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歷來為人敬仰,他的弟子也頗有成就。《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這本書集中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對于為學和為人的原則,讀來受益匪淺。在讀到相關內容不禁與現實聯系一二,現淺談自己的認識。
一日三省
反省,是成長不可或缺的手段。做事、交友、學習哪一樣不需要反省呢?人無完人,可是我們可以追求完美,追求完美就要對自己的言行進行反思、反省。給人辦事是否不夠盡心?當你這樣想的時候就會對所做事的前前后后做一個梳理,就會審查哪個環節還有漏洞,還需要改善。假如你知道了自己做事上還有不足,下次再遇類似事情就會特別注意,改正錯誤,改進方法,就會做得日臻完美。
與朋友交往首要的就是誠信,當你懷揣誠信上路,言必信,行必果。自然也會換來朋友的信任。要知道彼此信任的朋友才能夠讓友誼之樹常青。你答應朋友的事做了嗎,你經常這樣想時,就會慎重許諾,從而成為一個信守承諾的人。也就會使你更受人歡迎。
每天學習的東西需要及時復習。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后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并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漸緩慢。所以曾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提醒人們學習知識要及時復習,是符合記憶規律的。如果當天學習的東西,在睡覺前及時回顧就會使以后的復習變得輕松。讓學習走上良性循環之路。
君子之行
孔老先生總是善于用最簡潔的話語概括出做人處事的準則。為什么現在的絕大多數人難成謙謙君子,因為在對待吃飯的問題上,好多人不僅僅是追求飽足,而且為了身份地位和所謂的面子在鋪張浪費。
再說“就有道而正焉”古語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選擇和什么樣的人在一起還是很關鍵的,雖然有時和誰在一起并不由我們自己說了算。但如果給你選擇的機會,你千萬不要放棄。和積極向上的人在一起,你有可能會變得勇于進取,和消極頹廢的人在一起,你有可能會變得萎靡消沉。因為人是很容易被暗示的。
人不知而不慍
學習新知識,可以開闊自己的視野,增長自己的才干,開啟自己的心智,使自己擺脫困惑,遠離愚昧。這難道不令人愉快嗎?知識學習了,當時熟悉,但會遺忘,時時復習就可以留住即將溜走的知識,同時也讓自己生活充實,人很多時候,無聊的時候,無所事事的時候最難過,有事做的時候是愉快的。時時復習而且傾注心力還會有新的發現,還會觸類旁通,還會豁然開朗。這豈不是更令人愉快?
人有時候會有朋友雖多知己難覓的苦惱,也有人感嘆:人生有一知己足矣! 孔子的“朋”更多強調志同道合,可以看作是知己。這樣的人心靈相通,能夠從遠處來共同學習那自然可以避免形單影只。更重要的是遠道而來的朋友會帶來遠方的信息,異域的的景致,鮮活的觀念。豈不是樂事一樁!
別人不了解自己的身世,不了解自己的習慣,不了解自己的信仰,不了解自己的喜好,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因而不同情,不照顧,不尊重,不配合,不重用,這似乎是常有的事,但如果能夠換位思考,明白別人并不是有意為之,也就不會怒形于色。能修養到這樣的程度不也可以稱得上君子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