了學生的主人公意識、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的同時,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
在當前,一些學生對于有積極意義的東西并不感興趣,其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存在一定的問題,至少,在審美的成熟程度上,有著相當的部分需要去充實。例如,他們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很少愿意讀文學作品和科技作品,而是喜歡讀一些卡通圖畫,更有甚者,讀一些無聊的作品。針對這種情況,我采取引導的方式,開辦文學講座,告訴大家如何鑒賞文學作品,如何使自己的閱讀能力提高。同時,我在班上建立了“流動書屋”,購置了大量健康向上的書刊,至今該書屋已擁有圖書二百余冊。在課余時間,很多學生暢游在這書海中,度過了一次次非常充實而有意義的學習時光。以前對書根本不感興趣的學生也在這書海中感受到了樂趣,學習態度也有很大的改變。
三、營造競爭的文化氛圍,擁有上進心,呼喚自強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讓集體的每個成員在能夠最充分顯其天資、才能與愛好的活動領域里發揮自己的積極性。我抓住契機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學校、年級組織的所有活動。
不僅如此,我還組織學生創造性地開展了充滿個人魅力的活動。我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長期在班上組織小組“板報比賽”、“手抄報比賽”、“剪報比賽”等。在比賽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做真正的設計者,每小組根據學生特長進行分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為了本組的榮譽,哪位成員希望榮譽毀在自己手中?從材料收集、板報設計到美工書寫、名稱選用等等,整個過程,就是展示個體特長的過程,就是感受競爭意識的過程。
同時,在班委建立過程中引入競爭機制,選出最適宜班集體的班委隊伍。組建班委的原則,那就是人盡其材,人盡其用;新課程教育理念倡導建立民主、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一定要打破“唯分數”論,不以分數論英雄,尊重學生。在活動中,教師要密切關注班委的表現,因勢利導,對他們的成績及時肯定表揚,激勵他們克服自卑,建立自信,進一步能夠大膽、主動、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喚起自強意識。
四、營造良好的學習文化氛圍,呼喚自立
班級文化的建設,在以人為本的核心下,通過營造充滿愛心、美感和競爭的文化氛圍,通過看似簡單的一次次活動,卻對學生的身心產生了極具影響的效應。在這里,每一次細微的關心,每一次充分的尊重,都在不斷凈化和陶冶著學生的心靈,都在鼓舞著這些學生,在崎嶇的求學之路上不斷進取。
學生在集體中受到了濃厚的文化熏陶,我嘗試著引導他們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根據新課程大綱要求,我在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基礎上,分學科成立學生“教授團”,每天安排學生“教授團”負責講解,并成立學生“專家組”負責點評和輔導工作。在學習成績考核方面,我采取了“分梯隊考核”的方式,使得每個梯隊都會有學生得到鼓勵和表揚,哪怕學生的成績靠后只要有一點進步也有機會獲獎。我們要更多的給予學生溫暖的感化,讓他們多一份真誠的感動,喚醒、激活他們心中潛藏著的對于美好生活與美好事物的向往,激發他們前進的內在動力。
誠然,在短時間內,抓好班級文化建設對學生的學習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我深信,一個積極、健康、向上、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在長時間內至少能夠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影響到學生的人生態度。
總之,充滿朝氣的班級文化氛圍,能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心態得到改善,情操得到陶冶,視野得到拓寬,品位得到提升。學生自尊心不泯,上進心猶存,因此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努力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班級文化氛圍,已成為班主任提高班級管理水平和促進學生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