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峽庫區就地后靠移民模式基本上實現了安置穩定,但卻加深了農村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承載力兩者之間的矛盾。因此,實施公益性生態移民模式,針對性解決庫區農村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現實性意義和借鑒價值。
關鍵詞:公益性生態移民;環境承載力;就地后靠;三峽庫區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9-0040-02
一、就地后靠移民的特點
三峽工程是中國綜合治理和開發長江資源的關鍵性工程,也是中國歷史上投資最大的一項水利樞紐工程。伴隨而來的就是三峽庫區人口大遷徙。三峽移民人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緊、難度之高,在世界水利水電工程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空前的。當三峽工程建成后上水位抬高到海拔175m時,湖北省、重慶市的20個縣(市、區)的277個鄉、1 680個村、兩座城市、10座縣城,實現工程動態移民搬遷安置130萬人,其中56%屬于農村移民,在農村移民中,有18.7萬屬于外遷移民模式安置的,其余的采取了就地后靠移民模式。可見,“就地后靠”成為了三峽工程農村移民安置的主要模式。
“就地后靠,開荒移民”的特點:(1)從空間位置上看,從淹沒線下搬遷到淹沒線上,即從海拔175m以下搬到海拔175m以上。(2)從文化差異上看,移民的心理、行為習慣、文化因素沒有多大的改變。(3)從經濟補償性看,政府給予一次性等價補償。(4)從勞動力安置方式上看,是一種簡單的復制模式,即勞動力從農村到農村、從農業轉到農業,沒有形成多渠道、多層次安置移民并促進勞動力向非農業轉移的發展理念。(5)從移民生產生活的條件來看,與移民前比較,條件較差。(6)從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來看,就地后靠移民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在過去的二十年間,整個庫區開墾荒山超過兩萬公頃。三峽庫區人多地少,安置環境容量不足的問題越來越突出。
二、三峽庫區人口、經濟與生態環境三者矛盾突出
雖然政府加大了對農村移民安置后期扶持力度,農村移民的生產生活得到了較好的恢復,收入水平以較快的速度提高。但是,由于三峽庫區農村移民安置區就地后靠安置了50%的農村移民,導致該地區人口密度過大、人均耕地面積過小,農村移民耕地結構水平和數量質量明顯下降。
根據北京大學環境科學中心提出的可持續環境承載力模型,在某一區域內,分別以PP表示現實的人口量,ES表示社會經濟技術人口容量,RE表示自然資源人口容量,那么,ES=經濟發展指標總量/一定標準下的人均經濟指標;RE=自然資源擁有總量/一定標準下的人均資源占有量;在實際中,ES采用國民收入指標,RE采用發展中國家最基本、最具代表性糧食產量指標,因而,ES=地區國民收入總量/全國人均國民收入的總量;RE=地區糧食總產量/全國糧食人均占有量;人口經濟承載指數(e)=地區人口數(PP)/社會經濟技術人口容量(ES);人口資源承載指數(r)=地區人口數(PP)/自然資源人口容量(RE);當e<1,r<1時,其意義為承載力相對富裕;當e=1,r=1時,其意義為承載力為臨界狀態;當e>1,r>1時,其意義為2承載力不足。當兩個指數的加權平均值<1時,可認為該地區的承載力是可持續的環境承載力;當兩個指數的加權平均值≥1時,可認為該地區的承載力是不可持續的環境承載力。
項目組從2005年開始,對庫區農村移民安置區的移民家庭(單位)進行持續監測。對包括湖北在內的12個區縣的48個鄉鎮進行了抽樣調查,其中重點調查了重慶三峽庫區涪陵清溪鎮、南沱鎮,忠縣的石寶鎮、新生鎮,豐都高家鎮、名山鎮,萬州小周鎮,開縣趙家鎮、豐樂鎮,巫山大溪鎮,奉節永樂鎮等11個典型鄉鎮,收集了11個鄉鎮的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的相關數據,利用人口經濟承載指數(e)和人口資源承載指數(r)分析得出:除了忠縣新生鎮和石寶鎮的人口資源承載指數(r)<1,分別為0.585和0.671外,其余各鄉鎮的人口經濟承載指數(e)和人口資源承載指數(r)兩大指標均>1。結果表明:重慶三峽庫區腹地農村移安置區只有12%的安置區環境承載力是可持續的,98%的安置區環境承載力是不可持續的(見下頁圖)。
