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前復合型英語專業人才培養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
課程設置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手段,是教學內容的主要體現,是具體教學實踐的指導(王正勝,2011:84)。課程設置反映了專業的核心內涵,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設計合理的課程體系才能有效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作為人才培養中的核心要素,目前的課程設置存在諸多問題。
1.1 英語專業人文課程的縮減
復合型人才培養由于涉及到英語和相關專業兩個學科的課程,相對于傳統的英語專業課程來說,課時有限。由于這個客觀條件的限制,在課程設置上就需要進行取舍。通常眾多高校選擇保證英語技能課的課時,以便能讓學生打下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對相關專業學科確保一定的授課量,以此進行較為系統的學科知識傳授,從而在英語基本功和相關專業知識這兩個方面達到英語專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而語言文學文化等英語專業人文課程由于與復合型人才的應用能力沒有很直接顯性的聯系,通常其課程的多樣性受到控制,課程授課量也被縮減。部分認識有偏差的理工科院校隨意減少甚至不開設這方面的課程。人文性是英語專業的學科本質屬性和內涵,人文課程的縮減讓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飽受質疑,以至于近年來在英語專業教育界“人文回歸”的熱潮不減。
1.2 英語課程與相關專業課程缺乏有機銜接
在關于復合型人才培養課程設置的討論和研究中,關注的焦點通常集中在雙語專業課程的建設和使用英語講授專業課程的師資隊伍培養上,對于英語課程和相關專業課程的銜接問題鮮有提及。專家和學者都一致肯定和強調課程的整體性和系統性,但在如何實現課程整合的途徑方面卻欠缺深入的理論探討和實踐探索。
眾多院校的做法就是將兩個學科的課程進行疊加,生硬地拼湊在一起,出現課程體系的“兩張皮”,造成兩種局面。一種是兩個學科的課程不作過多取舍直接納入復合課程體系,學生課程任務繁重,疲于應對課堂教學,知識的消化吸收和融會貫通難以保障;一種是在一定課時量的限制之下,對課程進行大幅削減,這樣容易導致學生對兩個學科知識體系都無法系統地進行了解和學習,不能打下扎實的學科知識基本功,為后續的學業和工作以及學術研究埋下隱患。
除了在課程整體總量和兩個專業學科的課程均衡上存在問題,復合型人才培養課程銜接的系統性也存在疑點,給實踐的教學造成了很多困惑和困難。一種情況是,在完成了英語語言技能訓練課程后,直接開設全英文講授的相關專業知識課程,對英語能力的要求跨度過大,學生學習難度高,上課效果不佳;另一種情況是,相關專業教師用漢語授課,把英語和相關專業知識的融合讓學生自行解決。這樣的情況就完全違背了英語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初衷和培養的意義。復合是需要知識的交叉、融合和滲透,直接表現就是課程的交叉、融合和滲透。如果只是這樣兩門課程的拼接,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復合,當然也就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復合型人才培養。
1.3 英語技能課和相關專業課教學效果不理想
盡管對英語技能課程和相關專業課程確保了相對較充分的授課量,但實證調查的結果表明,這樣的課程安排并沒有成為良好教學效果的保證。在對理工院校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的調查中發現,英語專業技能課程模塊教學效果不理想,不能滿足學生需求,應增加新的內容,課程的側重點、目的性應更明確,課內課外的任務應明確,教學效率需提高,急需改革(付紅霞、郝玫,2008)。反映了英語技能教學的老問題:高成本、低效率。相關專業課程是復合型人才培養核心所在,但教學實踐的具體情況卻表明相關專業課程的開設處于困境,同時教學效果不佳。調查顯示學生最不滿意的課程就是相關專業知識課,其內容、深度、廣度、系統性都需要進一步研究和加強(付紅霞、郝玫,2008)。
2 構建科學系統的復合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對于課程設置中出現的問題,眾多專家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有的認為需要加強技能訓練,通過更多課程的開設和更多學時的投入來解決問題;有的建議相關專業通過雙學位或輔修形式來解決。不少主流學者們主張“相關專業知識的課程完全可以通過輔修、副修或第二學位的辦法來解決(何其莘,2008:432)。”粗略看來這是一個較為理想的折中方案,但這樣的方式只是相當于完成了課程的相加和復合,對于復合型英語人才培養,學科課程不但需要交叉,還要進行融合和滲透。輔修開設的課程與復合型人才培養在培養目標是否一致?課程體系的設計是否相似?這些都是需要給出確切答案的重要問題,否則其合理性就會受到質疑。
