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后現代主義是現代性原則或現代化事業的一些消極后果開展深刻反思而形成的新思潮,后現代主義思潮是西方發達國家社會發展的產物。它反映的是西方社會人們的精神世界與心理現實,20世紀90年代在中國開始流行起來。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思潮;中國社會;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9-0237-02
一、后現代主義在中國興起的原因
“到了20世紀80年代后期尤其是90年代以后,由于后現代主義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后現代主義開始衰落和分化。耐人尋味的是,在后現代主義思潮開始衰落并出現分化時,后現代主義在中國卻成為了知識界關注的熱點?!焙蟋F代主義思潮之所以能在中國產生一定的影響與中國的國情是分不開的。主要有如下原因。
1.改革開放為后現代主義思潮進入中國提供了渠道。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在引進國外先進科學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的同時,西方一些頗具影響的社會思潮也隨之涌入中國。后現代主義正是這些思潮中的一種。
2.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后現代主義在中國知識界產生影響提供了可能性?!敖夥潘枷?、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鼓勵人們大膽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產生的先進思想文化成果。后現代主義思潮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的深刻批判有利于我們看清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和缺陷,更加堅定我們的社會主義信念。
3.中國正在進行的現代化建設為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傳播提供了現實基礎。在中國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與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相似的問題需要解決。而后現代主義思潮不僅僅是一個線性的時間概念,它對于西方國家實現現代化的深刻反思,對西方現代化帶給人類的負面影響的揭露,有利于正在進行現代化建設的中國從中借鑒經驗和吸取教訓。
二、后現代主義思潮對中國社會生活的影響
1.后現代主義思潮對中國電影的影響。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中國總體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大,經濟的全面轉型,外國資本風涌流進國門,有力的促進了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伴隨而起的是文化藝術的交流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形勢,各種西方后現代的文化類別,如文學、電影、音樂、戲劇等新的東西不斷呈現在中國受眾面前,從而使我們真正感受到了西方后現代文化的氛圍和趨勢。
中國世紀之交的電影創作,顯然是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的電影藝術家,特別是一些年輕的電影工作者接受了西方后現代主義思潮,并在國際影壇的交流中,接觸觀摩了大量的后現代影片,這一切可以說是促生中國后現代主義電影的前提。中國后現代主義電影的出現大約是20世紀80年代,此時中國的文化發展呈現為消費文化和快餐文化,觀眾從原來的文化教育模式下解放出來,進而步入對文化藝術的消費。人們看電影不再是為了接受教育,而是一種消遣和享受。在這種特定的時代背景下,一些具有后現代主義意味的電影開始出現,如張藝謀的《代號美洲豹》、田壯壯的《搖滾青年》等影片。這些影片總起來說,一是脫離教化傳統的主流,離開主旋律,盡量去適應一般人娛樂的需要,娛樂性很快成為了這類影片所追求的主要目的。二是對長期以來人們所尊奉的理想信條和價值觀念進行了輕率、大膽的嘲諷和調侃。20世紀90年代初張建亞創作的《三毛從軍記》被公認為是中國電影界的一次后現代主義的標志性實踐。這部影片排斥了那種居高臨下的教育態度,也沒有了令人難以把握的觀念上的深沉,而是從一種很通俗的、平民的角度對各種文化因素進行重新的審視定位,從而寫出了人類生存的荒誕境遇中一個小人物的悲哀和無可奈何。有評論家稱《三毛從軍記》等影片的問世,標志著第五代導演中產生了后現代主義風格的導演人材。
雖然說后現代主義的某些主張在中國頗有點驚世駭俗的震撼力,給我們一定的啟迪,但他的批判精神對我們現代化發展有一定的制約性,更需要我們認真對待的是后現代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完全忽視了中國的現狀與西方社會完全不同。后現代主義對西方文化價值和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否定,不僅會造成人們對現代化觀念及價值認識上的混淆,而且會造成某些反改革開放的守舊觀念。我們既不必要全盤否定后現代主義電影,也不能照搬后現代主義的做法,這樣不但會破壞我們民族電影的品格,還會導致人們的思想觀念的含混。我們的電影畢竟是社會主義文化,它有著建設精神文明,促進社會主義道德高尚化建設的重任。因此我們的電影創作要堅決反對后現代主義的所謂對“主流話語”的“解構”,要堅持高揚社會主義的大旗。我們需要的是進步的力量、科學的精神和崇高的理想,需要的是為社會主義四化建設努力奮斗,為人民的利益而獻身的優秀分子。只有大量的這類社會的精英,我們的民族才能復興發展。只有堅持這種主流話語和精神,才是我們的民族電影振興的正確之路。