從人口密度來看,涪陵、豐都、忠縣、石柱、萬州、開縣、云陽、巫山、奉節、巴東、秭歸等十一個區縣總的土地面積為36 043km2,人口為1 048.03萬,人口密度為291人/km2。全國人口密度為137人/km2,三峽庫區人口密度為全國人口密度的2.12倍。從重慶三峽庫區腹地農村移民安置區抽樣調查的11個鄉鎮的情況來看,除巫山大溪鎮人口密度為147人/km2外,其余都在223~919人/km2,多數集中在400~500人/km2,是全國人口密度的3~3.6倍,同時高出重慶庫區平均人口密度1~1.5倍。從人均耕地面積來看,2009年國家統計數據顯示,全國131 448萬人口擁有18.27億畝耕地,平均每人占有耕地1.39畝,重慶三峽庫區腹地農村移民安置區的巫山、奉節的人口密度相對低些,為176人、174人,人均耕地面積相對多些,在1畝以上。但由于地形結構的影響,耕地質量差,主要以坡耕旱地為主,其他區縣都在0.5~0.85畝之間。實際情況是,在庫區腹地農村移民后靠安置區的鄉鎮,人均耕地面積均在0.3~0.8畝之間,低于庫區平均水平。而在庫區腹地農村移民后靠安置區的鄉鎮中農村移民人均耕地大大低于這個水平,在0.1~0.8畝/人之間,50%的農村移民人均耕地只在0.1~0.58畝/人之間。
三、公益性生態移民——可持續發展的三峽庫區農村移民安置模式
1.公益性生態移民的含義:是指政府為了區域生態功能的修復和持續發展機制的重構,通過建立多渠道多形式投入機制,建立生態功能的修復補償機制,實現人口的就業和生產方式的轉移,減少人口對生態的影響。
2.公益性生態移民的實施對象:是針對“就地后靠”農村移民。三峽庫區后靠農村移民從原來175m以下的河谷低壩地區,也是土地肥沃、水源灌溉條件良好的區域,搬遷到了海拔175m~600m之間,該區域山陡谷深,主要屬于18°~25°的坡耕地,甚至還有30°的坡耕地。
3.公益性生態移民的實踐:一是創新戶籍制度,將農業人口轉變為非農業人口。人口仍在原地居住,但耕地全部退出農業耕種,轉為生態用地;對移民發放專項經費,以促進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變。二是調整產業結構。從傳統的種植業轉變為生態效益明顯的林畜業,成立專業養殖合作社,以增加移民收入。三是實施生態建設。將農村移民轉為植樹造林和養殖工人,以促進生態環境的修復和改善。
4.公益性生態移民的扶持模式。一是實施“青年智力扶持工程”。對25歲以下的青年移民,重點實施“智力扶持政策”。免費送入職業學校或者高職院校學習,確保每人能夠學到一技之長,提升移民的生存能力,不能讓其因生產技能低下不能自食其力而將原因歸結于移民的緣故。二是實施“中年創業扶持工程”。對25~55歲的中年移民,重點實施創業扶持工程。政府通過項目、銀行貸款、技術培訓等綜合方式進行扶持,通過提高他們現有的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條件下給予生存能力和生存條件的優化和補充,憑能力吃飯,增強自我生存能力。三是實施“老年社會保障工程”。
對女性50歲,男性60歲的移民實行全覆蓋社會保障體系,建立機制,實行“老有所養”。對于這個群體的移民主要通過社會救助體系、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來提供保障,從而消除移民代際問題。
5.公益性生態移民的增收模式。一是支持當地農民實現從糧食種植向特種生態經濟果木轉變。通過退耕還林,種植優質龍眼、枇杷、柑橘、核桃等系列特種經濟林木為主的特優水果林木,形成經濟果林產業群,解決農民“糧食增產不增收”,提高農產品的市場需求彈性,實現農村移民增收方式的轉變和農民增收與生態環境修復共贏。二是實現當地農民增收渠道從單一的“傳統種植經濟”向“勞務經濟+特種經濟種植產業+養殖產業”組合渠道轉變,通過培訓,培養移民的職業技能,通過外出務工,增加家庭收入,形成家庭收入的支柱,減少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王順克,等.三峽庫區農村移民安置環境及生活狀況評價[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8,(6).
[2] 國家統計局,重慶統計局.全國、重慶市及相關區縣2009年統計年鑒[K].
[3] 況明生,等.三峽庫區百萬移民安置工作的發展趨勢及基本對策[J].科技導報,1998,(4).
[4] 廖蔚.當前中國水庫移民的文化沖突與保護研究[J].農村經濟,2005,(2).[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