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拉美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進口替代發展模式占有重要地位,在一定程度一定時期里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但由于實施中過于強調發展經濟,對農業、國際收支、社會凝聚等的忽視,導致了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在經濟發展中選擇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道路,發揮優勢,重視民生,建立完善的工業體系,制定合理的財政及吸引外資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進口替代;拉美;經驗教訓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9-0163-02
引言
進口替代發展模式是指通過發展本國工業,將原來主要通過進口獲得的產品用本國產品替代,減少對外依附性的同時,進口發展工業所需設備技術等,增加出口。拉美國家資源豐富,初級產品及原材料出口占重要地位,但在當時國際經濟局勢的壓力下,完善本國工業體系,發展民族工業,出口工業制成品才是長久之計,雖然進口替代模式取得了較大成績,但仍存在失誤。目前在次貸危機影響下,研究拉美改革的得與失對制定相關政策和改革的推進有一定現實意義。
一、拉丁美洲選擇進口替代發展模式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從殖民地到20世紀末,拉美經濟的外部依附性始終很高,一直是工業化國家的原料供應地,民族工業發展滯后,工業設備幾乎完全依靠進口,沒有獨立自主性和一套完整的工業體系。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二戰后為了恢復本國經濟,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初級產品的國際需求降低,工業制成品比重上升,國際資本主要流向美國,拉美的依附型經濟面臨嚴峻挑戰,改變經濟發展模式才能走出困境。從20世紀30年代至80年代,部分國家開始啟動進口替代工業發展模式。通過降低對外國資本和國際貿易的依賴性,從以農業礦業為主轉變成以工業為主,建立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來實現。大量投資,實施保護主義政策和嚴格的外匯管制,刺激本國企業發展,先進行內向發展的“進口替代”,再進行外向的“出口替代”。
二、進口替代發展模式取得的成果
1950—1980年,拉丁美洲的經濟取得了長達三十年的持續增長,年增長率為5.3%,人均GDP年均增長2.7%。開始從落后的農業經濟向先進的工業經濟過渡。工業逐漸取代了農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工業內部結構也逐步從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向資金,技術密集型轉變。20世紀70年代,為了解決資金不足和保持經濟增長,不得不大量舉借外債,最終導致了債務危機的爆發。
三、進口替代過程中的失誤
1.忽視農業的重要性,農業和工業比例嚴重失調。隨著工業化程度的提高,農業產值由1950年占國內生產總值18%左右降至1981年的11%。拉美國家過分注重發展工業和減少對傳統農產品的生產及出口的依賴,忽視了經濟現代化所必需的農業基礎。進口所需外匯主要依靠農、礦業初級產品的出口,農業發展的滯后又減少了外匯的來源,減少了經濟發展的資金。
2.對外依賴程度仍然較高。減少對外依賴的關鍵是完善本國工業部門,增加制成品的出口。在政策實施的前期國外消費品的進口減少,但機械設備、中間產品和某些原材料的進口卻逐漸增加,于是形成惡性循環的局面:工業化程度越高,對進口設備和技術的要求也越高,則需要更多的外匯,但初級產品出口發展滯后,工業制成品出口競爭力又很差,而國際市場上能源、設備等價格的上漲高于替代工業品和出口工業品的價格上漲,使拉美在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方面出現連年逆差,經濟發展危機四伏。
3.對本國企業過度保護。進口替代是一種保護主義政策,高關稅和進口限制使本國企業幾乎參與不到國際競爭中,減少了其利用企業先進技術、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動力和途徑,因而其產品缺乏競爭力,很難進入國際市場。
4.財政政策失去平衡。拉美由于長期推行赤字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增長,國家為了滿足工業化、基礎設施建設、社會服務和國家機構自身的需要,進行大量投資,提供補貼和增加政府行政開支,而稅收得不到大量的提供,財政赤字急速攀升,于是大量發行貨幣,引起通貨膨脹。
5.改革進行的國外投資私人投資短缺。政府在財政赤字的壓力下注入大量資金,抑制了民族私人資本和外國資本的發展,造成投資下降、資金外流,利率、匯率和政局因素又使投資環境惡化,外國資本減少,只能通過借債解決資金問題,加劇了通貨膨脹及借債的規模。
6.對教育和科技不重視。過度強調工業發展,對教育的投入欠缺,嚴重影響了勞動力素質及能力的提高,大部分國家文盲率較高。科技發展遲緩,教育水平低下阻礙了新技術的吸收利用及進一步的研發和創新,無法大幅度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無法提高國際競爭力,無法增加出口創匯。
7.過多強調經濟發展,導致社會財富分配嚴重不均,社會不公正。隨著經濟高速增長,財富大量向富人集聚,拉美歷史上形成的收入分配不公現象進一步加劇,債務危機使政府不得不削減社會開支,貧困問題日益突出,財富兩極分化造成的社會矛盾日趨尖銳。
四、總結經驗
從整體的角度看,個人認為拉美實施進口替代政策是正確的,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問題出現在具體細節的實施及處理上。(1)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戰略,發揮本國優勢,并要做到與時俱進。(2)外向型發展模式,過度的貿易保護主義,閉關鎖國,歷史已經證明其沒有出路。(3)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政府不能過多的干預經濟,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相結合共同管理調節經濟運行。(4)科教興國戰略。(5)積極吸引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6)在穩定的利率匯率及經濟貿易政策下,提高財政支出的利用效率。(7)建立合理的經濟結構,三大產業比重逐漸調整,不能操之過急。(8)重視社會問題,合理分配社會財富,縮小貧富差距。(9)與國際接軌,根據國際經濟形勢變化趨勢來分析找出可以利用的機會和資源。(10)把握國家經濟命脈,金融開放不宜過急。
結語
通過對拉美進口替代發展模式的利弊分析,得出經濟發展中的幾點經驗教訓,在今后的發展中我們可以從拉美改革中借鑒和學習合理之處,同時避免出現類似錯誤,全面穩步推進改革,提高效率。
參考文獻:
[1] 蘇振興,徐文淵.拉丁美洲經濟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2-21.
[2] 陳平.新自由主義的興起與衰落——拉丁美洲經濟結構改革(1973—2003)[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159-161.
[3] 蘇振興.拉美國家現代化進程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200-639.
[4] 塞爾索·富爾塔多.拉丁美洲經濟的發展——從西班牙征服到古巴革命[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91-112.
[5] 美洲開發銀行.拉美改革的得與失——美洲開發銀行論拉丁美洲的經濟改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3.
[6] 蘇振興.未竟的工業化——對拉美國家工業化進程的考察[EB/OL]. http://ilas.cass.cn/uploadfiles/cn/kycg/%7B3110AB36-4C99-
4A1A-A77C-35F127E3CCAF%7D.pdf,2006.
[7] 徐世澄.拉丁美洲國家發展戰略的經驗與教訓[EB/OL].http://ilas.cass.cn/cn/kygz/content.asp?infoid=3413,2006-07.
[8] 吳國平.拉丁美洲經濟發展中的經驗和教訓[EB/OL].http://ilas.cass.cn/cn/kygz/content.asp?infoid=3419,2006-12.
An Analysis of the Import-Substitution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in the 20th Century
TIE Ping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Lanzhou 730070,China)
Abstract: Import-substitution development mod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facilitating their economic growth to some extent.Because of the excessive importance attached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during the process,the governments ignored the importance of agriculture,balance of payments,social cohesion,and this situation yielded some problems.Choosing the appropriate way of reforms,playing to the advantages,paying importance to the people’s interests,establishing the complete industrial system are very essential.
Key words: import-substitution;Latin American countries;experience and lessons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