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分析
就業競爭力是一種就業能力和素質的綜合表現力,是勞動力在人才市場內實現自身潛能,滿足社會對人才需要,進而獲得和保持持久工作的能力。就業競爭力的高低與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滿意度密切相關。這種滿意度的測量標準包括畢業生的思想道德修養、社會責任感、團隊協作精神、社會實踐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我國目前的大學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恰恰缺乏這些方面的能力,這就使得高校畢業生與社會其他就業群體相比較,明顯缺乏優勢。為了實現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除了強化專業知識學習的的必要性之外,更須加強大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尤其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以提高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促進就業市場又好又快、穩定健康發展。
2 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差的原因分析
(1)畢業生就業價值觀定位不準確。價值觀是選擇職業時的行動指南,正確的就業價值觀可以引導大學畢業生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而如今的絕大多數高校畢業生都過于自信,對自己的實力估計過高,都選擇到北、上、廣、深等大城市就業,造成這些城市就業市場供需嚴重失衡,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日益顯著。另外,大學畢業生在擇業時過多考慮經濟利益,忽略社會效益和國家發展需要,寧愿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待業,也不愿到欠發達地區和廣大農村去工作。這種就業價值觀上的不準確造成畢業生就業難題。
(2)職業道德和專業素質的缺失。通過幾年的在校集中學習,高校畢業生應該各具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較強的專業技術能力,但事實卻非如此。近年來社會上實用主義之風盛行,致使大學生就業取向功利化,在校學習期間就不會認真學習、嚴格要求自己,而是混日子,有人甚至在招聘簡歷上弄虛作假。即使一時蒙混過關找到了工作,在工作崗位上也不會專心致志,跳槽現象時有發生,這種對工作極不負責任的態度是職業道德缺失的表現,這樣的人才很難得到用人單位的重用。
(3)缺乏創新精神。創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夠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觀點的思維能力和進行發明創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氣和智慧。我國小學到中學的教育都是應試教育,進入大學后,絕大多數學生仍然沿用以前的學習方法,不能全面、宏觀地對待各門課程,缺乏合理的整合知識的能力,處理問題時因循守舊,沒有突破和創新。另外,一些畢業生往往只是有著“優秀”的書本知識, 而實際動手能力和工作技巧較差, 缺乏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團隊精神比較欠缺, 心理素質脆弱,遇有挫折就灰心失望,企業招錄后往往需要進行再培訓, 客觀上增加了用人單位成本, 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
3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途徑
(1)加強基本國情教育,在正確的就業價值觀的指導下選擇理想工作。目前我國正處于改革深化期與經濟迅速發展期,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需要大量的高層次人才來組織經濟建設;發達地區人才供大于求,而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以及廣大農村地區大學生還極度缺乏。在國家制定的全面、協調發展的方針政策指引下,高校畢業生應到國家建設急需人才的農村和中西部地區去施展才華,準確合理定位,不高估自己也不妄自菲薄,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合理就業。把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與國家發展的長遠利益相結合,到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施展才華,釋放青春。
(2)對高校畢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樹立正確的就業心態。大學畢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導其合理就業的關鍵。學校應針對不同年級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尤其是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要幫助他們樹立積極的就業心態。幫助那些來自農村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排解緊張情緒,順利渡過就業關鍵期。此外,要充分發揮學生社團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功能,學校相關部門加以正確指導,派有經驗的老師定期為社團做職業認知與規劃能力的培訓,以提高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為求職擇業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3)引導高校畢業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科學的職業素養。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對大學生開展馬克思主義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開展共產主義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大學生強烈的政治素質,樹立共產主義道德觀以及社會主義法制意識,達到知與行和諧統一。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大學生克服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擺脫相對狹隘的就業價值觀,學會用全面、發展的觀點看問題,進而形成科學合理的就業能力與技巧,培養其溝通能力、實踐能力、創新意識以及團隊協作精神,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提高就業競爭力。
(4)開展創新教育,培養大學生創新素質。現代社會需要創新教育,創新教育即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宗旨的教育。大學生創造能力的核心就在于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是對已知或未知事物進行突破現狀的思考,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所創新。創新素質是大學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核心,深入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活動,不僅是高等教育適應社會需求培養具有創新素質的高層次人才的需要,也為大學生畢業自主創業創造了條件。
(5)強調通識教育, 適應新形勢對市場需求和人才培養的要求,提高畢業生的適應能力。目前,我國高校通識教育的課程設置中, 明確限定的公共必修課程主要是教育部規定的政治思想類、語言工具類、體育類、計算機類等四大類課程。而有關學生就業方面的課程大多設置為選修課, 教師配備也嚴重不足且水平參差不齊, 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情況大相徑庭。高校必須科學、全面、合理地設置通識教育課程, 加強就業指導課、形勢教育課、心理健康課等的設置, 并擴大通識教育選修課程的范圍與學分, 調整必修課的比例, 同時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重視教材編寫工作,改革考核方式, 最終形成一個科學、全面與合理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以提高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