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剩余勞動力是三農問題的核心。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存在著許多制度障礙,通過對城鄉二元結構、農村土地制度、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等的分析,以找到解決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對策路徑。
關鍵詞:勞動力轉移;制度障礙;農村地區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3-0131-02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是三農問題的核心,能否對其實現成功轉移是中國農村改革成敗的關鍵,它關系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能否順利完成,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農村勞動力問題的重要性
農民工問題十分重要,關系到農村的穩定和城鎮的未來發展,更關系到“十一五”規劃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的實現和和諧社會建設的順利進行。
(一)農村勞動力問題關乎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
目前,中國實行的家庭承包責任制存在一些難以解決的現實問題。2.49億農戶戶均耕種著5.8塊耕地,土地的微小規模經營,加之汪洋大海般的傳統小農經濟,使得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步履維艱。其實,農村勞動力問題即是由這一問題衍生而來,大批農民外出務工實乃是對傳統農業、小農經濟、落后農村的“突圍”。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村勞動力問題就是三農問題的關鍵瓶頸所在。因為解決三農問題,歸根結底是要減少農民,只有減少農民,才能富裕農民,才能提高農業整體效益,才能最終使廣大農村得以繁榮。在新的條件下,解決三農問題重在加快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
(二)農村勞動力問題關系到城市化戰略的實施和“以工補農、以城促鄉”政策的落實
在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中,實施“以工補農、以城促鄉”戰略,縮小城鄉差別,農村勞動力是一支無可替代的主體力量,可以說城市化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存在著互相促動、互為前提的關系。“十一五”規劃中國家開始實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發展戰略。據統計,四川省2005年上半年農民工的勞務收入經銀行和郵局匯回農村287.4億元(不含其他渠道),凈增134億,增長88%。過去,農民工為國家的工業化、城市化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未來的新農村建設中,農民工還將成為國家實施“以工補農、以城促鄉”戰略的重要載體。
(三)農村勞動力問題還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在農民融入城市的過程中,二者存在著互動的關系 ,從負面看,存在著大量不和諧的因素。一方面,一些地方在城市用工、管理等許多制度安排上存在著對農民工的歧視,農民工受到傷害,使其成為社會不穩定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由于農民工自身素質低的問題,他們仍不能融入城市而生活在邊緣化的狀態之中。有時他們的逆反心理和壓抑苦悶情緒宣泄出來就會導致違法、犯罪事件的出現。因此,如果沒有農民工和城市的和諧共處,和諧社會就無從談起。
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制度障礙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沒有納入國家就業體系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把就業工作的中心放到城市,就業資源向城市居民配置,農民就業長期受到忽視,沒有得到國家的扶持。國家對城市居民實行就業登記制度,建立了完善的就業培訓體系和市場服務體系,在勞動合同、福利待遇、權益保障、醫療養老、就業保險等方面建立了完備的制度,城鎮職工就業和勞動社會保障體系已經比較健全。但是,農村勞動力就業一直游離于國家就業體制之外,不能分享國家就業資源和政策,制約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
(二)歧視農民的城鄉二元結構制度不合理存在
在計劃經濟時期,中國不是隨著工業化的發展,逐步推進城市化,加速農村勞動力和人口向城鎮轉移,而是從體制、政策到各項管理制度上,都限制城鎮的發展和勞動力的流動,特別是農村勞動力向城鎮的流動。長期以來,實行的城鄉封閉的二元經濟社會制度,嚴重阻礙城市化發展水平,也嚴重阻礙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城鄉二元結構對農村人口流動的制約有所弱化。但是,在改革城鄉分割制度方面仍然沒有邁開實質性步伐,農村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仍存在諸多制度障礙。
(三)農民工權益保障制度不健全
雖然近幾年國家把保障進城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放在重要位置,但是還沒有建立起權益保障的長效機制。一些行業和用人單位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現象屢禁不止,確保農民工工資按時發放還沒有形成制度化。進城務工農民的工作時間長、工資低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同工同酬的機制還沒有建立。勞動合同中用人單位與農民工享受平等權利和承擔同等義務的機制沒有建立。一些用人單位在農民工的安全保護、職業病防護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得力,投入不到位,對農民工的保護在制度上還不完善。
三、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對策路徑分析
(一)加快城市化進程,推進農村城鎮化
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一個國家和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速度的決定性因素。經濟持續較快發展意味著就業空間擴大,農民外出務工機會較多。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從根本上說,要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保持經濟持續、健康、較快發展。近年來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經濟發達地區、大城市勞動密集型工廠搬至或設分廠于生產成本低、交通日益通達的不發達地區和中、小城市,產業和資本出現了加快轉移的趨勢,這種梯度轉移對加快欠發達、不發達地區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發揮了顯著作用。為此,要不失時機順應這種趨勢大力促進產業和資本的梯度轉移。中國大型城市和超大型城市的人口數量已經達到相當規模,不可能在短期內吸收大量農村人口。中小城市受種種條件的限制,人口和就業壓力也非常大。通過農村城鎮化,發展小城鎮來轉化農業剩余勞動力,已經被實踐證明是一種極為有效的途徑。
(二)改革和完善現行的戶籍制度和土地流轉制度,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徹底轉移
戶籍制度的改革,說到底就是如何平等對待農民的問題。社會結構的合理化趨勢就是居民身份的平等化,打破城鄉壁壘,弱化甚至消除城市居民所享有的種種特權。現在阻礙農民向城鎮流動的主要障礙之一,就是僵硬的戶籍制度以及由這一制度產生的對進城農民工的歧視。因此改革城鄉分割的二元戶籍制度勢在必行。同時,土地流轉制度有待完善。我們可通過承包土地使用權的流動(包括轉讓、轉包、轉租、抵押、入股等),緩解人多地少的矛盾,促使土地逐步集中,搞集約化經營,這也有利于轉出土地的農民向小城鎮轉移。同時,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規定農戶在承包期內可依法、自愿、有償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完善流轉辦法,逐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必將對農村城鎮化進程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使農民工享受到國民待遇
城市社區建設應該把安排民工生活納入考慮之列,為他們提供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還可以采用聯誼會、俱樂部等形式,提供轉移勞動力的業余娛樂和學習場所,使他們真正融入城市社會中。制定合理的最底工資標準,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消除轉移勞動力的后顧之憂。逐步擴大社保覆蓋面,將進城的農民工及異地轉移勞動力納入社會保險的范圍,建立健全養老、醫療、教育等配套保障制度,加強工傷、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建立城市包括下崗職工和進城農民在內的就業困難群體扶助體系和制度。
(四)加強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的綜合素質
發展教育和培訓事業是促進勞動力有序流動、解決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治本之策。農村人口和勞動力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關系著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規模和速度。隨著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技術不斷進步、產業進一步升級一、二、三產業對勞動力綜合素質的要求將越來越高。因此,從近期看,只有針對勞動力不同的文化水平,分層次、分對象、分渠道地進行專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在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中的競爭能力,才能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的轉移。
參考文獻:
[1] 趙耀輝.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J].經濟研究,1997,(2):37-42.
[2] 陳宗勝,等.中國經濟體制市場化進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 張征,張正河.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4,(4):25-31.
[4] 肖文韜.工業化力度、人口流動行為與戶籍改革[J].人口與經濟,2004,(3):1-7.
[5] 周曉,朱農.論人力資本對中國農村經濟增長的作用[J].中國人口科學,2003,(6).
[6] 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流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7] 李勛來,李國平.農村勞動力轉移模型及實證分析[J].財經研究,2005,(12):6.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