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生活境遇稱心如意。”《現代教育報》與人民網教育頻道聯合推出了“教師的幸福指數”調查,①截至2011年9月8日17:30點,共有13342名教師參與了調查。調查顯示,僅有2%的教師感覺自己很幸福,16%的教師感覺比較幸福,超過一半(55%)的教師感覺一般,也有26%的教師感覺自己比較不幸福。
經常聽到有教師說,只要政府提高工資待遇,學校福利提高點,我們自然就會有幸福感了,那么金錢是決定幸福感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嗎?專家認為,②幸福指數絕不僅限于收入等經濟指標,它還和人們的安全感、希望、生活壓力、精神快樂等密切相關。
1 教師幸福感缺乏的根源
那么,教師為什么會缺乏幸福感,根源是什么呢?
1.1 內在根源:“謀生手段”作為教師職業觀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理論,一個人若要追求和獲得幸福感必須實現自我價值,而職業就是最好的載體。有關研究表明:③自我實現要以職業的價值認同、自己所具有的實際才能、個人興趣和意愿為前提條件,三者缺一不可。但是,現階段,大部分的教師只是把教師作為一種普通的謀生職業,而不是真正對教師這個職業有興趣,更不考慮自己需要適合,是否能促進自己的發展。簡單的來說,教師只是他們謀生的工具。
1.2 外在根源:教育改革帶來的學生的變化
當前,校園暴力層出不窮、戀愛現象嚴重、迷戀網絡、厭學普遍化,教師在面對學生的時候,很難再依靠傳統的權威去維持必要的紀律。從另一方面來說,也可以說學生的民主意識普遍增強了。教育的市場化傾向日漸明顯,家長與學生擁有了越來越多的發言權,也讓許多老師難于應付。
2 教師職業價值觀及其類別
職業觀(professonal ideology)④指的是人們對某一特定職業的根本看法和態度,也是社會對從事某種專業工作人員的較為恒定的角色認定。 蔡元培先生認為,⑤根據自己的研究,把職業分為四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以教師職業為例,(1)自然境界:把教師當作是收入不錯,工作穩定,社會認可的謀生方式,一種謀生的工具。(2)功利境界:會比自然境界的教師更加的努力工作,但他們所做的努力就是為了個人的名利,比如評職稱、評優評先等。(3)道德境界:這種境界的教師對教師這一職業有很強的道德感,責任心非常強,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4)天地境界:這種境界的教師,把教師與學生的發展,素質的培養結合起來,具有很高的抱負。
3 不同職業觀的教師的職業觀及其構建策略
職業境界不同,職業態度不同,工作效果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也就不同。我們沒有辦法改造客觀世界,但是我們有辦法改造主觀世界。幸福是一種感覺,幸福不幸福全在于自己。
3.1 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的教師
他們往往更多地關注外在的得和失,他們或為自己當年擇業時“誤入歧途”而后悔莫及,或因向往的功利目的不能如意而患得患失,常常因教師職業所得與所付出的勞動不相稱而心理失衡,或牢騷滿腹,或怨天尤人,或羞于對外人道自己的職業。因此他們往往“人在曹營心在漢”。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尋求幸福感與安全感,教師很容易拒絕變化,變得平庸。他們經常會出現以下表現:(1)怨言滿腹。抱怨是改變現狀的第一步,因為不滿現實,我們往往才著手改變它。但是,當一個老師只停留在抱怨階段而不采取任何措施時,抱怨的意義就變了。在這種時候,抱怨中既有真實的不滿,也有掩飾自己的作用。(2)妒賢嫉能。對于平庸的教師而言,優秀教師的存在永遠對自己是一種威脅。因此,他們可能會結成同盟,嘲諷、打擊優秀教師以維持自己的地位與安全感。(3)最關鍵的就是拒絕變化。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既不滿現狀,同時又拒絕變化,因為任何變化都會帶來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會帶來不安全感。雖然現在的安全感是虛幻的,但是也會本能地維系。
