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學德育方法應如何選擇
1.1 適己性原則
教育教學是一項充滿藝術性的工作,因為對象是有思想的人,德育工作接觸的更是人的精神世界,所以,德育工作相要求德育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遵循一般德育規律的基礎上各顯神通。這時德育規律對其個人而言既是確定的又是模糊的,需要個人的理解與創造。
1.2 可行性原則
主體作用于客體的方式主要不是取決于主體的主觀意愿,而是取決于客體的客觀屬性。同理,教師教育學生的方式主要不是取決于教師的主觀意愿,而是取決于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大學德育工作的對象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本人。所以,適合你的德育方法是否適合學生,是否可行則成為一個重要的原則,在此,可行性可以理解為學生的可接受性。
1.3 有效性原則
一般而言,適合自己,又能被學生所接受的德育方法,是能夠取得實效的,但是成功則是必備因素缺一不可。有實效性的大學德育總是有著共同的經驗,沒有實效性的大學德育總是有著各自的教訓。因此,有效性應是檢驗德育方法的重要原則。
1.4 合法性原則
合法性從一般意義講,是特定社會所能承受的最低的道德倫理底限,符合上述三個原則的方法應該是眾多的,但也許不符合道德倫理,為此,特定的社會必須設立一個底限,這個底限就是法律,合法性就是對德育方法在道德倫理方面的底限要求。
2 大學教師在德育中應如何做
2.1 克己復禮——課堂上的正面形象
克己復禮是孔子非常注重的德育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價值,不過應賦予“禮”新的時代內涵,這個“禮”應是法律法規,是教師的職業道德。教師具有多重角色,但在講臺上,主要是社會的代言人,是聞道在先,術業有專攻的,需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但實際上教師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價值觀和情緒體驗,所以,教師難免會帶著自己的價值取向和情感體驗走進教室,影響學生。鑒于此,教師應盡可能做到克己復禮,維護自己在課堂上的正面形象,給學生以向上和向善的引導,要以身作則,因為這是教育本質的要求,是教師職業的要求,是教師角色的要求。
2.2 護花使者——給學生以成長的希望
人是一種希望的存在,若沒有了希望,很難想象人會活下去。成人社會希望的太多、太大,結果往往是失望的越多、越大,給人的感覺是成人社會總是失望的多,希望的少,這只是一個假象,成人社會至少是一個希望與失望交替作用的,希望可能帶來失望,失望后由于其他因素的誘發又會帶來新的希望,循環往復,多數人都在希望與失望中交替,悲觀者認為這是一種煎熬,所以感嘆:活著真累!而樂觀者則認為這才是生命的真諦與魅力,所以感嘆:活著真好!所以,教師應該成為學生的護花使者,給他們以成長的希望。
2.3 問心無愧——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
人常說,教師是個良心活。是的,再怎么嚴密的評價體系都不可能評價出教師努力與付出的全部,所以,在這個充滿浮華與誘惑的時代,能夠做到問心無愧就是一種難得的境界,為此,讓學生滿意是我們不懈的追求,讓自己滿意才是一種崇高的要求。大學教師在今天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并以自己的堅守來感染學生,顯得尤為重要。
3 當前的大學德育應如何評價
大學德育的評價應遵循適時性原則、比較性原則、全局性原則、全面性原則。根據這四項原則,當前大學德育可以簡要地作如下評價:
首先,當前的大學德育狀況與當前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現實是基本適應的,雖然也有局部的、短暫的不適應。
其次,今天中國之大學德育相對于昨天而言,有“進步”也有“退步”。時代的發展產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時代特征,所以,德育也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這是時代進步所帶來的,這些進步中,有些是永恒,有些則是應時之作,終將成為曇花一現。所以,進步是有時代性的。同理,就退步而言,不能抽象地理解過去的道德,尤其是傳統美德,如果只是抽象地去理解就沒有實際意義了,要放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下來看,任何一種美德都應有它的生存土壤,離開了這個土壤,這種美德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今天中國之大學德育相對于別國而言,有贊美也有批判。新中國發展的歷程讓我們可以驕傲地贊美自己,從目前看世界上任何一個現代化國家都無法與中國相比。但我們也不能忽略,正因為我們用六十年走過了別國數百年走過的歷程。所以,別國在百年后遇到的問題我們可能提前遇到了,別國百年內沒有遇到的問題,我們因為跨越式發展可能也遇到了,如何去面對其中的問題,值得批判與反思。
再次,從全局看,當前中國大學德育的成就是主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問題是非主流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但是,現在大學德育的問題層出不窮,若不加以足夠重視和認真解決,而是仍躺在歷史功勞薄上,一味緬懷過去而不展望未來的話,問題與成就的力量可能會發生遷移。
最后,從德育的各個領域看,當前中國大學德育在主要方面是成功的,如在道德的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等方面是比較成功的,尤其是在道德的認識、道德情感方面,即使是在道德行為方面,一時失德的行為是比較多見的,但多時失德的行為是比較少見的,不能以人的一時一地行為去全面地評價一個人,即使評價一個人離不開人的一時一地之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