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試圖從社會生態的理論視角探討社會管理的模式創新。首先論證其理論研究的可行性;其次從社會生態系統邊界確定、系統能量流動及干擾因素等方面探索性地提出相關社會管理的新模式,為進一步的實證研究提供理論保證。
關鍵詞:社會生態;社會管理;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9-0195-02
引言
當前,中國的社會經濟各方面已步入快速發展時期,此時黨中央提出要重點關注社會管理,尤其應注重社會管理模式創新和管理效率提升。在此背景下,專家學者和政府部門相關人員都將社會管理作為研究和工作的重點,現已有大量有關社會管理理論、方法和應用的突出研究成果。杜威的社會管理方法,包括民主管理方法、教育管理方法和“思想五步說”,科塞的沖突理論對社會管理的研究,齊美爾的社會形式理論在社會管理中的應用研究等都是國外學者對社會管理探索性理論研究(陳成文、高妮妮,2009;張敦福、李紅姍,2009)。而中國自古以來便存在對社會管理的理論研究,儒家思想對社會管理的研究體現在其整體觀和矛盾觀上(呂洪濤、黃維柳,2001)。當代中國對社會管理的理論視角則可歸納為政治文化、國家與社會、多元治理、民主政治等四種類型(施新洲、王春霞,2007),其中“以人為本”的思想也廣泛應用在中國當前社會管理理論和實踐中。
綜合上述研究成果可見,應用新的理論和方法探討社會管理的有效模式和提升社會管理的效率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間,筆者正是基于此背景進行探討。
一、社會生態視閾下社會管理研究可行性分析
社會生態是指構成社會生活形態的各方面要素組合,包括社會發展指導原則、社會階層結構、社會生活組織方式、管理方式等,其中社會組織形態的變遷通常會帶來社會管理方式的轉變,使得社會群體的關系發生巨大變化(李寶梁,2007)。社會生態系統包含的結構有無機(理化) 環境,有機(生物) 環境,社會(人文)環境,社會生產群體(工人、農民、商人、士兵、知識分子等),社會管理群體(公務員、企業家、經理、管理階層等)和社會敗壞群體(破壞分子、腐敗分子、社會渣滓等),由此可指導社會生態系統在結構、功能上的演變歷程,并達到對其矛盾的調控(葉峻,1998)。
從上述研究內容可看出,社會生態和社會管理二者是緊密聯系的,作為統一的社會經濟系統,當某一地域或某一群體的社會生態發生變化時,其社會管理手段和模式必定會隨之變化。同時,社會生態系統涉及社會管理的全領域,社會生態的系統能量流動對于社會管理的效率將起到極大的影響作用。從社會生態系統角度來看,社會管理中的“和諧”是對社會有序的描述,是負熵控制能量在社會系統中的發展流動。任何一個社會要正常運行,都必須使得社會的人、財、物、能、信息等各個部門組成一個有序的結構,并保證從自然中流入的能量能夠有序地流經社會系統的各個部分,并不斷地與外部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交換,吸取負熵能量并把正熵排給外部環境。而通常這種能量交換的通道便是物質生產所創造的社會財富,它在社會各部門進行分配后,再通過人的自身消費滿足人的生存需要,同時通過勞動再把熵排泄給環境,使環境的熵增大。因此,能量在這樣的循環系統才能使得社會保持穩定有序發展,如果在一個封閉的社會形態內討論社會的發展和管理,是無法說明和解決相關的各種生存危機和生態問題的,也更加無法進行有效的社會管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社會管理可作為社會生態系統維持自身秩序的能流路徑,有效的社會管理能提高社會生態系統流動的速度,加快熵的交換,同時,社會管理的模式可看做社會生態系統的階段模塊在特定時期特定空間內的體現。
由此可見,在社會管理中引入社會生態理論和方法進行研究具有理論和實踐的可行性,其也是未來研究的重要趨勢,尤其是針對某些特定群體(如農民工、失地農民、其他弱勢群體等)的社會管理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社會生態視閾下社會管理模式創新探討
(一)中國社會管理現狀特征分析
當前中國的社會管理基本任務主要包括協調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應對社會風險、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面。從整體上來看,中國目前已基本建立社會管理工作領導體系,構建了社會管理組織網絡,制定了社會管理基本法律法規,初步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這一格局首先強調的是要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堅持優先發展教育,著力抓好就業,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加快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建設,繼續推進扶貧開發,發展婦女兒童事業,培育壯大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健全殘疾人服務體系等。
