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是建設“四化兩型”,推動科學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內在趨勢;是增強發展后勁,實現跨越發展的必然選擇。構建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具備農產品保障優勢、生產要素供給優勢、生態安全優勢、產業支柱優勢。要構建好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必須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形成生態農業產業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生態產業集群;突出地域特色,發展現代生態旅游業;注重城鄉統籌,建設宜居生態城鎮集群。
關鍵詞: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四化兩型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3-0150-03
洞庭湖是國際重要濕地和長江流域生態系統中十分重要的子系統,建設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是湖南省建設“四化兩型”、維護洞庭湖流域生態平衡、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打造中部崛起新支點、提高湖區人民幸福指數的重大戰略舉措。
一、構建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戰略意義
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覆蓋岳陽、益陽、常德三市及長沙望城區,共25個縣市區,總面積4.64萬平方公里。洞庭湖區域包括岳陽、益陽、常德3個地級市,24個縣市區,土地面積4.55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21.5%,總人口1 550萬,占全省總人口的21.9%,2011年三市地區生產總值為3 964.4億元,占全省的21%。洞庭湖地區一直在湖南省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著重要位置,構建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一)建設“四化兩型”,推動科學發展的客觀要求
科學發展就是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生態經濟于20世紀60年代初期提出,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經濟的本質是把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生態環境可承受的基礎之上,在保證自然再生產的前提下擴大經濟的再生產,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但是,過去人們對如何發展經濟與生態環境保護關系認識不科學,人類的經濟活動導致洞庭湖生態惡化、資源枯竭、水體污染、生物多樣性破壞嚴重。1825年前,湖總面積約為6 270平方公里,1983年的時候僅剩2 691平方公里。環湖地區每年直接間接入湖的工業廢水達5億立方米,城鎮生活污水1.5億噸。想要發展經濟,卻由于開發不當。破壞了綠色生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導致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內在趨勢
區域經濟一體化有利于地區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經濟效率的最大化。環洞庭湖區具備形成生態經濟一體化的客觀基礎:一是環洞庭湖區根據地理位置,具有自然條件的相似性、自然資源的同構性、環境功能的整體性、產業結構的相似性、社會文化的同源性、人類活動的關聯性的特點,尤其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市場經濟一體化,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之后社會勞動地域分工,客觀要求在一定區域形成的特定經濟功能區。二是近年來,環洞庭湖區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實質進展,交通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區際、城際交通聯系便捷。環湖經濟聯系與協作日益緊密,經濟特色和優勢已經凸顯。三是為了增強區域經濟的競爭實力,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寬領域尋求整合資源的有效途徑,在區域競爭中實現合作共贏,環洞庭湖區三市之間聯合和協作機制已經形成共識,迫切需要政府作為主體,從中長期發展規劃層面加以決策和協調。因此,樹立統籌發展理念,確保環湖地區可持續發展,是適應生產社會化發展、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打好洞庭湖這張湖南最響的名片,爭取將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有利于進一步完善湖南區域發展總體布局,推動和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對于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保障國家糧食生產安全、長江流域水資源生態安全和構筑長江黃金水道發展軸線,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具有重大意義。