2.后現代主義思潮對中國當代大學生的影響。第一,造成部分當代大學生政治意識淡化,理想信念缺乏、政治觀念模糊。后現代主義思潮主張虛無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導致一些大學生政治信念缺乏,政治觀念不清。部分大學生接受了后現代主義思潮中的懷疑主義、虛無主義,放棄信念,不講操守,甚至主張政治觀上的多元性,以反主流文化為時髦。第二,助長部分當代大學生過分追求物質享受、價值觀失衡。在后現代主義的文化氛圍下,當代大學生的世俗化潮流愈演愈烈,部分大學生在對后現代主義思潮的盲目追求中,價值觀中出現實用性、功利性、自我中心等傾向,在物質生活上互相攀比,金錢至上成為他們的人生信條,享樂主義漸成一種文化意識形態。第三,導致部分大學生行為習慣隨意化的傾向。后現代主義對青年學生的影響主要是“反傳統”意識的增強,一方面加劇了青年人的反權威和逆叛意識,另一方面又使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角色自我認識發生轉變,表現在行為習慣上的隨意化加強。后現代主義思潮的這種觀點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使大學生放棄了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放棄了道德原則,進而以極端個人主義、實用利己主義作為自己的人生哲學。
基于后現代主義思潮對當代大學生的這種影響,我們應首先對大學生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教育大學生逐步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和集體主義價值觀。讓大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去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其次要加強對學生形勢政策的教育,引導他們正確認識我們國家前進中的困難和問題,認清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從而使大學生堅定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的信心,堅定社會主義一定能戰勝資本主義的信心,堅定共產主義一定能夠在全人類實現的信心。最后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在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大學生們渴望個性的張揚,社會心理失衡,我們應以心理教育為切入點,從大學生自身出發,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注意借鑒和運用心理咨詢方法解決思想政治問題,以尊重人為基點,幫助人為重點,提高人為目的。幫助大學生從現實的困惑中解脫出來,逐步實現從矛盾的自我向理性自我的轉化。
三、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評價后現代主義思潮
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于后現代主義思潮在中國的傳播,我們要用辯證的觀點去看待。后現代主義思潮是西方發達國家社會發展的產物。它反映的是西方社會人們的精神世界與心理現實。因此,研究和評價它的理論觀點,必須立足于西方文化的根基與現實,不能盲目類比和追隨,也不能不加分析地一概否定。世界的萬事萬物處于普遍聯系之中,從普遍聯系的總體上把握事物的本質和功能,對于后現代主義思潮適合中國社會發展的部分,我們應該加以繼承。
后現代主義在批判現代性的理性主義傳統和形而上學時,暴露出反本質、反中心、反整體的特性,后現代主義不承認事物背后隱藏著事物的本質,將對事物本質的搜尋視為形而上學的神話。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結合,反對形而上學的觀點,物質決定意識,尊重事物的客觀規律,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形而上學的批判都以實踐為基礎,馬克思主義認為認識事物必須走向事物的本質,事物是整體而存在的,認識事物、認識世界都必須挖掘事物表象背后的本質,通過對社會的表層現象作系統分析。后現代哲學在哲學形態方面接近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辯證法,但仍然沒有完全擺脫傳統形而上學思維模式的影響。
后現代主義揭示了現代文明的病癥,卻為人類的前途開錯了藥方,走向反意義、反價值,以“游戲”、“調侃”的理論風格面對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則對人類的前途命運抱有深沉的終極關懷,對那種“感傷的”、“美文學式”的理論病態,歷來不以為然。馬克思主義哲學“絕不提供可以適用于各個歷史時代的藥方或公式”,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認為我們要用歷史的觀點看待問題,一切從實際出發。
四、結束語
本文主要從后現代主義思潮對中國社會生活的影響方面,提出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去正確看待后現代主義思潮對中國社會的正反兩方面的作用。中國應當以認真而嚴謹的態度研究西方后現代主義哲學思潮,分析其合理之處,一切從實際出發,抵制其缺失之處,對之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吸取其具有建設性價值的內容,為構建適應當代中國社會、促進當代中國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波林羅斯諾.后現代主義與社會科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
[2] 王岳川.后現代主義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3] 佟立.西方后現代主義思潮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4] 田薇.后現代主義研究綜述[J].教學與研究,1999,(4).[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