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學生就業現狀
(1)大學生就業難。目前,大學生就業的現狀主要就是就業難,這已經成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很多大學生畢業前或畢業后都為了找到滿意的工作忙碌奔波,四處投簡歷、面試,跑各種各樣的招聘會。大學生在離校之后能否找倒工作,已經成為了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
(2)大學生人數激增。隨著1999年高校擴招政策的實施,大學生人數急劇增加。據有關部門的統計的數據,2009年畢業大學生人數為610萬,2010年為630萬,2011年為660萬,2012年畢業大學生人數將達到驚人的680萬。2012年畢業的大學生加上往屆畢業生,在市場上將會形成一個恐怖的人力資源群體。
2 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1)高校專業課設置與市場需求脫鉤。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專業化。而目前許多高校專業課程的設計應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與市場脫鉤。不少高校在設置專業課程的時候,只是考慮學校的經濟利益,重心放在了專業課程能給學校帶來多少的收入,沒有考慮市場和社會的需要。大學生在學完了課程之后,卻不能滿足企業的需要,企業在招入大學生之后,還要再進行培訓等。
(2)工作經驗的限制。隨著經濟危機對企業的影響,以及市場競爭的加劇,不少企業開始對工作經驗產生了無比的重視,哪怕只需要三兩天就能熟悉的工作崗位,也要求具有1年以上的工作經驗,這對大學生找工作帶來了嚴峻的考驗。不少大學生會在假期之間到一些單位參加實習,有的大學生連實習經歷都沒有,更何談工作經驗。還有的大學生一心撲在考研上,考不上再去找工作,也沒有實習經歷。
還有一些如受到傳統的就業觀念,大學生是人才,不想到生產一線或者基層工作;還有大學生就業市場的結構性缺陷、市場與大學生的供求矛盾等都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3 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加強大學生的就業工作至關重要。
(1)加強高校對大學生就業的重視。伴隨著教育產業化地不斷深入,高校只看到了教育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高校通過擴招得到了多少經濟利益,沒有認識到大學生就業的重要性。高校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人才的地方,不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工具。相反的國家和高校應當加大對大學生就業的投入力度,讓大學生紛紛走向市場,為國家和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
(2)充分發揮高校就業指導辦的指導作用。不少高校都按照國家規定設置了就業指導辦或者類似職能部門,但是大部分高校是形同虛設,只是掛個名而已,來應付各種檢查。就業指導辦應當從大一新生就要做起就業指導工作,促使他們都要為以后的人生道路做出規劃。隨著校園網絡的建設,大部分學校都有自己的學校網站和校內網,這為就業指導辦的工作提供了新途徑。就業指導辦要將目前的就業形勢與市場需求等信息發布在學校網站上,將目前的就業形勢告訴他們,激發他們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學校中,當學生還有一年畢業的時候,就業指導辦可以請一些企業人事主管部門的負責人給學生上課,在求職找工作的時候應當注意哪些問題,指導大學生如何做好一份成功的求職簡歷,對學生進行應聘及面試指導,提高大學生的求職技能。同時,也要做好宣傳工作,讓同學們放棄不良的擇業觀,只要努力地工作,不斷學習,追求進步,任何工作崗位都有展現才華的機會。
(3)營造有利于大學生就業的社會氛圍。一方面,有必要加大宣傳力度,通過正確的輿論宣傳來引導大學生面向基層,降低家庭與大學生超過現實市場情形的就業預期。另一方面,廣泛地調動社會力量尤其是社會團體,共同推進大學生就業工作。同時,還應當摒棄學歷崇拜,培養以能力為本位取代學歷本位的人才觀與用人觀的社會氛圍。
(4)加快高校課程改革。針對高校專業課程與市場需求脫鉤的現象,高校要進行積極的市場調研工作,讓課程的設置少一些“功利主義”,多一些實用性。要緊跟市場需求,一切以市場需要為中心,將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大學生在學校里就了解了工作內容和方式,到企業后稍加培訓即可上崗操作,這樣也降低了企業的培訓費用。
4 總結
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這個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國家、學校、大學生、市場等共同來配合解決。總之,大學生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增強就業信心和勇氣,用自己的激情和智慧去拼搏、探索、創業,最終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