合理科學的復合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第一為英語學科的人文性。作為人文學科的組成部分,其本質學科內涵除了語言的工具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其人文性;第二,遵循語言學習規律和學習者認知規律。語言的學習如果不能與其認知水平相適應,語言能力不可能進一步提升;第三,英語語言能力的科學界定。英語根據語言使用域的不同,能力要求也隨之而變化,所以要對英語能力準確定位,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導課程設置和教學安排;第四,復合型人才培養課程設置的原則。《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中對復合的解釋為:“復合是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和滲透(《大綱》,2002)。”這也是對英語學科課程與相關專業學科課程如何進行有機銜接的指導原則。本文以這些原則為基礎,針對當前課程設置中出現的問題,對課程體系的優化提出改革建議。
2.1 運用內容依托教學法,實現課程融合
在對國內外英語教學專家的調查統計發現,絕大多數專家認為:將來的英語學習不再是單純的英語學習,而是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將來的英語教學是越來越多地與某一個方面的專業知識相結合,或者說與另一個學科的知識相結合起來(蔡基剛,2011:35)。這種共識的理論支撐即是當前外語學界備受推崇的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內容依托教學法。CBI理論的核心是外語學習同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學效果會大大提高。
語言能力包括兩個層面,“人際交流基本技能”和“認知學術語言能力”。目前的英語專業新生在人際交流語言能力上基本達到了較好的水平,如果仍然投入大量的精力在低層次的語言技能訓練上,則不能滿足其認知能力發展的要求,語言能力自然就較難提升到高層階段,這就能很合理地解釋為什么英語技能課程一直存在耗時低效的問題,就其原因是技能課程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認知能力的發展,語言能力也就不能提升到較高的層面。
因此,在課程設置優化中,迫切需要對英語技能課程進行改革。一方面大幅減少英語技能訓練的課程,一方面大膽運用當今西方廣泛實施的內容依托教學法,將語言技能的提升和英語專業課程結合起來,通過語言文學文化等英語學科人文知識的傳授,讓學生接觸大量真實的英語語言材料,為習得語言提供語境,更有效地習得語言。學科知識對認知能力形成挑戰,促進了認知能力的發展,思辨能力的提高,讓語言能力能提升到“認知學術語言能力”的層面。與此同時,課程的融合可以有效解決課時不足的問題,為開設更多系統的英語學科人文知識課程提供了空間,這樣也充分確保了英語人文性的凸顯,英語專業本質屬性的主導地位。
2.2 開設學術英語課程,有效銜接英語課程和相關專業課程
一定的社會背景賦予了英語專業不同的學科內涵。作為復合型英語專業人才,英語能力主要體現在相關學科領域的應用上,對英語教學的定位應是比較明確的ESP。那么英語教學的內容不僅停留在一般用途英語基礎訓練上,還應該涵蓋專門用途英語的傳授。總體來說,教學包括一般基礎英語、學術英語和專業英語三個層面。這是從英語能力發展的規律出發來有序定位的,在普通英語和專業英語之間明確了學術英語的定位,前后有承接,程序明晰。前一個層面英語能力的培養是為后一個層面英語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課程設置是學科目標定位實現的重要手段,因此也要依據這三個層面來設定。
當前的課程設置中沒有對學術英語這個層面進行考慮,英語專業學生與一定專業領域相關的學術英語能力往往沒有得到有效培養,所以專業英語的教學較難正常有序開展。這就解釋了為什么英語專業學生在完成了基礎階段的英語技能課程后,仍然不能進行有效的專業英語文獻閱讀或接受全英文專業講課,導致對相關專業課程的授課難以適應。
因此,優化復合型人才課程體系,在英語課程和相關專業課程的銜接中,要明確學術英語的承接作用,增設相關專業的學術英語課程。這樣才能有效解決課程體系的“兩張皮”局面,讓學生依靠合理有序的課程安排來有目標地逐步提高英語能力,為順利進入英語專業教學打好基礎,專業課程的教學效果也才能得到有效保證。
3 結語
復合型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順應了時代進步的要求,也是英語專業學科發展的必然選擇。科學的復合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需建立在理據充分的原則之上,要兼顧到英語學科的人文性、遵循語言學習和學習者的認知規律、明確英語能力的定位以及課程的交叉、融合和滲透,這樣才能找出問題的根源,真正有效地對復合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進行優化,學生才能在合理的課程設置中接受良好的學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