從上述社會管理的現狀可知,中國社會管理模式是基于政治文化、國家與社會、多元治理、民主政治這四個基本理論范式。這些理論對于社會管理的指導多從正式制度的角度來進行,涉及到相關非正式制度的因素,如倫理道德、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社會觀念等則相對較少進行研究。事實上,社會管理作為全社會發展的重要環節,任何一個要素都不能忽略,由此,必須從系統的角度充分考慮到各類因素的影響,這便是筆者進行社會生態視閾研究的前提條件。
(二)社會生態視閾下新型社會管理模式構建
在社會管理過程中,引入社會生態系統理論,構建新型的社會管理模式,主要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1.社會生態系統邊界確定。社會生態系統的邊界確定是構建有效社會管理模式的重要前提。在進行社會管理的過程中,面對特定的人群和管理內容,首先要確定的便是社會管理的邊界。例如,對于社會弱勢群體(如老年群體,婦女、兒童、殘疾人等),社會管理的重點是將其從整個大的社會生態系統中獨立出來,確定其核心、外圍和相關層次的邊界,突出社會管理的重難點。在此過程中社會管理的模式可依據該系統邊界,探討其與外圍層、相關層之間的能量流動和干擾因素的作用,通過控制能流路徑、方向和強弱進行系統協調度的控制,以達到系統平衡態。此外,系統邊界的確定對于能量流動方向、路徑及干擾因素的判定也將起到極為重要的指導作用。從社會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來看,處于正式制度的控制模式能對系統的核心層進行管理,處于非正式制度的控制模式則較好地配合做好外圍或相關層的管理工作。因此,應用社會生態的理論指導構建社會管理模式將不失為一種新型思路。
2.社會生態系統能量流動。通常,社會管理全過程可看做是一個典型的社會生態網絡,在這些生態網絡之間,可通過模擬生物間相互作用關系的網絡來描述不同社會管理的物質、能量流動,其流動的基本單元可比擬為“分室”和“路徑”。分室是指生態系統中特定的功能單位,路徑是分室間物質、能量傳遞的通道。因此,對于社會管理體系而言,社會生態系統能量流動是指從社會管理對象邊界出發,在管理過程中采用的各種方式和手段。若管理路徑合理,則系統網絡的能量流動順暢,能達到最佳管理效果;若管理路徑結點遇到堵塞,系統網絡能量流動受阻,管理效率低下,管理基本無效。社會管理的路徑基本可分為正式制度手段和非正式制度手段,能流方向可為從上而下的控制和自下而上的控制,涉及到政策手段管理的可采用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涉及到道德文化傳統及觀念等內容管理的,可采用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若管理不力或效果不突出,則可通過疏導能量流動通道來進行調整,即消除其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干擾因素。
3.社會生態系統干擾因素。從社會生態系統角度來看,社會管理中面臨的問題和難題即為系統的干擾因素,這些干擾因素會從社會生態系統的邊界及能流通道等方面進行阻礙。因此,在構建社會管理系統時候,要準確辨析其存在的系統干擾因素,具體如社會群體性沖突事件、社會保障缺失和不完善、住房問題引發的社會問題等。社會生態視角即要將這些已經存在的問題放于社會生態大系統中去考慮,不能單純地解決某一方面的問題,對于社會管理大系統而言,所有的因素都是環環相扣的,要抓住管理的關鍵要素,疏通系統能量流動的大通道,才能達到有效管理的目的。
綜上所述,社會生態視閾構建社會管理模式,關鍵是要有系統的觀念,將社會管理的方方面面看成是社會大系統的某一分室或結點,管理手段則為系統能流的路徑和方向控制點,干擾因素決定管理的效率,由此構成這個管理系統。
結論
社會管理是當今重要的研究熱點,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證研究都已有豐富研究成果。筆者選擇從社會生態的理論視角探討社會管理模式創新,是試圖引入更多學科的分析視角來研究這一重要問題,從研究的可行性到相關模式構建的初步探討,是為下一步更為具體和翔實的實證研究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 陳成文,高妮妮.從科塞的沖突理論看中國社會建設[J].社會科學論壇,2009,(4):46-50.
[2] 呂洪濤,黃維柳.簡論儒家社會管理思想的整體觀和矛盾觀[J].地方政府管理,2001,(7):18-19.
[3] 張敦福,李紅姍.齊美爾社會形式理論對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的啟示[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5):79-82.
[4] 施新洲,王春霞.試論分析中國社會管理的四種理論視角[J].學習論壇,2007,(9):60-62.
[5] 李寶梁.社會生態分析方法在階層研究中的應用——以民營企業家研究為例[J].天津工程師范學院學報,2009,(3):1-5.
[6] 葉峻.社會生態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疇[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3):250-258.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