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斬斷窮根。只有教育才能打斷貧窮遺傳的鏈條!胡錦濤總書記提出:“努力辦好讓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溫家寶總理也指出“最大的公平就是教育的公平”。在教育上體現公平、正義,讓每個人都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規范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推動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1 建章立制,規范管理
一所學校首先要有一套科學規范的規章制度,才能人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促進學校內部形成良好的管理機制。我校在廣泛聽取了廣大教職工的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實際,制定了《學校教職工考勤管理制度》、《教育教學獎懲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控輟保學管理制度》、《學校行政人員職責》、《教研組長職責》等一整套科學的管理制度。用制度來管理學校,堅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做到制度無情,管理有情,無私工作,有情做人。避免了校長及各部門中層領導與違紀教師之間的矛盾,使全體教職工意識到不是領導給自己過不去,而是制度對自己違紀行為的懲處。
2 重視教學過程管理,規范常規工作
2.1 抓常規管理,做好做細教學工作
根據《泉港區中學教師目標管理考評細則》,重視教學常規的過程管理。為了強化過程管理,學校建立檢查監督機制,嚴格教學各環節、各個時階的檢查、督促和指導,實行全程管理,做到目標到位,要求到位,措施到位,檢查到位,堅決克服開學查,結束查,中間無人管的“二緊一松,過程真空”的現象。校長、分管教學副校長,教務主任認真檢查教師教學計劃的制定及教學中備、教、批、輔、考、評六個環節,每學期組織對教案、作業、聽課記錄等進行不定時檢查3次,組織各教研組集體聽課、評課(平均每周至少一次),學校行政領導實行推門聽課,并當堂檢查教案,隨機抽查學生作業,召開學生代表座談會了解教師教學情況等。將教師目標管理考評量化分作為評優、評先、評職稱等主要依據,有效地促進了教師工作積極性,使教育教學質量得到提高。
2.2 深化教育科研,提高教學質量
強化教學管理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力保證,抓好教學研究則能進一步挖掘潛力,做到教學與科研的有機結合,樹立“每位教師都是研究員”的意識。提高教學效率,深化教學研究,開發教學生產力。為此,學校制定“六個一”的教研活動制度。一是教研組每周必須召開一次活動,活動前要定主題,活動要有記錄,討論要有內容;二是教師每周進行一次聽課和評課;三是每月提供一個典型課例;四是教師每學期至少開一次示范課或公開課;五是每學期撰寫一篇教學心得或課改論文;六是每周有2次讀書筆記。這六個硬性指標,作為年終教師的目標考評內容,下組行政及教研組長做好帶頭示范作用,每學期初就把教研內容確定下來。
2.3 實施分層次教學,使學生享受成功的快樂
我校是農村初中校,學生基礎差,要想使全體學生都按照統一的教學目標進行教學,很難得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要求科任教師在備課、講課、輔導、布置作業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好、中、差三個檔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次進行備課、授課,布置作業,使每一個學生都感覺到自己能聽懂、能學會、能獨立完成作業,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和快樂。
2.4 確實做好控輟保學工作,提高辦學效率
現在農村初中校,輟學現象較為嚴重,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控輟保學工作非常重要。學校實行承包責任制,學校行政領導包年級,班主任包班,科任教師包學生,將工作分解到人,責任落實到人,開學初,所有掛鉤教師對學生及家庭情況逐一進行了解、家訪、談心,落實“兩免一補”等政策,并且,配合鎮、村進行流生動員,從而有效減少流生,提高辦學效益,同時,大力提高學校教學質量來留住學生。
3 堅持辦學特色
