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杜威教師觀的理論依據
1.1 “經驗論”
“經驗”是杜威實用主義哲學的中心概念,它不同于我們一般意義上的經驗.。杜威認為,“經驗包含一個主動和一個被動的過程,主動是指行為的做出,而被動指的是承試和承受”。①杜威舉了一個例子:“把手指伸向火焰,這還不是經驗;當這個行動和他遭受的疼痛聯系起來的時候,才是經驗”。②這個例子一方面形象地說明經驗是由兩個方面組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另一方面也說明經驗是主動參與、實施活動后所獲得的一種主觀體會,而不是通過他人的傳授或其他什么方式得到的。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只有積極參與其中,才能更好地、更牢固地掌握學習內容。
1.2“兒童中心說”
鑒于經驗的獲取需要主動性、參與性,所以,教學過程中學生應處于主體地位。在此“經驗論”基礎上杜威提出了“兒童中心說”。杜威并非否定教師在學校教育中的主導地位,教師在“兒童中心論”中的作用并沒有下降和被削弱,而是得到了提升和重新建構。他提出“兒童中心論”,是為了反對傳統教育中教師對學生的個性的壓制,反對教師的絕對權威地位,但他并不認為教師在學校中是無關緊要的人物,而是處于參謀和助手的地位。
2 杜威教師觀的具體內容
(1)教師和學生。首先,教師應該明確教學對象是具體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教學應以尊重他們的人格和生命為基礎,要帶著一顆真誠、公正的心去面對學生,嚴格規范自己的言行,不隨意批評,甚至辱罵學生,更不能體罰或者是變相體罰學生。其次,既然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就要求教師的教學過程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過程,忌諱機械化、刻板化;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之前,從學生實際出發,精心準備教案和教學設計,讓知識的講授具備一定的藝術性,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才可能專心致志地去學習。
(2)教師和教材。一方面,教師對于教材,要完全精熟、達到運用自如的地步,不能為教材所左右;并且教師應對教材持一種辯證的態度,取其精華,取其糟粕,要明確教材的局限性,不能照本宣科,應該根據具體的教學情境,從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靈活地對教材進行補充和創造,展現出教學的藝術和美感。另一方面,教師對教材必須有超前性的理解,應找到學生已有的認知能力和即將學習內容之間的結合點,即“最近發展區”,教師要認識到哪些環境有利于引導學生生長的經驗,知道怎樣利用現有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并從中抽取最有發展價值的經驗,促進學生的發展。
3 杜威教師觀的現實意義
新課程改革倡導“以人為本”的理念,要求豐富和發展教師角色,杜威的教師觀對其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示意義。
(1)組織者:教學活動不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而是一個有組織的自覺過程;教學活動是一種集體活動,要全面實現教學的整體功能,就必須精心設計、周密組織。雖然參加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但自始至終都是由教師在指導學生去完成各種教學活動。教學過程的規律主要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掌握知識的過程。教師在教學資源分配方面和教學活動展開等方面是具體的實施者。通過科學地分配活動時間,采取合理的活動方式,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協調學生的關系,激發學生集體學習的動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學習情境,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2)課程研制者:實踐性是教育教學研究的重要品性,教師工作于真實的教育情境之中,最了解教學的困難、問題與尋求,能及時清晰地知道到問題的存在。他們與學生交流溝通,明白學生的需求。通過改革,我國的教育教學正在從傳統向現代轉換,課程改革使得課程管理已從中央集權改革為中央、地方與學校三級分權,這使得教師不再只是課程的被動執行者,這樣的變革也賦予教師“課程研制者”的角色。他們可以利用自我教育第一線的優勢身份,參與校本課程的研究。教師對教材必須有超前性的理解,應積極主動地以一種全面、動態和批判的思維加工和重組經驗,找到學生已有的認知能力和即將學習內容之間的結合點。也就是說,教師一方面要考慮外部客觀條件下經驗當下價值和本然價值:更重要的是必須精確地掌握兒童發展過程中已有或可能發生的個體經驗,以及由此關系到的課程適應性的廣度和深度。在此過程中,教育者應按照經驗的連續性和交互作用原則對經驗進行篩選和組織,他們的主要責任是認識到哪些環境有利于引導學生生長的經驗,知道怎樣利用現有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并從中抽取最有發展價值的經驗,促進學生的發展。
(3)引導者:在“知識爆炸”的現代社會,雖然人們的道德觀、價值觀呈多元化趨勢,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多元化,在某些方面上,學生知道的東西或許比教師多,教師不再是教育資源的唯一擁有者,但教師的道德觀、價值觀總是代表著居于社會主導地位的道德觀、價值觀,并用這種觀念引導年輕一代;并且在學生獲取教育資源過程中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積極主動地參與師生雙邊活動,使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實踐、體驗、探索、成長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思維、積極探索、互相合作的學習品質。課堂上通過師生互動、積極交往、共同發展;教師也是學生群體的潛能開發者,他引導學生,讓每個學生固有的發展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讓學生的德智體美得到良好的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及學生個體在發展方向和發展水平上可能存在的差異,因材施教,及時認識、創造條件,施以正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使學生變得聰明、更高尚、更成熟。教師不但要教學生學習知識,而且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習是人的本能。
(4)朋友:學習的過程是師生共同學習、互相質疑、聽取意見從而達到互相幫助、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應以一個平等的參加者和伙伴的身份與學生交往,把學生視作溝通的伙伴與活動的主體,把自己當作學習團體中平等的一員,以知識渴求者的身份和學生一起討論、探究和交流,以自己的豐富經驗指導學生對知識和人生意義的建構,并在對話和交往中分享彼此的見解知識和情感理念,實現本真意義上的教學相長。雖然教師與學生有一定的年齡、地位、閱歷等方面的差異,但并不妨礙師生之間友情的建立。教師和學生之間和諧相處,可以讓教師更加全面地觀察、理解、研究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個性特征、內心感受和思想狀態,促進學生發展和自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