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應該停止的持論者理由有三:其一,不知感恩何以為人,人且不人則生將不生,做人不及格的學生有何資格享受資助?其二,沒有明確而又有持續(xù)性的感恩反饋行動,會讓施助者心寒。其三,不知感恩的受助者罕能成功。
推理不可不謂嚴謹,言辭不可不謂懇切,冠冕不可不謂堂皇。然而,我看不出感恩和接受資助之間有什么必然的關系。受助者發(fā)自內心的感激當然無可厚非,但千篇一律的感恩戴德而且要見諸行動則讓人無語。從施助者入手看似入情入理,實則入情不入理。至于感恩與能否成功,聯(lián)系太過牽強。
上述持論者基于施助者的立場,卻至少忽視了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標準問題。我們認為,貧困是資助貧困生的標準。如果感恩能成為是否資助貧困生的標準,那么學習成績、常規(guī)表現(xiàn)是否也應該成為一個標準呢?那么學習位于多少名以后將不能享受貧困生資格?常規(guī)扣多少德育積分就不能再遞交貧困申請?所以我認為,貧困是資助貧困生的唯一理由。第二關注對象。他們只是替高高在上的資助者代言卻忽略了受資助者的處境。難道被資助的學生就沒有資格再談尊嚴了么?以犧牲尊嚴為代價換取資助,這種變了味的資助還有意義嗎?第三,邏輯錯誤。資助在前,感恩在后,如果因為沒有及時感恩就停止對他的幫助,豈不是從人格上判定了他做人不及格,這樣不但沒有幫到他,反而把他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接受道德的審判,請問這是我們資助一個人的初衷嗎?
所以,我認為,資助是一種福利性善舉,無論感恩與否都不可停止。原因如下:
其一,從條件講,資助貧困生是因為他“貧困”不應因其是否感恩而有所差別。國家資助貧困生,主要考慮學生家庭情況,至多參考學生的日常表現(xiàn),并沒有讓受助學生寫下保證書現(xiàn)在如何如何感激將來如何如何回報。沒有任何一所大、中、小學這樣做,現(xiàn)在沒有,將來也不會。貧困是資助的充分必要條件,讓他能夠維持學業(yè)是資助他的唯一理由。除此之外,不應有他。如果感恩是一個必選條件,那么學習成績、思想狀況、日常表現(xiàn)、生活習慣、飲食起居、努力程度、文化水平等等各個方面是不是都要成為必選條件呢?
其二,從施助者看,自古“施恩不圖報”,難道施與者是為了獲得受助者某種形式的感恩,而不是發(fā)自真誠的想要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才“慷慨解囊”的嗎?
其三,從受助者看,物質的杯水車薪往往套上沉重的精神枷鎖。當受助者被聚焦在絢爛的聚光燈下,站立在眾人面前,手持一張夸張的大支票,向恩人們“鞠躬答謝”的時候,這種感覺與乞討何異呢?也許,不是每一次資助都會傷害受助者的心,但如果明確要求受助者必須以某種形式持續(xù)不斷地感恩的話則無疑給受助者的心靈蒙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一個有骨氣的孩子是不屑于拿尊嚴換面包的,于是他們選擇拒絕。不是他們傻到拒絕幫助而是他們必須捍衛(wèi)自己活在這個世上少的可憐的尊嚴。貧困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也許是家庭,也許是社會。既然貧困不是他一個人的錯,那么為什么接受資助必須得成為他一個人背負的沉重枷鎖?
不停止資助并不意味著無所作為,我們在資助他們的同時可以對他們進行感恩教育,物質資助的同時也要精神援助,而不是對他們趕盡殺絕——停止資助。
縱觀古今中外,對弱者的援助是任何一個健全的社會所必備的功能。福利健全的美國暫且不說,漸趨和諧的中國也已如此,哪怕在最惡劣的封建社會也會由國家和大戶出面組織無條件地開倉放糧賑濟貧苦百姓。依靠制度而不依靠某個人,施與者不必自以為高,受助者也不必忐忑不安。讓資助成為一種規(guī)范,讓那些寒門學子可以坦坦然受之無愧,施施然樂此不疲。當他們回首往事時,可以慶幸有這樣一段經歷,不必知道是誰幫助了他們,只要知道將這種無私幫助的精神生生不息地傳遞下去就可以了,因為讓每一位受助者健康快樂地成長在陽光下,已然是最好的回報與感恩!
我們施與的是幫助,收獲的是希望。不在乎他感不感恩,只要他坦然接受就好。因為我們是希望他活的更好,而不是在他貧乏的物質困境中再加上精神要求,那無異于雪上加霜。康德老人說過,能夠深深震撼我們心靈的,一是頭上燦爛的星空,一是內心崇高的道德準則。資助就是這樣一種無私而又崇高的善行,既然鑄就了光環(huán),就不要讓這種光環(huán)成為受資助者沉重的精神枷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