3.1 以體育為龍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我校地處革命老區,學生吃苦耐勞,很多學生從小就有爬山路鍛煉習慣,為中長跑訓練奠定了基礎。目前,學校培養中長跑國家一級運動員1人,二級運動員36人,三級運動員50多人。曾代表省、市、區參加各級競賽,均取得優異的成績。2011年10月份,我校組隊代表泉港區參加市第八屆運動會,又奪得13枚金牌、10枚銀牌、2枚銅牌,連續十年獲得泉港區田徑運動會(初中級)第一名,實現“十年冠”,學校先后被評為“福建省體育衛生工作先進單位”、“福建省青少年體育工作先進單位”,2005年12月,學校被評為“泉州市中小學體育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及“2005-2008年度泉州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田徑)”等。發動學生自行購買跳繩、羽毛球、毽子、乒乓球等活動工具,利用課間,下午第七節等時間進行體育鍛煉,讓整個校園充滿生機活力。
3.2 重視學生養成教育、人文環境教育
我校十分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緊抓泉港區教育工委、教育局領導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下大力氣進行校園德育“雙十”建設的契機,對校園進行硬化、綠化、美化、香化、凈化、知識化,使整個校園成為一個學子學習好場所,讓環境說話,讓環境育人,使學生的情操得到良好熏陶,品格得到提升,同時,加強對學生養成教育,“培養好習慣,奠定好人生”,培養學生文明守紀,不說臟話,罵人,不打架,不賭博,講究衛生,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廢棄物,開展“與文明握手,向陋習告別”主題活動。同學之間互相尊重,團結互助,理解寬容、真誠相待,冷靜,忍讓,注意安全,使用禮貌用語,不自卑,不嫉妒,不偏激,相信教師、父母。有一顆感恩之心,孝敬父母、了解父母、理解父母、感謝父母,尊敬教師,學校精心配制一份包含“敬長、勞動、自律、實踐、公益、修身、安全”七個主題菜單。菜單內容豐富,包括每天為爸媽沏一杯熱茶、洗一次腳,為長輩表演一個小節目,選擇一項如洗衣服、洗襪子、買糧食、澆花、洗碗等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自己收拾房間,自己理財,堅持每天做一次廣播體操,在校園、社會開展撿臟護綠活動,讀一本世界名著或偉人傳記,看一部愛國主義教育影片等,開展評“文明之星”、“禮儀之星”、“學習之星”、“勞動之星”、“敬長之星”、“安全之星”等。
4 教育管理體制要改革
4.1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實行教師編制動態管理
由于受編制限制,從2002年后中小學未補充新教師,出現了教師年齡斷層,相當一部分農村中小學教師觀念陳舊,知識老化,造成了農村中小學師資隊伍整體水平下降,嚴重影響了農村教育教學質量。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最后一批民辦教師轉正,這批教師年齡多在45歲以上,大部分集中在農村,他們當中盡管許多人學歷已經達到與國家規定的學歷要求,但由于缺乏系統的師范專業學習和培訓,在知識體系,教學能力,綜合素質等方面都未得到相應的提高和改善,只是憑借自身積累的教學經驗開展工作。故對不合格的教師及不安心教學的教師應采取提前退休和買斷工齡等方式,將部分不合格教師所占崗位騰出來,在嚴格把關的前提下有序補充高校畢業生,從而改善農村師資隊伍年齡、知識、能力、學科結構。創新教師管理體制,教師全部由單位人變為系統人,便于優化組合,按需設崗,科學管理,為教師的定期流動創造條件。
4.2 學校行政人員,實行有序交流
適當的流轉,對行政人員的素質能力提高大有好處。一個人在同一地方呆久了,就會產生惰性,工作沒干勁,欠熱情,欠創新性,會產生很大負作用。行政人員在一所學校工作6年左右,應進行全面的政績考核,以決定升遷調動。新提拔行政人員,一定要到農村中小學任職鍛煉。
4.3 建立城鄉教師交流制度
新修訂義務教育法第三十二條明確規定: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均衡配置本行政區域內學校師資力量,組織校長、教師的培訓和流動,加強對薄弱學校的建設。一是教師評高級職稱的,應有農村任教的年限,支教年限以3年為宜,小學可以完成一個教學小循環,中學剛好從初(高)一跟班至初(高)三。讓支教不是走過場,而是實實在在安下心來拿出教學成績,從而促進農村教育質量的提高。二是對在鄉下工作的教師在經濟上予以適當補貼。三是在職稱評聘方面,對在農村偏遠學校工作的教師予以傾斜、照顧。四是長期扎根偏遠地區的教師子女就讀高校和本市重點高中予以優惠政策。五是新招聘教師均應到農村校任教至少3年。政府要加大對農村初中校資金的投入,增加教師福利,改善辦學條件,讓優秀教師安心在農村校工作,為學校教育質量提高作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