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的誠信教育現在已經成為國家的熱點問題。對這個問題的關注也是中國對于現階段大學生出現的誠信缺失現象的思考。利用這個好的契機,從國內外大學生誠信教育機制比較的角度,來分析中國大學生誠信教育機制中出現的問題,以借鑒國外成功經驗,提高中國大學生的整體素質。
關鍵詞:高校;誠信教育;通識教育;觀念教育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3-0315-02
前言
大學誠信教育是社會誠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既要進行觀念上價值觀的培養,同時也要通過法規制度來約束監督大學生的誠信行為,以形成良好的校園誠信氛圍。
一、誠信觀念教育機制
1.思想政治教育。中國和外國誠信觀念的培養主要是通過學校所開設的除了專業課以外重在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和人文修養的課程來完成。雖然都有這些課程,但是中國和外國的課程設置卻是不同的。中國的觀念誠信教育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和通識教育為主,而國外的觀念誠信教育主要包括通識教育和人文教育。
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課程,它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的視角,重在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中國高校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目的是通過進行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而誠信教育也是為了塑造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思想政治教育和誠信教育相結合,可以使學生站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高度充分認識誠信的內涵,糾正學生的認知錯誤。
2.通識教育。通識教育的概念肇始于美國哈弗大學1945年的《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報告,但事實上有關“通識教育”的理念在中國古已有之,如中國古代高等教育中的“六藝”教育。但實際上,在中國現在通識教育中人文社會科學類的課程涉及的比較少,課程設計專業性很強,具有就業傾向,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隔離,各門學科聯系不緊密,沒有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衡量實際的操作與目的之間的脫節。而美國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工業化時期人才專業性太強,這限制了人們的興趣、愛好和能力,為了獲得全面發展,有必要在學習專業的同時,學習一些課外知識,以培養興趣和提高實踐能力。此外,中美高校通識教育課程設計也有許多不同的地方。中國的通識教育課程設置分科不細,注重知識化,知識量大,課時任務難以完成。相反,美國的科目分支多,課程體系化,注重知識和能力的結合,教師和學生的相互配合多于填塞式學習,把知識貫穿于課程之中,學習方式較輕松。
二、誠信操作教育機制
中國和外國的誠信教育操作機制都包括誠信教育管理機制、監督約束機制、激勵懲罰機制和評價機制。但中國的高校誠信教育機制是隨著高校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還沒形成一個良好的運行機制。
1.中國誠信操作教育機制。中國高校對學生誠信的約束和監督主要體現在簽訂考試承諾書和發表畢業論文聲明兩個方面。中國在進行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入學考試和四六級考試時都要求參加考試的學生簽訂考試誠信承諾書,這對大學生的考試行為作出了誠信承諾,使大學生自覺約束規范自己的行為。在中國高校,大學生的學位論文在答辯前要做原創性和真實性的說明,這種聲明是一種學術誠信教育,是對原創作者的尊重,更是對知識的尊重。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速成的東西越來越受人們的青睞,同時使這個“速成社會”中的人也越來越浮躁,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和時間的沉淀才能得到的東西被“速成”所代替,更甚至滲透到文化領域。人們為了追求名譽和金錢,鋌而走險竊取別人的研究成果,導致學術誠信問題的出現。所以,我們要在高校進行學術誠信教育,培養學生的學術道德,培養個人的誠信道德,減少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
在對學生誠信行為進行約束的同時,也輔之以相應的激勵機制和懲罰機制。當前中國大學生誠信教育獎懲制度的作用是微乎其微,因為自古對于道德上的行為我們以教化為主,重在克己和自我反省,所以對于符合誠信準則的行為我們一般的做法是口頭表揚以資鼓勵,而對于違反誠信違背道德的做法也只是通報批評,視情節斟酌。這就使大學生的誠信行為出現很大的反差,誠信態度端正與否對自己并沒有太大影響,誠信教育也只是響應口號,流于形式。在這一點上中國應借鑒國外經驗,找出適當措施,真正使激勵機制和懲罰機制運轉起來。
大學生的誠信評價對于誠信教育的效果是一種檢驗。中國大學生的誠信評價一般是自上而下由教師進行評定和審核,或者是采取學生互評的方式。同學互相監督這是一種很好的約束,但要客觀的評價,翔實的調查,并且真正以提高自我的誠信道德水平為目的。
