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教育投入的現狀
1.1 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較少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到2012年,要實現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達到4%的目標。
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較低。近年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分別為2002年是3.32%,2003年是3.28%,2004年是2.79%,2005年是2.82%,2006年是2.27%,2007年是2.86%,2008年是3.48%,2009年是3.59%,2010年是3.66%。①從2002到2007年,呈現出不穩定并呈現下降的趨勢。根據2006年統計數據,世界各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的平均水平為4.9%,發達國家為5.1%,欠發達國家是 4.1%。從主要發達國家與金磚四國的教育投入情況看,我國不管是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百分比來看,還是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來看,都處于較差水平。因此,我國要不斷加大、優化教育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資源。
1.2 教育經費投入不均衡
我國教育經費的投入不均衡。經費投入偏重于城市,農村投入相對較少;在城市里偏重于高校,中小學投入較少;高校里偏重于重點高校,中小學里又偏重于實驗小學、重點中學等。這些現狀都不利于教育投入的合理分配與結構優化,也不利于實現教育公平。
2 中國優化教育投入的主要途徑
從世界各國的教育經費投入情況來看,教育經費來源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我國在教育投入方面,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例如在英國大部分教育經費由地方教育當局承擔,中央對地方經費提供補助;教育財政立法包含在普通的教育法中;不同類型的學校經費來源不同。要堅持“教育優先、預算單列、專款專用”,建立穩定的教育經費投入機制,優化本國教育投入,確保各項教育經費及時、足額撥付到位。
2.1 加大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
政府對教育的資金投入是協調好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益關系基礎。國家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加大教育投入,促進教育事業經費投入的逐年增加。要建立規范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優化轉移支付結構,規范專項轉移支付,建立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教育財政體制,保證各級政府財政性教育經費穩定增長。此外,中央財政要突出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向農村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傾斜。
國家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各地政府的考核,建立激勵約束機制,調動地方政府投入教育的積極性。要嚴格執行教育經費預算、決算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委會報告制度,建立對地方政府教育經費投入的監督制約機制,將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例作為考核省級政府對教育投入強度的指標。
2.2 舉社會力量,增加教育投入
在加大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的同時,還必須建立社會、企業捐贈、出資教育的激勵機制,增加教育經費總量。
2.2.1 大力支持民辦教育
在我國,隨著民辦教育的不斷發展壯大,民辦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起到了不可小視的作用。尤其在2011年,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于開展“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學士學位授予單位開展培養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試點工作的通知》,在申報專業碩士成功的院校中,有5所民辦高校獲得了專業碩士授權點的資格。這表明民辦高校在培養人才方面已經取得了較大成績,作為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發揮著重要作用。
鑒于民辦教育的重要作用,要端正對民辦教育的態度。國家應當盡快清理并糾正對民辦教育的各種不合理政策,加大對民辦高校的財政資助,政府要設立專項資金,支持高水平民辦教育的發展,適當放寬民辦學校的收費限制,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民辦教育。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增添新的活力,擴充教育經費的來源。
2.2.2 完善成本分擔制度
在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學費、住宿費標準在2012年前基本保持穩定;2012年后,進一步完善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成本分擔機制,根據政府撥款、物價水平、辦學成本等因素,合理調整非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收費,建立學費調整機制和成本補償機制,健全學生資助、獎勵體系;完善監督制約機制,落實國家有關各項獎、助學金,防止擅自挪用。
2.3 合理分配教育經費
由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呈現東中西的不平衡,中西部地區的教育水平也相對較低。因此,國家要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區的教育發展,使東、中部以及西部地區的教育能協調發展,縮小區域教育差距。
在各級各類教育經費的分配上,應堅持平等原則,重視初等和基礎教育的發展,合理分配用于初等教育、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經費,使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2.4 加強教育經費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管好用好教育經費與增加教育投入同樣重要。目前一些部門和學校在教育經費的使用管理方面存在著“重投入輕產出”、“重數量輕效益”等現象,政府有關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全面推進教育經費精細化管理,要建立科學的教育財政預算機制,完善經費統計體系,堅持勤儉辦教育的方針,加強資金使用的績效評價,發揮教育投入的最大效益。堅持開源、節流并重的原則,在增加投入的同時,強化管理使用,提高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