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中國老百姓普遍感覺到稅收的痛感,最近諸多關于稅收的話題更是加重了這一感覺。究竟內地的稅收負擔有多重,稅收負擔將向何處去?通過縱向和橫向的比較分析,試圖對此作一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中國財稅制度改革的建議。
關鍵詞:宏觀稅收負擔;中國內地;財政收入
中圖分類號:F812.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9-0013-04
近來一段時間,關于稅收的話題可謂層出不窮。先是新《婚姻法》頒布后關于房產歸屬直接受資金來源和權屬證書署名影響的解釋,引發了房產證上加名潮,南京市等多地的地稅部門出臺了婚前房產加名的契稅征收政策。甚至南京地稅在對“加名”是否要征收契稅的政策竟然七天三變,引發市民的廣泛質疑。接著在臨近中秋佳節,“月餅稅”的說法使得一餅激起千層浪。有媒體證實,單位向職工發放的月餅雖然是以實物或有價證券形式發放的福利,但也應計入當月工資薪金所得扣繳個人所得稅。據《經濟參考報》報道,美國《福布斯》雜志推出“稅負痛苦指數排名”的榜單顯示,中國內地的“稅負痛苦指數”僅次于法國,位居全球第二。這是繼2009年后,中國內地再次排名全球第二。時隔幾日,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朱青稱,中國目前的宏觀稅負水平仍相對較低。另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中國社科院金融所貨幣理論與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楊濤表示,中國稅負不可能高到這種程度,是被夸大了。他認為,《福布斯》雜志的“稅負痛苦指數排名”帶有一種明顯的主觀判斷,由于稅制結構的不同,僅僅是按照《福布斯》稅收痛苦指數對不同稅種的法定稅率作簡單加權,并不能反映真實的稅負水平。一時間,關于中國內地稅負水平的討論頻出,眾說紛紜。那么,中國內地的稅負究竟有多重?按照稅收與國民經濟整體的關系來分,稅收負擔可以分為宏觀稅收負擔和微觀稅收負擔。本文主要將通過數據和事實來對中國內地的宏觀稅收負擔加以分析。
一、衡量稅負水平的常用指標
宏觀稅收負擔即一個國家的整體稅收負擔水準,是在一定時期內一國政府征稅總額占該國同期全部產出(國民收入、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及其內部結構狀況,它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內的全部產出在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之間,在國家、企業和個人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常用來衡量宏觀稅負的指標是:
國內生產總值(GDP)稅負率=稅收收入總額/年度GDP×100%
但是在正處于經濟轉軌過程中的中國不同于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稅收收入、財政收入與政府收入三者之間的范疇有明顯差別。鑒于此,常常使用三種不同的統計口徑來加以衡量。
小口徑宏觀稅負=稅收收入總額/年度GDP×100%
中口徑宏觀稅負=財政收入總額/年度GDP×100%
大口徑宏觀稅負=政府收入總額/年度GDP×100%
二、中國內地宏觀稅負水平的現實狀況
根據以上三種衡量方法,我們可以測算出近些年來中國內地的宏觀稅負水平(見表1)。
表1反映了中國內地1994—2011年間三種不同口徑的宏觀稅負水平。由表中數據分析可知:第一,從這一期間GDP、稅收收入、財政收入和政府收入的同比增長情況看,除了1994—1996年、2008年的部分或全部收入指標的同比增長低于GDP的同比增長外,其余年份的稅收收入、財政收入和政府收入均以超出GDP同比增長幅度的較高水平增長。第二,從這一期間的小口徑稅負水平看,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在1994—1996年間逐年下降,此后一直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并且上升年份的逐年上升幅度總體都在1個百分點以內。第三,從這一期間的中口徑稅負水平看,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在1994—1995年間呈現逐年下降,此后一直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并且上升年份的逐年上升幅度基本上在1個百分點以內。第四,從這一期間的大口徑稅負水平看,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在1994—1995年間呈現逐年下降,此后一直呈逐年上升趨勢。除2003年和2011年增長略低于1個百分點以外,其余每年的增長幅度都超出1個百分點。第五,從三個不同口徑的稅負水平的絕對數額橫向比較可知,三種口徑的宏觀稅負都呈現不斷攀升的趨勢。小口徑和中口徑的宏觀稅負水平較為接近,但都明顯低于大口徑宏觀稅負(見圖1)。大口徑宏觀稅負的平均增長速度三倍于中小口徑的宏觀稅負平均增長速度。這說明中國稅收收入在財政收入中的比重較大(一般為90%以上),但預算外收入占政府收入的比重也較大。