(三)增強發展后勁、實現跨越發展的必然選擇
生態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越來越顯示其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但這種優勢只是潛在的,不是必然的。如何變潛在優勢為實實在在的經濟優勢,根本途徑在于發展生態經濟。根據2005年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關于洞庭湖區生態服務價值變化區域差異研究表明,洞庭湖區蘊含極大的生態服務價值,而且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生態服務價值還會大幅提高。因此發展洞庭湖區生態經濟,有利增強湖區經濟發展的后勁。環洞庭湖區是國家商品糧、棉、油最集中的產區之一,也是三農問題最集中、最突出的地區。環湖農村基礎設施薄弱、交通信息不暢、供電能力不強、水利排灌設施陳舊、血吸蟲防治不徹底、飲用水水質不達標等問題比較普遍,湖區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環湖區農業人口超過1 000萬,分屬漁民、葦民和農民,其民生問題十分突出。他們以漁為生、以船為家,基本上沒有上過學,過著“起居三尺艙,捕魚換口糧”的半原始生活。散居在湖中小島上的湖民,難以享受到惠農政策,農村低保、醫保、就學、就業等政策很難得到落實,難以感受公共財政的溫暖陽光。構建洞庭湖生態經濟圈,就是要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合理、有序地推進環湖經濟的跨越發展,從而有效地改善民生。
洞庭湖區域的岳陽、常德、益陽三市2011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2.48萬元、2011年人均財政收入為0.24萬元;長沙、株洲、湘潭三市2011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6.04萬元、2011年人均財政收入為0.7萬元;洞庭湖區域與長株潭區域之間的差距極為明顯。構建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統籌安排洞庭湖區域經濟社會建設,實現協調發展、共同發展、共贏發展,跨越發展顯得非常迫切。
二、構建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所具備的條件
(一)農產品保障功能優勢
洞庭湖區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棉、油、水產基地。2011年,湖區三市糧食總產量占全省335%,棉花產量占894%,油菜籽產量占532%,苧麻產量占867%,茶葉產量占476%,水產品產量占503%。
(二)生產要素供給優勢
洞庭湖區水資源非常豐富,多年平均徑流量達3 000多億立方米,約占長江總徑流量的1/3,是鄱陽湖的3倍、黃河的5倍、太湖的4倍。礦產資源十分富有,其中岳陽的礦建材料儲量占全省約8 0%,常德市的金剛石、磷、石煤、石膏等礦儲量居全國首位,益陽市的銻礦占全國的1/5。勞動力資源豐富,鄉村人口占全省的225%。土地供給功能也非常突出。
(三)生態安全優勢
洞庭湖作為全國最大、國際重要濕地,是長江干流重要的凈化池和生態前置庫,維系著長江中游水域生態平衡和江湖關系,具有調節氣候、降解污染等多種生態功能,是全球200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棲息著5種國家一類保護魚種、7種一級保護鳥類、4種國際瀕危鳥類,還直接影響著長江中下游漁業資源。據專家估算,洞庭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每年在290億元以上。
洞庭湖作為長江中游最重要的通江湖泊和最主要的調蓄湖泊,素有“長江之腎”之稱,擔負著調蓄長江和湘資沅澧“四水”洪峰的任務,對長江中下游,特別是對武漢和兩湖平原防洪和水生態安全保護具有戰略地位。
(四)產業支柱優勢
洞庭湖區域是全國主要農產品生產基地,有泰格林紙、洞庭水殖、正虹科技、隆平高科、金健米業等一大批農產品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洞庭湖區域歷史悠久,人文底蘊十分厚重,除了久負盛名的岳陽樓、君山島、桃花源、屈子祠、桃花源外,還有平江起義紀念館、常德會戰紀念牌坊等紅色和戰地緬懷地,任弼時故居及紀念館、周立波故居等名人紀念場所,澧縣城頭山古城、臨湘市的佛教圣地五尖山等文化遺址,聯手打造洞庭湖生態旅游圈已初具規模。岳陽石化產業已是湖南屈指可數的年產值過千億的產業,產業鏈條的進一步延伸,產品的加工進一步精細,已成為湖南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三、構建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重大舉措