2.國外誠信操作教育機制——以美國大學為例。美國大學誠信教育最典型的是“榮譽制度”,也即是“誠信制度”。“誠信制度”是在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最先實施的,建立“誠信制度”,使每個學生生活在一個信任和被信任的團體中,是學校創始人——曾任美國總統的托馬斯·杰斐遜(Thomas Jefferson 1743—1826)最大的夢想之一。 “誠信制度”以學生自主管理和執行為主,目的是使學生明白誠信行為是一種榮譽,讓學生從內心認識到誠信對于社會的重要性,自覺遵守誠信制度,這樣,既能約束學生的不誠信行為,又能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所以,美國大學的誠信制度是建立在誠信準則的基礎上,而誠信準則又是建立在個人誠信的基礎上。
美國大學的誠信教育主要是指學術誠信教育,因為誠信是科學工作者的基本道德素質,美國大學非常注重在科研機構和高校進行學術誠信教育。美國大學誠信教育的管理機制、約束監督機制、獎懲機制和評價機制是一個整體,并且形成了一整套類似法院的校園訴訟程序。在程序過程中,各個部門發揮各自職能,將對誠信行為作出客觀的評價和審判。美國大學“誠信制度”的實施過程被分為四個階段:報告、調查、審判和最終審判,每一個合理有效的階段都為整個過程及時地作出了貢獻。在報告階段,學生將懷疑的誠信行為報告給誠信委員會,誠信委員會將審判呈上的誠信行為報告;接著由成立的調查組進行收集信息,取證調查,確定不誠信行為是否成立;然后進入審判階段,調查組對學生的不誠信行為進行指控,并對其進行判定;如果被指控的學生在有效期內進行上訴,并能夠提供有利證據,審判長可命令誠信委員會進行重新評判;最后如果被審判為不誠信行為,那么被指控的學生將接受留校考查、暫時休學、休學、永久開除等視情節嚴重程度的懲罰,并且在學生的個人誠信檔案中,將永久保留這種評定。在美國,個人誠信檔案出現問題,將會永久影響以后的社會生活。在每一個實施階段,被指控的學生都可以提起申訴,這也體現了美國誠信教育的人性化和規范化。此外,美國政府還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以約束和監督學術誠信行為。
三、中國誠信教育機制和國外誠信教育機制的比較
1.包含的內容。中國誠信教育機制和國外誠信教育機制都包括觀念的教育機制和實際操作機制,在觀念機制中都包含通識教育,通識教育的目的都是重在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不同的是中國具有獨特的思想政治教育課,更注重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國外把學生作為“一個人”來看待,認為人應該具有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他們把人文教育作為誠信觀念教育的一部分,不是純知識的灌輸,而把知識和具體課程相聯系,方式靈活。
2.機制運行。中國的誠信教育操作機制和國外操作機制都包含管理機制、約束監督機制、激勵懲罰機制和評價機制,都體現了科學性和規范性。不同的是,中國在機制運行中是相互分離的,各自都不會形成約束,管理不系統,涉及領域也十分狹隘,幾乎就是運用于考試中;國外整個操作機制相對嚴密些,各個環節相互緊扣,上一環節的結果直接影響下一環節的進行,誠信制度不僅體現在考試時,對以后的信用生活都能產生影響。
3.管理方式。中國高校誠信教育和國外高校誠信教育都是國家和政府支持的國民教育政策,但是中國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來約束,也沒有設立專門機構負責鑒定是否違反規定,而國外對于違規現象法律有明確規定,并且有誠信管理機構來履行職責;中國的誠信評價指標并不明確,其原因是對于學生的誠信職責沒有明確,評價指標也是模糊不清;國外的誠信評價指標相對明確,并且量化,使學生能夠真正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
4.影響因素。中國誠信教育機制的作用發揮主要是由內因決定,自古以來,中國的道德教育都是以內省為主,通過模范形象和模范行為來感化自我,這也是受中國內斂的傳統文化所影響;而國外誠信教育機制的作用主要靠外力,國外非常重視法律法規的外在約束,生活中的點滴行為都要形成一種法律鏈條,使行為規范化,而這主要受西方文化中契約精神的影響。
結語
通過與國外誠信教育機制的對比可以看出,中國高校應該汲取經驗,找出中國機制中出現的問題,建立一套完整的誠信制度,完善機制運行方式,明確誠信評價指標,約束并懲罰不誠信行為,促使大學生形成良好的誠信觀,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崔延強.中外大學生誠信教育比較研究[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92-182.
[2] 徐輝,季誠均.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地區高校通識教育之比較[J].比較教育研究,2004,(8).
[3] 劉拓,等.中美部分大學通識教育實踐比較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3).
[4] 金維才,夏琍.弗吉尼亞大學“榮譽制度”探微[J].教師教育研究,2004,(5).
[5] 趙奕.中美大學學術誠信教育比較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0,(5).
[6] 馬玉超.美國大學生學術欺騙行為及其對策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11,(3).
[7] 張勇.中美高校德育之比較[J].企業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論版,2008,(5).
[8] 孟勤國.中美誠信之比較[J].法學評論,2004,(1).
[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