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是人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載體。在資源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及相關學科的基礎上,形成一門探索人類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消費及創造的經濟規律的學科——景觀經濟學,對于科學深入解釋人類基于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及其組合的高級物質消費行為及精神活動等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就景觀經濟學的內涵及推行景觀經濟學教學與研究等問題進行了初步探索。
關鍵詞:景觀經濟學;教育和研究;決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9-0266-02
引言
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是人類物質生活和精神活動的重要載體。人類對于不同景觀具有顯著偏好,并由此產生了不同的消費及創造行為。事實上,人類很多時候無意中或潛意識中為不同的景觀進行了價值判斷或貨幣支付,并且對于優美景觀具有潛在的支付意愿。然而,從經濟學角度研究這些重要資源價值及其分配、利用和保護等問題,卻經歷了一個復雜的過程。雖然,經濟學家很早就開始注意到土地等要素的經濟價值,但對于部門資源的系統研究一直到20世紀才開始。1929年,伊利(Ely)和莫爾豪斯(Morehouse)出版了《土地經濟學原理》,可以看做是資源經濟學研究的開端。此后,哈羅德·霍特林(H.Hotelling)發表了《可耗竭資源的經濟學》,論述了稀缺資源的分配和利用問題。1975年,克魯蒂拉、費舍爾出版了《自然環境經濟學——商品性和舒適性資源價值研究》,1981年,美國阿蘭·蘭德爾(Alan Randall)出版了《資源經濟學:從經濟角度對資源資源和環境政策的探討》,開展了資源利用和分配的研究,并關注到社會政治對資源的影響。國內學者對資源及環境經濟學的研究,最早是從土地經濟學開始的。1930年章植先生出版了《土地經濟學》,此后部門資源經濟學不斷拓展研究領域;20世紀80年代又興起了生態經濟學研究,1987年著名經濟學家許滌新出版了《生態經濟學》,中國生態經濟學的理論初步形成。但是,不管是資源經濟學的研究,還是生態經濟學的研究,似乎并沒有涉及或深入到人類欣賞景觀的主觀層面,或者沒有延伸到土地、水體、植被等構成的作為空間綜合體的景觀層面的經濟學研究,而只是注重了資源最優利用或通過自然規律和政策設計減少污染并維持經濟運行的機制問題。或者說,并沒有將與人類經濟活動和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尤其缺乏景觀價值形成的心理等深層動機研究以及借鑒實驗經濟學方法的跨學科研究。
隨著人類探索自然的領域愈加廣闊和深入,人類活動的形式尤其是消費模式發生了顯著變化,逐漸形成了景觀科學,人類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作為整體的消費對象的趨勢日益凸顯。因此,需要綜合或借鑒土地經濟學、城市經濟學、資源經濟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對景觀及其相關科學進行跨學科研究,景觀經濟學就是這樣一門跨學科的學科門類。這對于解釋人類高級消費行為及各類行為的復雜性具有一定價值。本文就在高等教育中推行景觀經濟學教育進行了初步探索,第二部分討論景觀經濟學的內涵及學科性質,第三部分是推進景觀經濟學教學與研究工作的建議,最后是總結與討論。
一、景觀經濟學的內涵及學科性質
景觀經濟學,簡單來說就是將自然環境各類景觀和人文社會各類景觀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探索文化演進中人類對于各類景觀資源的消費、創造等行為模式以及由此產生的經濟效應和經濟活動規律。景觀經濟學是一門跨學科的社會科學,它既是公共政策學或者稱為政府經濟學,又應該有特殊的人本主義思維。它具有一般經濟活動的普遍規律又具有鮮明的人文、民族和地域特征,尤其是人文景觀的偏好及消費行為。因此,景觀經濟學事實上需要借助自然地理學、景觀生態學、社會心理學、福利經濟學、實驗與行為經濟學及制度經濟學等學科成果來豐富研究內容和增強理論的解釋能力,尤其是要解釋人類對環境景觀偏好的形成與演化,以及由此產生了各類經濟行為的動機??梢哉f,景觀經濟學的這個學科性質決定了需要采用跨學科的方式來研究這個領域的問題,景觀經濟學也應該是交叉學科中的一個顯著類別,一個具有很大研究價值的領域。