值得一提的是,上圖中的政府收入的統計口徑包括稅收收入、一般預算中的非稅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包含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社會保障費收入和國有資本經營收入。但是,還有許多以“小金庫”等形式存在的制度外收入無法納入統計。據2010年度審計報告顯示,82個所屬單位采取截留收入、虛列支出等方式,套取和私存私放資金4.14億元。80個所屬單位未按規定征繳非稅收入3.09億元,違規收費3.68億元。截至2010年底,全國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國有企業共發現“小金庫”50 738個,涉及金額238.8億元。其中,2010年新發現“小金庫”27 036個,涉及金額130.47億元。中央黨校校委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撰文指出,2009年,進入預算內的收費罰款收入為8 962.2億元,有統計的預算外收費罰款收入大約為7 900億元,而無統計的預算外收費罰款收入估計在5 100億元左右,共計約為21 962億元,超過稅收的1/3。如果把這些都考慮在內的話,大口徑的宏觀稅負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針對中國宏觀稅負情況的實證研究,大多是以最大化經濟增長率為目標,通過回歸分析得到實現目標時的稅負水平。據較新的研究得出的較為一致的結論表明,中國的最優宏觀稅負(大口徑)在20%左右對經濟增長不會造成負面影響。由此可知,中國近些年的宏觀稅負水平一直居高不下,且距離20%理想水平的差距也正逐漸拉大。
三、宏觀稅負水平的國際比較
表2列舉了部分國家近些年的宏觀稅負水平。
由表中數據可知,中國2000—2009年間的宏觀稅負水平明顯高于印度、澳門、香港和韓國,低于丹麥、法國和德國。南非的宏觀稅負水平呈倒U字型變化,與中國稅負逐年上升的趨勢不同,因此2005年之前南非略高于中國,2006年后則較中國的稅負水平低。新加坡的稅負呈現波動中下降的趨勢,因此2001年以后中國的稅負水平已經超過新加坡。通過中國同部分發展中國家、亞洲國家和地區以及發達國家宏觀稅負水平的比較可以看到,中國的宏觀稅負在其中處于中等水平。但是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宏觀稅負水平正以高出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速度逐年上升,特別是2011年的大口徑宏觀稅負已經超過40%,這在國際上算是比較高的了。
四、政府社會保障支出的國際比較
為了了解中國財政收入有多少用于民生方面,我們選取部分國家和地區的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收入的比重作為代表,將相關數據在表3中列示出來。由表3可知,經濟越發達的國家,其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收入的比重也越高,如美國、法國和德國,其社會保障支出的比例在35%~60%之間;韓國的社會保障支出比例雖然不是很高,但也明顯高于中國。相比之下,中國的社會保障支出比例并沒有隨著財政收入的增加而提高,相反還一度出現下降(雖然絕對額是不斷增長)。這與中國近幾年來一再強調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國民的幸福程度”還有一定的差距。
五、中國財稅制度的改革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一方面,中國的宏觀稅負水平雖然在世界上算不上最高,但也絕對不低,特別是其還有逐年攀升的趨勢;但另一方面,中國在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等方面的支出比例相對較低,這更會加重國民的稅負痛感。長此以往,勢必與提高國民幸福程度的目標背道而馳。因此,在財稅制度改革上必須注意以下幾點:第一,進一步加大力度治理整頓預算外收費、小金庫,取締違規收入,盡快將合乎規范的預算外收入全部納入預算管理,與國際接軌,實現政府收入和財政收入的統一。第二,從總量上降低稅負水平,從結構上進一步優化調整。所幸,部分涉企收費取消或減免、上海市增值稅擴圍試點、增值稅營業稅起征點上調等一系列舉措已經拉開中國減稅的大幕,但是宏觀稅負水平什么時候才能真正降下來,仍需拭目以待。第三,更進一步加大對社會保障、社會福利、教育、醫療等方面的財政投入,將財政收入中的一大半用在切實提高百姓幸福感的民生項目上,讓百姓不再感受到稅負痛感。第四,提高財政預算及財政支出的透明度,讓百姓更多地直接參與到財政支出的事項及監督中,做到“納稅人說了算”,真正實現財政的民主化。
參考文獻:
[1] 張馨,楊志勇,郝聯峰,等.當代財政與財政學主流[M].長春: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422-440.
[2] 王國清.稅收經濟學[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52-57.
[3] 高培勇.關于2011年財稅形勢的簡要分析[G]//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觀察報告(2011).北京:社會科學
文獻出版社,2011:44.
[4] 樊綱,張曉晶,魏強,等.中國經濟再平衡之路 內外均衡與財稅改革[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0:118-125.
[5] 周小苑.外界夸大了中國稅負水平(熱點聚焦)[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09-01(02).
[6] 中國已發現“小金庫”5萬多個 涉及金額逾200億元[EB/OL].中國平安網,http://www.chinapeace.org.cn/dwjs /2011-03/24/c_
13795152.htm,2011-03-24.
[7] 中央黨校教授稱內地1年收費罰款達2.2萬億 超稅收1/3[EB/OL].鳳凰網,http://finance.ifeng.com/news/macro/20111122/
5114781.shtml.
[8] 劉家義.關于2010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R].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2011-06-27.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