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全球化、一體化迫切需要會計標準化、國際化、信息化、系統化,為此大力倡導會計信息化理論的進一步研究和會計信息化實務的深化發展成為時代的呼喚。首先闡述會計信息化的緣起,然后構建會計信息化背景下課程重構的基本思路,最后對會計信息化背景下課程重構的路徑進行剖析。
關鍵詞:會計信息一體化;會計專業;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9-0274-02
一、研究的緣起
會計信息化日益成為企業管理變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它給企業帶來的不僅僅是管理手段上的革新,更是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上的變革。取代手工操作,同時超越“電算化階段”的會計信息化已經成為現代會計的一種嶄新模式,即企業利用現代技術與設備,借助網絡平臺對企業的經營管理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改造,以實現企業運營過程的自動化、管理方式的網絡化、決策支持的職能化,最終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基于會計信息化的發展,會計專業教學與課程設置已經成為理論界及實務界關注的熱點。會計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已經不是個新的課題,縱覽相關資料不難發現,以往的課程教學改革仍然未打破原有的學科體系結構,要么是強調加大實訓教學內容,要么是強化與企業的合作辦學等方面,很少有基于會計信息化及信息化發展進行課程重構及課程的內容遴選問題上進行研究和探索。
針對會計信息化背景下的會計課程設置展開進一步的理論研究,是當前會計信息化理論研究熱點反映出的研究導向,是會計信息化理論研究的“風向標”,對會計信息化理論研究的水平和會計專業教學質量的影響也是至關重要的。
二、會計信息化背景下課程重構的基本思路
會計教學作為會計儲備力量的前沿,更不能和會計信息化體系孤立與脫節,在當前信息化背景下更要關注課程與信息化的融入度。
(一)任務的重構
會計課程從管理角度,可以分為基于核算的課程和基于分析、管理、決策支持的課程。目前會計課程的知識結構和技能培養,都是基于手工會計來進行設計的。
課程任務重構必須圍繞職業能力培養,重構專業知識,結合會計信息化的工作崗位,確定教學內容,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的,以“工作任務”為載體的“項目化”課程結構?;跁嫻ぷ鬟^程是緊密結合實際會計工作的過程,但又不完全是對工作流程的簡單再現,而是在教育規律的指引下,對會計工作流程、工作任務的科學編排。
(二)內容的重構
我們通過實地調查,問卷調查,文獻檢索等方式得出:一般大中型企業會計信息化實現程度較高,其會計崗位一般分成:財務經理或總會計師會計主管崗位,會計核算崗位,出納及數據錄入崗位,審計部門主管及審計人員。小型企業會計信息化程度相對較低,但都基本實現了初級的電算化工作,其會計崗位一般分成會計主管崗位和會計核算崗位。基于調研結果我們得出:高職會計專業教育目標在橫的方面應定位在中小企業及基層機構上,而在縱向上則應定位在初、中級會計崗位群對人才的需求上,即面向中小型企業及基層機構,培養能夠勝任初級會計信息化要求的會計技術人才。
要進行會計類課程的重構,就必須轉變以手工作為處理手段的思維方式,轉而確立以信息化處理手段為主,以手工處理為輔的思維方式,同時以ERP為平臺,將目前基于會計信息化的課程的內容與會計課程內容進行整合。
(三)教學手段的重構
單一的教學手段已經不能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改革教學手段首先要批判選繼承傳統教學手段。對傳統的教學手段進行科學地具體地分析,哪些需要根據會計信息化背景的課程設置、教學條件加以改善。
1.強化多媒體教學手段。會計課程基本在多媒體教室進行,與教材配套的多媒體課件(教師自己開發)進行教學,精講多練,邊講邊練,課堂容量增大,教學過程生動活撥,有利于師生互動,選擇經典案例的分析和討論,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學習積極性,學習效果好。
2.運用網絡教學手段。會計本課程教學與實訓的項目盡可能要求學生實施現場的情景或案例的演練,這不僅要求教學條件要做到“一人一機”,良好狀態的網絡的支持,可以保證學生及時提交作業、教師能掌控課堂秩序,提醒學生作業進度,使得課堂演練的效率大大提高。
3.推進理實一體化教學?;跁嬓畔⒒尘埃瑫媽I教學內容上增加崗位性、應用性項目,將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放到突出位置,經過不斷優化,會計核心主干課程的應部分實現理實一體化教學,部分會計課程上課的教室就是實訓室,也是工作中會計信息化模擬場所;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有效融合,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項目課程,既培養了一批高技能會計人才,又生產了一定的物質產品,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三、會計信息化背景下課程重構的幾點思索
