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網絡文化的特征
1.1 傳受方式具有超時空性
網絡提供了一種開放的、不受距離限制的信息流通方式,使得網民既是信息資源的消費者,也是信息資源的生產者。傳者與受者之間可以直接交流信息,實現不受空間距離限制的人際互動。這種信息交流方式突破了傳統信息交流單向式的模式,淡漠了作者與讀者的區別。
1.2 真實性的交往行為發生在虛擬的空間中
網絡文化最大的特征就是以虛擬的空間為載體,人們在這一虛擬的平臺上進行交往。雖然,網絡文化存在的方式具有超時空性,網絡的空間也是虛擬的。但是,在這一虛擬空間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行為卻具有真實性的特點。這一真實性的特征體現為人與人之間感情和思想的交流,體現在影響人的文化價值取向和思想改變。所以,網絡文化是一種在虛擬的空間中存在的一種嶄新的、具有真實性的文化形態。
1.3 對傳統文化的沖擊
網絡為世界各國文化提供了一個共存和即時性共享的平臺,使得形態各異的傳統文化在這一平臺中交流和發展。但是,由于網絡的全民參與性,而參與個體在這一的平臺上體現出的個性張揚以及自由選擇價值取向的方式,給傳統文化帶來了極大的沖擊。這種沖擊具體體現在對傳統文化的庸俗化理解、對傳統文化精髓的表面化解釋以及文化權威的降低,還體現在對傳統文化價值取向的顛覆。
2 網絡給高校德育教育帶來的挑戰
2.1 對德育權威帶來巨大沖擊
在傳統的高校德育教育模式中,德育教育者往往通過講解、榜樣示范等“填鴨式”的方法向學生單向灌輸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念。而在多元文化構成的互聯網上,青年大學生在參與網絡文化活動的過程中,世界各地不同的價值觀念在學生頭腦中碰撞,從而使大學生們形成了具有自主意識的價值取向。傳統的德育模式地位受到極大的削弱,作為德育內容的傳統文化以及道德權威地位都遭到了嚴重的沖擊。同時,網絡實現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地位上的平等,受教育者不再單向地接受教育者的知識灌輸,而是要求對話和討論,使教育者在傳統意義上的教育權威地位面臨嚴峻的挑戰。
2.2 對高校德育工作者的素質的挑戰
網絡文化對德育工作者素質的挑戰主要體現在能力素質和政治素質兩個方面。在能力素質方面,網絡這一平臺所承載的是內容龐大的信息,作為教育者,要求德育工作者具有對關鍵信息正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傳播有利于主流價值的文化,同時能引導同學們提高對垃圾信息的辨別能力,這就對德育工作者的信息駕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政治素質方面,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須緊跟黨的步伐,要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江澤民“三個代表”及胡錦濤“科學發展觀”,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理念以及對腐朽的西方價值理念滲透有充分的防范意識。
2.3 對大學生樹立理想信念和保持身心健康造成消極影響
崇高的理想信念的樹立是以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前提的,西方國家利用媒體在網絡上大力宣揚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使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嚴重的影響,結果使許多學生在生活中只以自我為中心而沒有奉獻精神。同時,西方國家利用信息技術的先進性進行文化殖民擴張,片面理解社會主義制度,一味宣揚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讓大學生產生一種對西方世界虛幻的向往,并對我國未來的發展抱有消極態度,這對我國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國家帶來了不可估量的負作用。網絡文化傳播的非限制性,使得許多未經過篩選的垃圾文化侵蝕了大學生的人生觀,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同時,這些垃圾信息還污染了德育環境,敗壞了校園風氣,引起了極大的消極影響。
3 網絡環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應對策略
3.1 教育模式從“灌輸式”轉變為“互動式”
網絡的發展對于傳統德育教育最大的影響就在于以講授為主的訓導方式漸漸被淘汰,這種“灌輸式”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學生對知識進行主動地建構和選擇,學生很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其教育內容的價值被大大削弱。網絡時代要求德育工作者摒棄傳統的單向的、權威的教育模式,轉而思考如何將德育內容轉變為具有思考性的問題和同學們進行討論,讓同學們進行自我思辨,學生在這種“互動式”的學習過程中增長了知識、升華了道德情感。教師在這一教育模式中的位置不再是居于高位的權威者,而是問題的討論者和學習的引導者。
3.2 探索嶄新的體驗式教育方式
近年來高校頻出有違法律、有違道德的極端事件,已經嚴重侵蝕了大學生的價值觀,以及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在校園里盛行,這些都說明傳統的德育方式已經嚴重滯后,很難達到預期效果,探索嶄新的體驗式教育方式已刻不容緩。為此,應將傳統的德育方式轉變為實踐為支點,以體驗為核心,構建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嶄新方式。德育工作者應該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制定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讓德育內容在實踐中以形象、直觀的方式表達出來,讓同學們在實踐中體驗現實中復雜德育關系以及德育內容的核心。
3.3 加強民族精神和美德教育,抵御西方文化侵蝕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主要表現在對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強烈期盼,對祖國繁榮昌盛的堅定信念,對祖國主權和尊嚴的堅決捍衛,對賣國求榮的無比鄙視,對愛國志士的無比崇敬等。①愛國主義教育能讓大學生堅定自己的民族身份,對自己的祖國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只有這樣,學生們才能不被西方國家對我國帶有明顯傾向性的宣傳內容所迷惑。同時,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歷經五千年的傳承,是屬于民族的寶貴財富。網絡文化多元性的特點,使得大學生在上網過程中不自覺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干擾,從而淡化自己的民族身份、否認本民族的優秀文化。所以,要加強網絡民族文化教育,以本民族優秀的文化來抵御西方的文化入侵,從而樹立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