3.1.1 接受自己的現狀
幸福感強的教師,很會享受教師這一職業帶給自己的快樂,如工作穩定、培養學生成材、工作環境好、假期多等。但是老師這一職業,在社會中無論是待遇還是地位,都是處于中等甚至偏低的狀態。有很多職業的待遇及社會地位都會比教師高,所以有些教師習慣于對比。很多人因為對比,感到教師工作量大、壓力大、待遇一般等,因此產生抱怨、不滿。其實,接受教師這一職業,就要接受這個職業所帶給自己的一切,只有接受才能讓自己投入到工作中去,在工作中獲得快樂。
3.1.2 為當初的選擇負責
作為老師,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選擇教師這個職業,無論以后怎樣變化,都能堅持承認這一點,那這就是幸福的選擇。沒有絕對的喜歡,當生活中沒有了比較、攀比,沒有更多的要求,這或許真正的幸福才開始出現。很多教師之所以感覺不幸福,就是因為他們堅持一定要跟自己的最喜歡的職業,聲稱在尋找與等待自己的最愛的職業,其實真正的原因就是她們沒有嘗試去協調自己的第一感覺及現實的差異,他們被第一感覺左右了,我們要傾聽心靈的聲音,感覺內在自己的存在,并不代表,我們是讓第一感覺指揮及決定我們的行動,而是與自我進行對話,然后作出合理的選擇,這本身就是心靈的成長,有些人因為當前的不理想來埋怨當初的選擇的時候,其實就是他們內在的自我沒有獲得成長,他們停留在原來的位置,沒有接受現實的存在,這就變成了自私。
3.1.3 建立科學的教師職業價值觀
教師是一種職業,這份職業能帶給我們收入,這樣我們才能夠生活及生存。但收入只是教師這一職業的基礎,除了經濟的功能,這一職業還有培養學生成材的成就感,提升自己溝通與表達能力的自豪感等,我們不否認教師這一職業的經濟功能,但是,不能教師并不是僅僅為了生存,更多是為了學生的成材和自我的發展。把教師當成一種事業,去突破自我,實現自我,這樣才能享受到做老師的樂趣,才能做出一份事業。
3.1.4 挖掘潛能與突破自我設限
一個人的潛能到底有多大?大致情況是這樣的:一個普通人一生所發揮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潛能是你心中沉睡的巨人,我們每個人的潛能都是巨大的。盡管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著驚人的潛能,每個人都有成就人生、創造奇跡的可能,然而,有很多人終其一生都默默無聞,與成功無緣,對自身的潛能漠不關心。是什么原因導致人們忽略自身的潛能呢?這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懶惰、得過且過、安于現狀等,但缺乏自信是最根本的一條。很多人不相信自己具有這樣的潛能,認為那是遙不可及或者與己無關的事。正是人們小覷自己的能力,有小小的成就馬上以為自己已經到達巔峰狀態,于是不肯再冒險,堅決不再向上爬,結果白白浪費了自己的潛能,錯過了無數向前推進的機會。可以說,這是激發和挖掘潛能的最大障礙。
3.2 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教師
他們把教育工作視為一種“事業”,他們有著強烈的使命感、高度的事業心與上進心、成就欲和成功感,他們擁有堅定的職業信念,以自己的職業為榮,能排除干擾與雜念,始終保持平和愉悅的工作心境;他們有很高的理想抱負,甘冒風險,喜歡挑戰性工作,重成就輕金錢,善于從工作的成功中得到樂趣與激情。因此,對于他們來說,工作著是美麗的,忙碌著是美麗的。
3.2.1 要學會自我調控
要學會自我調節與控制,安排好自己的教學和生活、娛樂活動,讓我們這樣嘗試一下:改變自己的一些工作方式,尋找一些工作情趣和精神寄托,制造一些快樂元素,在調整好心態的同時,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學會工作與休閑,學會苦中尋樂,學會享受教育。讓我們用現代的思想武裝自己,學會做自己的主人,要有寬容的精神和欣賞缺憾的心情。要是我們每位教師都能接受并嘗試努力去做到,那么你就是一個幸福的教師。
3.2.2 超越自己
一個人每天做同一件事,肯定會厭倦的。同樣,一個教師每天做相同的工作也會厭倦的。能不能追求做最新的自己,也就是說不要重復自己,要超越自己,在超越中提升自己,我們會獲得成就感,進而感到幸福。讓我們的每一個工作日都充滿創造的樂趣。每學年要提出一個新的目標,這個目標對我們來說也就是新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