(一)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形成生態農業產業鏈
洞庭湖區域是全國重要的糧、棉、麻、茶、果、菜等的生產基地,農產品豐富但經濟上不發達,普遍存在著脫貧致富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雙重任務。如果按過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理念去就地開發,勢必造成對農業資源的大量索取,導致農業環境更加惡化。選擇既有生態效益又有經濟效益的現代生態農業,不僅使農業生態環境得以改善,而且會使農民收人不斷提高。
設計和實施適合本地特點的優質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是洞庭湖區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洞庭湖水量大,自凈能力強,水質條件好,其近周系河湖物沉積的廣闊平原,沼澤土層深厚肥沃,是全國重要的糧、棉、油、茶、麻、豬、魚、禽等農產品大型生產基地,也是生態農業開發的寶地。洞庭湖區地域廣闊,水土資源豐富,既有大面積的平原湖區,又有連綿起伏的丘陵山地,還有一些靠近城市的郊區。應根據本地特點。因地制宜地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比如在湖區水域地帶,應以養殖型模式為主。由于平湖區氣候溫和,交通便利,水塘星羅棋布、溝渠交錯縱橫。農戶一般都擁有較為豐富的水面資源和充足的作物副產品原料,除了傳統的養魚、喂豬、種菜、栽果之外,還應將重點放在諸如發展特優水產、飼養草食性肉皮毛兼用動物,更新水果蔬菜種類和品種,開發物質和能量轉化等新項目上。
只有各地區因地制宜地選擇和實施適合本地特點的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在切實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圍繞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一縣幾品主導產業,形成產、加、運、銷產業鏈,農、工、商一體化,將產品優勢發展為產業優勢。將產業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才能推動洞庭湖區農業的快速發展和農民收入的穩步提高。
(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生態產業集群
發展產業集群,建設工業園區是發展區域經濟,增強區域經濟實力的有效途徑。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系列諸如資源短缺、集群污染等問題。打造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圈,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生態工業產業集群。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就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面向循環經濟的產業生態轉型主要有幾種:一是橫向聯合,從競爭經濟走向共生經濟。它包括不同工藝流程、生產環節和生產部門間的橫向耦合、廢棄物交易及資源共享,變污染負效益為資源正效益。二是縱向閉合,從鏈式經濟走向循環經濟。第一、二、三產業在企業內部形成完備的功能組合,產品和廢棄物在其從搖籃到墳墓的生命周期全過程實施系統管理。三是區域耦合,從廠區經濟走向園區經濟。廠內生產區與廠外相關的自然及人工環境構成空間一體化的產業生態復合體,逐步實現有害污染物向區域外的零排放,保障區域生態資產的正向積累、國土生產功能和生態服務功效的正常發揮。四是社會復合,從部門經濟走向網絡經濟。企業將社會的生產、流通、消費、生態服務和能力建設的功能融為一體,為轄地和周邊居民提供就業機會和宜居環境。
從岳陽的實際來看,岳陽形成了汨羅“再生資源產業產業園”模式、泰格林紙“育林—造紙—廢紙回收”一體化模式、中石化長煉、巴陵石化、華能電廠等大型企業“清潔生產—三廢回收—循環利用”模式、“熱電聯廠”模式,這些循環經濟的工業模式給我們啟示.打造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工業產業集群必須構建產業生態鏈,發揮產業集聚和工業生態效應。要堅持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積極推廣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將工業化與生態環境美化結合起來,要在沿湖大力發展生態工園區,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要健全循環經濟的保障機制,突出資源節約、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
(三)突出地域特色,發展現代生態旅游業
