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古今,教育與生活的內在關系一直是教育思想領域關注的焦點。無論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還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強調了教育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時下,面對國內教育與生活相脫離的現狀,我國的教育學者提出了“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主張。
1 回歸怎樣的生活世界
近年來,學術界對教育回歸怎樣的生活世界的探討,存在多種解讀方式,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三種。
1.1 教育要回歸的是日常生活世界
有學者認為,生活世界是日常生活世界,即事實性,被知覺的日常生活世界,隨著人類實踐活動而產生,是人類不斷實踐和不斷改造的生活。在這種意義上的生活世界,就是人的生存場域,它具有直觀性、經驗性、自在性、重復性等六大特征,①包括傳統、習俗、經驗、常識、樸實情感與自然資源等諸多因素。教育回歸生活世界,從內容上來說,就是“改革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②即教育要回歸的是學生周身的日常生活世界。
1.2 教育應回歸理念生活世界
也有學者指出,生活世界是對人生有意義且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它是人生的過程以及生活著的內心物統一的世界。從這個角度來說,“教育回歸生活世界”僅僅是一種理念的倡導,倡導教育以“過生活”的方式來進行。教學世界就是教師和學生在自己的生命活動中創造著的有意義的生活世界。這種主張針對時下的教育忽視了人的主體地位的存在作出了積極的回應,體現了對教師和學生作為完整的人的關懷,以及對其生活意義的關注,有利于轉變教育教學中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而忽視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非智力因素。
1.3 教育回歸的是未來生活世界
還有的學者主張,教育要回歸的是未來的生活。他們認為教育在生活中延續,是指向未來的,必然要向前發展。這樣,生活世界就必然是一個不斷發展和更新的世界,“教育回歸生活世界”必然要為人類的未來生活做準備,正如斯賓塞所言:“為我們的完美生活作好準備,乃是教育所應完成的功能。”因此,學生所學的知識只有面對他們的未來才有意義。反之,教育就無法使人將所學的科學知識轉化為可能的生活實踐,無法滿足現實生活的需要,無法促使人的生活變得完美,教育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
概括起來,以上觀點都從不同角度論述了教育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教育與生活密不可分,但又區別于生活,教育是生活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由此,我們認為,生活世界是基于現實生活存在的而又超越于生活現狀的向前的世界。
2 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必要性
從個體的發展歷程來看,人的一生中很多知識和經驗都是建立在過去的體驗與學習基礎上的,即人是過去的人卻生活在當下,同時人又是現實中的人;從人生活的潛在性和可能性來看,人又是未來的人,因為積極的理念生活對現實的生活具有導向作用;從教育的目的來看,教育歸根結底就是為了育人,既為培育完整人格的個體又為促進整個人類的發展,是為人類整體與個人的統一。人們通過與他人的交流和溝通獲得學習的經驗,因此,這種交流與溝通需要有教育的意義,若沒有適當的教育,溝通就不存在經驗的獲得。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育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載體。
教育與生活是相通的,教育啟迪生活的意義,生活包含教育的意義。教育通過人類文化的傳承給予人生活的經驗與技能,啟迪人生活的智慧,促進人的生活的創造力的發展。教育的生活意義表現為,教育本身就是生活的一種特殊存在形式,是實現人的價值生命過程的重要途徑,生活世界若缺少了教育,個體的價值生命就很難得到體現,人類的發展將會被延緩。生活的教育意義則表現在:教育源于生活,并在生活的過程中引領人們凈化當下的生活世界,追求個體生命價值的提升與人生意義的所在。陶行知指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要用前進的生活提高落后的生活,用合理的生活提高不合理的生活,用有計劃的生活克服無序的生活。”③教育的目的在于改進人的生活,構建人的高尚的、完滿的生活。教育即生活就是說,人的生命歷程是在教育中延續和發展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本應有的、所必需的東西,教育與生活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
3 教育回歸生活辨析
教育是促進人類進步和發展的重要途徑,教育的對象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人,人在接受教育的同時離不開生活的奠基,人作為生命的主體在生活中將教育的價值體現。可見,教育與生活的內在關系必然是密切的。生活雖然是教育之根源,但教育的本質特性決定了它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因此,教育只能聯系、關注現實生活和超越生活,并以現實生活為根基,貼近人們的理念生活,超越人們的日常生活,引領人們創造更完滿的未來生活。
我們強調教育回歸生活世界,并不是將教育簡單地等同于生活,使教育回到原始時代最初的生活形態。首先,無論從形式還是本質上看,教育世界都是有別于生活世界的,生活世界是教育世界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教育世界是一個科學的生活世界。其次,無論從教育的演變歷史還是從個體的成長過程來看,教育世界與生活世界的分離是人類與社會得以發展的需要。換句話說,如果教育與生活之間毫無間距或者距離太過微小,那么教育也只不過是生活的原態而已,更不能發揮其獨特的教育功能;而如果教育遠離現實生活,高高地凌駕于生活之上,那么教育所培育的人必定不能具備適應現實生活的能力。由此可見,教育既不是粗俗的現實生活也不是高不可攀的空中樓閣。教育回歸生活,即要求教育與生活之間保持一定的度。教育既要聯系生活,但又不等同于生活,既要引領、超越生活,但不能脫離生活。教育要克服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弊端,通過對現實生活的凈化和引領,以達到理想的生活。
綜上所述,我們需要辯證地看“教育回歸生活世界”這一問題,既不能將教育與生活二者簡單地等同起來,也不能憑空將二者單獨地架構在兩條平行線上,而應從我國當前的教育實際出發,理清“教育回歸生活”的本真,積極加強教育與生活的聯系,合理地借鑒現實生活世界的教育意義,在實踐中實現教育與生活的建構,達到教育能夠更好地指引人們走向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