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北京市為提升農產品產業化水平,促進科研與產業的結合,2009年成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北京創新團隊建設服務體系,先期啟動蔬菜(果類)、生豬、觀賞魚三個團隊,以滿足北京市的農業產業化科技服務需求。以果類蔬菜團隊農民田間學校工作站為農戶評價的研究對象。通過對北京市6個區縣12個村216名農戶進行面對面問卷訪談調研,系統評價農民田間學校工作站的培訓信息、農技推廣、工作重點、滿意度評價及技術采納等服務內容。調研發現北京市創新團隊的農民田間學校工作站運行取得了階段性成功,當前的農技推廣工作與農戶需求有了很好的對接,農民的技術采納情況也在逐漸改善、提高,創新團隊技術“落地效應”較為明顯,但同時也存在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加強下一步工作的空間。
關鍵詞:農民田間學校工作站;運行效果;評價;農戶視角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9-0033-03
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是一直以來影響中國農業發展進步不可忽視的問題。多年前的統計數據顯示,發達國家每年的科技轉化率可達70%~80%,而在中國,雖然每年研發出6 000~7 000項科技成果,但最終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只有30%~40% [1]。
2007年,為提升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化水平,促進科研與產業的結合,國家啟動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經驗表明,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建立,可以有效的解決長期以來的農業科技條塊分割、資源分散、推廣效率低等問題,是農業科技工作和產業經濟發展建立起有效連接機制的新出路[2]。2009年,北京市農業局和財政局聯合發文,選擇10個有優勢、有特色的主要農產品,開展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北京創新團隊建設。本著積極穩妥的原則,先期啟動蔬菜(果類)、生豬、觀賞魚三個產品作為試點,探索經驗[3]。
蔬菜(果類)創新團隊分為三個層級,分別是產業技術研發中心、綜合試驗站和農民田間學校工作站。根據職能分工,三個層級中,農民田間學校工作站與農民接觸最為密切,團隊服務于民的使命通過田間學校工作站的日常工作產生落地效應。因而農民眼中的創新團隊,更多意義上是指田間學校工作站[3]。
本研究基于農民視角,以蔬菜(果類)創新團隊田間學校工作站為研究對象,通過對農民進行問卷調研,了解田間學校工作站的現狀,探尋田間學校工作站服務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從而促進創新團隊建設,加速農業推廣體制創新。
一、調研背景
1.田間學校工作站基本情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北京市創新團隊與國家級產業技術體系相比,除了保留研發中心、綜合試驗站兩個層級外,增加了“農民田間學校工作站”這一層級,而且這一層級直接設在鄉村,使創新團隊延伸到了田間地頭,直接面向農民,貼近生產,既有利于真正了解農民的需求,又能促進科技成果落地轉化。這是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北京市創新團隊的特色與創新。果類蔬菜團隊現有一個技術研發中心,6個功能研究室,15個崗位專家,6個綜合實驗站,6個區縣共計69個農民田間學校工作站 [3]。
2.調查樣本基本情況。本研究在延慶、房山、順義、密云、通州、大興六個區縣開展,每個區縣抽取兩個田間學校工作站所在村,每村隨機走訪20戶,包括10名學員、10名非學員。調研共計獲得有效問卷216份,其中學員116份,非學員100份。調查樣本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情況(見下頁表1、表2 和表3)。
調查樣本男女比例基本平均,年齡主要以40歲以上為主,比例均達到80%,符合北京郊區年輕人大量外出工作的實情。受訪者的文化程度方面,學員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例合計達到78.5%,明顯高于非學員63%的比例,在某種程度上,學員比非學員更容易應用和掌握新技術。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學員與否,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農民合計均不足20%。而美國的農場主大多是大學畢業生,日本農民都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法國農村60%以上的農民畢業于中等農業技術學校[4]。由此看來,相對于發達農業國家的農民文化水平,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產業化農業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調查結果及發現
1.培訓指導惠及非學員農民。蔬菜(果類)創新團隊的運行實行責任書制度。每年年初,綜合試驗站站長與轄區各田間學校工作站站長簽訂年度任務書,任務書中規定該年度將要開展工作的內容。其中,對農民進行指導培訓,是貫穿整個年度的重頭工作,按照慣例,一般要求至少每所工作站每年開辦12次以上的培訓。調查顯示,自田間學校工作站建立以來,樣本中所有學員都參加過工作站開辦的培訓,而非學員中,25%的農民也參加了培訓。據田間學校工作站站長介紹,對于培訓指導而言,雖然每一期都針對固定的學員,并開展相應的參與式需求調研,但若同村的非學員農民感興趣、想聽課,也可以自由地參加到課程和討論當中,這是田間學校工作站的輻射效應的一種體現。
