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刀魚之味》是日本電影史上頗有地位的小津安二郎導演(1903~1963)總共拍的54部電影中的最后一部,在整整半世紀以前的1962年11月18日,于日本公映。一個多月以后的1963年2月,他發覺脖子右邊長著腫瘤,4月在東京癌癥中心開了刀,但是7月出院后一直躺在家中養病而無法工作。12月12日,他60歲生日當天,因癌癥去世了。
有諷刺意味的是,小津病倒的1962年,他作品正在歐洲“被發現”。6月的柏林電影節上映了他的6部代表作:《我出生了,但……》《晚春》《東京物語》《早春》《早安》《秋日和》。除了頭一部是1932年拍的黑白默片,其他5部則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分別在1949年、1953年、1956年、1959年、1960年拍攝完成的作品,包括后面兩部彩色電影。電影節閉幕后, 6部作品的菲林馬上被送往歐洲以及北美各城市,為的是舉行巡回上映。在每個地方都舉行了《小津安二郎的美學》(1974)的作者Donald Richie的演講。
同年7月,巴黎舉行的“日本電影回顧展”中,也上映了小津的共10部作品:《東京的合唱》(默片,1931)《我出生了,但……》《東京物語》《心血來潮》(默片,1933)《浮草物語》(默片,1934)《獨生子》(默片,1936)《戶田家的兄妹》(有聲黑白,1941)《晚春》《彼岸花》(小津第一部彩色電影,1958)以及《秋日和》,使得歐洲影迷第一次有機會掌握小津電影的全貌。可見,跟41歲就以《羅生門》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子獎的黑澤明不同,小津安二郎是幾乎走完了人生道路以后,才在廣大世界出名的。
都說小津安二郎是“最有日本味”的電影導演。但他并不是一出道就拍以日本房間為背景的緩慢家庭片。他早期的黑白默片,主要描繪資本主義國家的大城市里為生存拼搏的庶民階層,頗有國際味道。所謂“小津調”的逐漸成立,乃進入了有聲片時代后,以1941年的《戶田家的兄妹》為起點:該部片子的主題是家庭成員之間的利益沖突導致最后的家庭崩潰。不過,《戶田家》屬于上流階層,住的房子是好大的洋房,少奶奶深夜不高興起來就大聲彈鋼琴發泄,總之不大有日本味道。
小津從1943年到1945年,作為日軍報道部電影班成員奉命去新加坡,期間看了許多日軍接收的美國電影。結果被好萊塢片水平之高嚇壞,馬上知道了這場戰爭日本是輸定的。他認為,若要在國際舞臺上競爭成功,非得拍別人絕對拍不了的電影不可。于是復員以后的小津,就以日本房子為背景,重復拍了日本家庭的故事。
1962年的巴黎影展上映的10部中,戰后作品《晚春》《東京物語》《彼岸花》《秋日和》都是充滿 “小津調”的:以東京的木造房子為背景,以一家人和他們的同學、同事為登場人物,以孩子一代的婚姻選擇和跟父母一代在價值觀念上的沖突為主題。這些作品,再加上屬于“春天三部曲”中的《麥秋》和“秋天三部曲”中的《秋刀魚之味》,卡司中的演員多有重疊,出沒的酒館也幾乎一樣,老板娘沒變是肯定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春天三部曲”以“永遠的處女”原節子為主角,“秋天三部曲”則以趕不上時代變化的父親一代為主角。“秋天三部曲”里,飾演現代青年的佐田啟二,眉毛濃、下巴窄,很像梁朝偉。在《彼岸花》里,飾演笠智眾女兒的久我美子則像張曼玉。
小津安二郎自己一輩子都沒有成家,直到晚年都跟母親兩人生活在一起。一直有人說:小津和原節子是相愛的。最近(2012)有一本書叫《殉愛》(西村雄一郎著),談兩個人的關系,但似乎沒有多大實質內容。先后有過兩個女人跟小津相當親密,其中之一是松竹制片廠對面的餐廳老板的女兒,后來卻嫁給了佐田啟二,之后他們夫妻簡直像女兒和女婿一般地在生活各方面伺候著小津導演。然而,小津去世后才一年半的1964年8月,佐田在一場車禍中喪命了,享年才37歲。他留下的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中井貴一和中井貴輝,后來都成了演員。
他后期作品的片名,看起來跟內容沒有關系。然而,仔細想,《晚春》主講女兒結婚難,因為跟她同一代的男性很多都死在了戰場上;《麥秋》則是對戰爭文學之杰作、火野葦平寫的小說《麥與兵士》的暗喻;《彼岸花》就是戰歿者的靈魂化身的花兒;《秋日和》的女主角秋子由原節子飾演,她的造型也仿佛《東京物語》中的戰爭寡婦。
小津的遺作《秋刀魚之味》,則是在他所有作品中最多言及戰爭的一部。笠智眾演的平山,曾經是軍艦的艦長,碰巧遇到當年的部下,兩個人馬上做起敬禮的手勢來,立正傾聽《軍艦行進曲》的唱片。這時我們注意到,平山鼻下有軍人式的胡髭。長在為人和藹的笠智眾的鼻子下,很像姜文《鬼子來了》里的日本海軍野野村隊長。(在《鬼子來了》里,年輕日本士兵合唱“軍歌”的場面,則在小津《早春》里有榜樣。)平山的老部下戰后的生活似乎不大如意,開始發牢騷說“如果咱們贏了,怎樣怎樣”,而被平山安詳地否定道:“輸了是好。不是嗎?”老部下也馬上同意說:“是。起碼那些沒意思的家伙橫行霸道的時代完了,當然是很好。”這一句話,早在《彼岸花》里,飾演平山的左分利信也對他夫人說過,應該是出于小津心底的話吧。
電影《秋刀魚之味》里始終不出現秋刀魚。秋刀魚屬于日本老百姓的家常便飯。于是,以兩位小朋友為主角的《早安》里,他們的母親每天烤秋刀魚當晚餐菜肴,引起孩子們的反抗。然而,在影片《秋刀魚之味》里,年輕一代日本人吃漢堡、甜甜卷,從前的漢語老師則改行為中式拉面店的老板。于是我們想起來,整部片的開頭是涂成紅白兩色的工廠煙筒,冒出黑煙污染著空氣:最后一個鏡頭則是女兒嫁出去以后,父親一個人去酒吧酩酊大醉,回家加倍感到孤獨。那不僅是笠智眾飾演的平山一個人的感觸,而應該是小津安二郎和所有同代日本人的感受。