(一)理念的變革
充分考慮當前會計信息化的發展趨勢,依據多層次、寬專業、重交叉、強調專業基礎和實踐教學課程的思路對課程教學模塊進行了修訂。課程設計中具體堅持以下理念:
1.課程設置注重夯實理論基礎知識,培養學科交叉的思想,強化綜合性、設計性及創新性實訓環節,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圍繞課程、證書、競賽三要素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構建復合性、多樣性和前沿性的知識體系。課程安排將單一的課程教學計劃模式調整為“并聯”加“串聯”的三者有機穿插結合的模式,使課程、證書、競賽貫穿整個會計課程學習中。
2.堅持與企業進行合作進行會計專業課程的設計和開發。通過邀請行業企業一線專家組成專業指導委員會,定期召開專業指導委員會會議,充分征求意見,通過多種形式了解會計信息化具體的工作內容與工作流程,結合專業教師的教學經驗,以此進行崗位職業能力分解與課程內容選取,使本課程的結構和內容不斷優化和完善,課程建設的內涵不斷深化。
(二)硬件的更新
1.師資保障設計。為保證會計信息化背景下會計課程設置的組織與實施,要求課程組教師全面參與課程建設工作,對本課程的發展方向、人才培養方向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實踐。(1)多種形式實現實踐能力培養。根據會計專業特點,會計課程組教師實踐能力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培養:一是在指導實習中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二是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會計部門頂崗實踐,積累實際工作經歷;三是鼓勵教師參加會計專業的職業資格鑒定,以提高實踐能力和培訓能力。 (2)校企互聘實現專業實踐技術的提高。鼓勵教師到企業掛職頂崗,豐富實踐工作經驗,增強會計信息化意識,提高動手能力,同時,聘請企業和社會上的會計信息化實務者到學校任教,充實高職教師隊伍。
2.課程實訓保障條件設計。為了學生能更好的結合理論與實踐,進一步提高學生會計信息化的業務水平,彌補校內模擬實訓教學的不足,我們還建立一批緊密型校外實訓基地,這些實訓基地可同時容納會計專業學生進行實訓,能較好地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
(三)軟件的配套
1.時間安排:課程設置變更后,傳統的會計教學時間安排將被打破,會計課程的教學更多地選擇在校內實訓室和校外實訓基地,對有些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不僅要側重業務的操作,更要保證課時的交叉安排,注重理實一體教學及半工半學的時間安排和方案實施。
2.教學組織:基于會計信息化課程的重新設置,各主干課程應選定一名課程負責人,根據專業教師授課方向和授課教師安排組建課程課題組,定期召開研討會,進行課程標準化設計,研討教學方法,并根據課程內容、師資情況及教學條件,確定課程安排。
四、結束語
對于改革,人們總是傾向于從“極端”走向“極端”,有人存有這樣的疑問:這世界都信息化了,會計教學還有必要講解手工模式嗎?無論是傳統手工做賬,還是信息化軟件進行賬務處理,會計的基本原理、流程、技術和方法是相通的。會計信息處理的流程、方法等在會計信息化的進程中被高度抽象,完全隱藏在了軟件程序背后,相當于手工會計在會計信息化環境中得到了升華和提高。對于基于會計信息化的會計教學課程改革既不是起點,也絕不是終點。因此,只有充分了解會計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才能真正設計好財務軟件,充分發揮出會計信息化的優勢。
參考文獻:
[1] 毛華揚,宋軒.基于信息化重構會計類課程的構想[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0,(2).
[2] 張帆.羅延博.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信息化教學改革探討[J].經濟師,2011,(2).
[3] 胡仁昱,唐文.淺析高校本科會計專業課程設置中信息化內容融入度[J].教育教學論壇,2011,(2).
[4] 劉斌,程玉民,張國平,徐洪波.信息化環境下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探究[C].第九屆全國會計信息化年會,2010,(5).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