1.要突出區域聯合,綜合開發湖區生態旅游經濟。現代旅游業是一個開放型的經濟產業,一個地區旅游業走向更高層次的發展,既取決于這個地區的旅游資源狀況,也取決于“區域”觀念的確立,即能否開展地區聯合,實現區域內資源共享與市場共享,走一條區域旅游聯合開發的道路,即洞庭湖區旅游業的發展要以“環洞庭湖”這個區域為立足點,走區域旅游聯合開發的路子,建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環洞庭湖旅游區”,確保湖區旅游資源對旅游者的吸引力和在旅游市場上的競爭力。岳陽要利用“名樓、名水、名城”的特點,重點完善和發展岳陽樓一君山風景名勝旅游區、東洞庭湖濕地生態旅游區;常德要利用山、原始次生林的特點,重點完善和發展桃花源風景名勝區、花巖溪風景旅游區等。各地區的旅游項目要盡量做到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2.要突出資源優勢,創造區域的鮮明生態旅游特色。洞庭湖區的旅游資源以自然風光、古跡名勝為重點,尤以“水”、“古”為優勢。要發揮這種優勢,突出其山水秀色與文物古跡相融匯的景觀特色,建成長江旅游帶乃至江南地區獨具特色的游湖、訪古、賞鳥的旅游區。“游湖”以洞庭湖、南湖、團湖、汩羅江為重點,開展水上旅游娛樂活動如賽龍舟、賞荷等;“訪古”以岳陽樓、君山、桃花源、玉笥山為重點,要有計劃地修復一些重要景點,完善旅游配套設施;“賞鳥”以東洞庭湖、花巖溪為重點,有目的地開拓一些新的生態旅游項目。
3.要開發開放,構筑“環洞庭湖生態旅游區”優勢品牌。要內聯外引,所謂“內聯”,就是要在洞庭湖旅游區內,實現區內資源優勢互補。避免建設項目互相雷同,搞開發互相攀比;“外引”,就是要充分利用洞庭湖旅游區周邊著名旅游風景區的品牌優勢,主動參與更大范圍內的旅游規劃、聯合推銷運作,在強化整體優勢的過程中,打造自己的優勢品牌。針對資源和旅游業發展的現狀,同時考慮洞庭湖生態旅游區是湖南大旅游圈乃至長江中下游旅游帶大格局中的一個點,為了充分發揮湖區資源優勢,使其成為這個大格局中的旅游“亮點”和輻射中心。
(四)注重城鄉統籌,建設宜居生態城鎮集群
城鎮體系是區域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業化是當今推動經濟發展。增強區域經濟實力的的兩大動力。打造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圈,我們根據工業化中后期城市化發展的特點,要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城鄉統籌,留住一灣水,增添一片綠,建設宜居生態城市集群。
首先要把城市發展與優化資源、保護環境結合起來,走集約城市化之路。改革開放以來,環洞庭湖區城市化進展明顯,但仍是粗放式、外延式的發展,城市集聚帶動作用不強,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較低,城市綜合承載能力較弱。生態環境與污染問題較為嚴重。目前城鎮化的步伐不斷加速,未來數年內洞庭湖將有數以百萬的湖區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未來資源環境的承載壓力很大。因此,環洞庭湖區必須把節約、集約、高效的要求貫徹落實到城市發展過程中,形成資源合理開發、高效利用、循環使用的城市發展模式,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高效型生態城市。其次要把城市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發展縣域經濟結合起來,走統籌發展的城市化道路。要遵循“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方針,大力開展農村清潔家園行動,推廣農村沼氣,開展村莊整治,引導群眾自覺改水、改廁、改欄,全面開展凈化、綠化、硬化工作。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建立健全以城代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長效機制,走城鄉互促共進的城市化道路。要充分認識農村城鎮集群建設對推動縣域經濟增長極和新農村建設的示范點的作用,按照產業發展、耕地保護生態文明的原則,大力發展生態城鎮集群。
參考文獻:
[1] 蔣作斌.后危機時代湖南經濟發展思考[N].中國經濟時報,2009-12-16.
[2] 遲福林.“十二五”中國發展方式轉變的趨勢與重點[J].上海大學學報,2010,(6).
[3] 曾斌求.對加快湖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分析與思考[EB/OL].價值中國網,2010-09-20.
[4] 葉民英.湖南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思考[J].湖湘論壇,2010,(1).
[5] 陳志平.加快推進湖南新型工業化的理論與實證分析[J].湖湘論壇,2010,(4).
[6]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推進“兩型社會”建設的決定[N].湖南日報,2010-08-23.
[7]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辦公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研究[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