二、推進景觀經濟學教學與研究工作的建議
人類行為的復雜性給經濟學家提供了廣闊的研究領域。如果經濟學或社會科學要繼續拓展研究領域的話,景觀經濟學將是未來跨學科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目前,中國正在持續推進城鎮化進程,不管是自然景觀還是人文景觀將會發生顯著的變遷,這為研究景觀經濟學提供了歷史性機遇和條件。根據多年閱讀、教學和研究經驗,現提出推進景觀經濟學研究與教學的若干建議。
1.開設《景觀經濟學》課程或討論。在研究生教育中推行景觀經濟學教育。目前,應該在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等專業的研究生教育中開設景觀經濟學的討論或相關課程,并逐步引入正規化景觀經濟學教育。在條件成熟后,在本科高年級學生中尤其是城市規劃、經濟學、園林設計、公共管理等專業的學生中開設《景觀經濟學》課程。這樣,逐步將景觀經濟學引入高等教育階段。
2.成立研究景觀經濟學的學術團體。成立專業協會之類的學術團體對于推進學術研究具有推動作用。因此,建議在適度條件下成立“中國景觀經濟學會”之類的學術團體,集中相關領域學者開展跨學科研究,推出高質量學術研究成果,使景觀經濟學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3.推進景觀經濟學宣傳及推廣活動。借助地球日、環境日等宣傳人與自然關系的活動,聯合各類專業協會和組織,逐步推廣景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研究成果,增強民眾對景觀價值的理性認識和深入理解,必將產生一定的社會心理效應,從而形成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大眾文化心理結構,這對于形成良性的制度結構具有很大作用。長期的宣傳與推廣是一門學科理論增強實踐運用的途徑和方式。
4.組織出版《景觀經濟學》專業教材。在學術研究積累到一定程度后,組織相關專家編寫《景觀經濟學》專業本科教材,作為在國內本科教學中通用的基礎性教材。教材應該能夠提供基本的理論框架,教導基礎的分析方法,匯集最新的研究成果,并根據學科發展提出未來研究的全新領域。在此基礎上,編寫研究生階段的教材。
5.開展景觀經濟學研究的國際合作。景觀本身的多元文化屬性決定了國際合作的潛在價值。不同民族、地域和文化景觀元素的融合,將是景觀創新的主要方式,也是景觀資源潛在價值開發的主要途徑。目前,國際上研究景觀經濟的學者很少,大多集中在資源與環境經濟學領域,將景觀資源作為一種特殊的休閑資源加以研究。這并沒有顯著地擴展景觀經濟學的研究,也沒有讓景觀經濟學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通過東西文化交流背景下的景觀經濟國際合作研究,能夠提高景觀經濟學的科學性和統一性,有助于景觀經濟學在全球的推廣和普及。
結論與討論
景觀經濟學是資源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也是經濟學領域具有研究前景的一個領域。在城鄉一體化進程及城鄉融合發展進程中,推進景觀經濟學教育和研究必將促進經濟學及跨學科研究的進展,為區域經濟發展和城鄉發展規劃提供具有復合知識結構的人才,這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及實現新時期人才培養結構的需要。目前,隨著景觀經濟研究的進展,在研究生教學中開展相關教育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可以首先做試點并逐步推開到本科教育。
參考文獻:
[1] [美]阿蘭·V.尼斯,詹姆斯·L.斯維尼.自然資源與能源經濟學手冊:第1—3卷[K].李曉西,史培軍,等,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4.
[2] 劉濱宜.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第2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3] 張帆,李東.環境與自然資源經濟學:第2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 [美]格蘭特·W.里德.美國風景園林設計師協會.園林景觀設計——從概念到形式[M].陳建業,趙寅,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
社,2004.[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