2.工作重點與農民需求高度一致。如圖1所示,根據蔬菜(果類)創新團隊技術研發中心各功能研究室的職能分工,田間學校工作站所提供的服務主要分為:品種、栽培管理、病蟲害防控、土肥水調控、設施設備以及產后加工等技術。調查顯示,在田間學校提供的技術和品種中,病蟲害防控技術、新品種、栽培技術、土肥水調控技術是農戶最需要的技術服務,而這四類技術也恰恰是田間學校工作站所重點提供的服務內容,二者高度一致。
探究原因,有兩點。一方面,田間學校工作站所推行的技術來自于創新團隊技術研發中心,而在技術立項過程中,農民需求是技術研發中心考慮的重要因素,在這種運行機制下,研發出的成果,較有針對性;另一方面,田間學校工作站每期開課前,會面向學員進行需求調研,經綜合分析后,安排培訓計劃,除了完成上級下達的工作任務,輔導員也會盡己所能,利用自身條件解決農戶的各種實際需求。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產品加工、銷售以及市場分析、價格預測以及政策分析等產后技術方面,卻存在著供需不平衡的情況,顯然,農戶在這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滿足。
3.田間學校工作站為“最后一公里”搭橋鋪路。在日常生產中,農民獲得農業生產技術信息的渠道包括親朋、鄰居、鄉鎮農業服務中心、電視、廣播、書刊、網絡、 田間學校工作站、農業物資供應商、農民合作組織、村農業技術員、自己多年經驗等,渠道的多樣性,意味著農民選擇的多樣性。根據此次調查,對于田間學校工作站學員來說,工作站是其獲得技術信息的主要渠道,遇到問題主要找輔導員幫助解決;而對于非學員,其技術信息的來源則是自己多年的經驗,遇事只能自己摸索解決,這看似萬事不求人的獨立,實際上更是一種無助。二者對比可見,田間學校工作站的工作已經融入學員的生產活動中,并發揮著巨大作用。這種功能的體現,是對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最有效的證明。
4.技術指導得到學員肯定。對于田間學校工作站提供的技術培訓,超過96%的學員表示基本滿意及以上,其中以持滿意態度為主,只有3.51%的表示不滿意。對于不滿意的原因,有的表示技術不適用,采用成本高;有的表示培訓不及時,往往是自家已經發生或已經解決了問題,才接收到相關內容的培訓,為時已晚。據工作站站長介紹,基層的農民需求,差異性比較明顯,田間學校在分析、面對農民需求時,由于受到人力、物力的限制,往往要集中有限資源解決共性問題,過程中,可能會造成少數的遺漏或取舍,這是工作中有待優化解決的問題。
房山區大石窩鎮南尚樂村的村書記王躍文同志在田間學校工作站考評會上雙眼含淚,激動地說:“農民都感激田間學校工作站站長啊,他們為農民辦的都是好事!他們工作特別辛苦,佟站長每次進了我們村,就一家一戶的串棚,為農民解決問題,到下午4點了都沒吃一口飯呢。你們一定要給他打高分啊!”農民樸實的話語給了田間學校工作站最高的評價!
5.技術“落地效應”初見成效。創新團隊田間學校工作站與北京近年來開辦的田間學校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后者是前者的基礎。在學員眼中,田間學校工作站和田間學校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時期的兩種稱謂,但在工作內容方面發生了很大變化。調查發現,自2009年創新團隊成立以來,雖然沒有具體的數字做參考,但是學員整體上認為,接收到的技術(品種)數量有變化。45%以上的學員認為田間學校(工作站)提供的產前和產中服務數量都有增加,不足16%的學員認為降低了。在產前和產中接收到的技術(品種)服務的質量方面,54%以上的學員認為質量提高,不足10%的學員認為質量降低。對于這種變化,分析認為:創新團隊成立以前,農民田間學校輔導員面對需求調研和培訓中農戶提出的問題,除了其自身能夠直接解決的問題外,需要跨單位部門解決的問題往往需要更長的時間才得以解決或無法解決;田間學校轉變為田間學校工作站以后,田間學校(工作站)不再獨立運行,而是與研發中心等技術科研部門同屬于一個團隊,由過去外部尋求技術支持轉變為如今的內部技術資源共享,如此一來,解決問題更及時、更有效。這也正是學員眼中變化的原因。
三、結語
農戶作為創新團隊的目標群體,是創新團隊工作的直接受益者。田間學校工作站作為創新團隊中與農民接觸最直接的一個層級,在技術信息傳遞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田間學校工作站的表現直接影響整個創新團隊的運行效果。因此農民對田間學校工作站的看法和評價,是檢驗創新團隊工作的重要指標。
此次調查結果說明,北京市創新團隊的運行取得了階段性成功,當前的農技推廣工作與農戶需求有了很好的對接,農民的技術采納情況也逐漸改善、提高,創新團隊技術“落地效應”明顯,但從各項數據來看,工作還有很大上升空間,尤其是在產后技術的推廣應用方面,因此,在繼續做好既有工作的前提下,如何加大產后技術的研究、推廣是創新團隊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王樹進,李彩霞.中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障礙分析與對策[J].科技與經濟,2005,(5):27-29.
[2] 韓明玉,伊凱,劉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有關內容解讀[J].北方果樹,2008,(3):40-41.
[3] 北京市農業局,北京市財政局.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北京市創新團隊建設實施方案[Z],2009,(4):3-12.
[4] 許喜文,黃超.國外的農民教育與培訓[J].老區建設,2009,(5):59-60.[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